《醫便》~ 卷一 (5)
卷一 (5)
1. 男女論
上用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加減於後。咳嗽盛加桑白皮(蜜炒),馬兜苓(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痰盛加半夏(薑製)、貝母、栝蔞仁(各一錢)。
盜汗多加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小麥(一錢)。潮熱盛加沙參、桑白皮、地骨皮(各七分)。夢泄遺精,加龍骨、牡蠣、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黃連(三分)。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白皮(一錢),黃芩、山梔(各五分炒)。涎血痰血,出於脾也。
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仁(炒),黃連、乾葛、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盞,薑汁少許。咯血吐血,出於腎也。加桔梗、玄參、側柏葉(炒各一錢)。如先血症或吐衄盛大者,宜先治血。治法:輕少者涼血止血,盛大者先消瘀血,次止之涼之。
蓋血來多,必有瘀於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則止之涼之必不應也。葛可久方宜次第檢用。內唯獨參湯,止可施於大吐血後,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腹有火,可加天門冬三四錢。或如前所云,陰虛火動,潮熱盜汗,咳嗽脈數者,不可用參。說見《本草集要》人參條下。蓋此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泄瀉。
若胃氣復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又難用矣。急宜調理脾胃,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甘草等藥,俟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後可常服補陰丸,及葛可久白鳳膏等藥。
柴前梅連散(十三),治骨蒸勞熱,三服而除。
柴胡,前胡,烏梅,胡黃連(各等分)
上每服四錢,加豬膽汁一枚,豬脊髓一條,韭白、童便煎服。
地仙散(十四),凡人年四十以下患勞怯,且不必補,只先退潮熱,調理可愈。此方退潮熱如神,方外有接天梯之術,宜先用此方。
地骨皮(二錢半),防風(一錢五分),薄荷葉(一錢五分),甘草梢(炙,一錢),烏梅(七分半)
上用水煎三次,午後頓服。
六味地黃丸(十五),治腎氣虛損,形體憔悴,寢汗潮熱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亦治腎消泄瀉,赤白濁俱效。
山藥(薑汁炒,四兩),山茱萸(去核,煎肉,四兩),白茯苓(去皮),澤瀉(去毛),牡丹皮(去木,各三兩),懷慶熟地黃(酒蒸,八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白湯下。
加附子(制)、桂心各一兩,名八味丸。治下部虛寒。
人參固本丸(十六)
清金補水,養血滋陰。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熟地黃(俱懷慶者,各二兩,四味熬膏,曬乾取淨末,四兩),人參(去蘆,一兩)
白話文:
男女論
本方使用生薑三片,加水一杯半,煎煮至八分滿,空腹服用,可依據病情增減藥量。咳嗽嚴重者,可加入蜜炒桑白皮、馬兜苓(各七分),五味子(十粒);痰多者,可加入薑製半夏、貝母、栝蔞仁(各一錢);盜汗多者,可加入牡蠣、酸棗仁(各七分),浮小麥(一錢);潮熱嚴重者,可加入沙參、桑白皮、地骨皮(各七分);夢遺、遺精者,可加入龍骨、牡蠣、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者,可加入白茯苓(一錢),黃連(三分);鼻出血、咳血(源於肺)者,可加入白皮(一錢),炒黃芩、山梔(各五分);涎血、痰血(源於脾)者,可加入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嘔血、吐血(源於胃)者,可加入炒山梔仁、黃連、乾葛、炒蒲黃(各一錢),韭汁半盞,薑汁少許;咯血、吐血(源於腎)者,可加入桔梗、玄參、炒側柏葉(各一錢)。如果出血症狀嚴重或吐血、鼻出血量大,應先治療出血。治療方法:出血量少者,使用涼血止血藥;出血量大者,應先消散瘀血,然後再止血、涼血。
因為出血量多,必定有瘀血停滯於胸膈,如果不先化瘀,單純止血、涼血就一定不會有效。葛可久方宜根據病情依次使用。獨參湯僅適用於大吐血後,神志昏沉、脈象微弱、氣虛者。雖然氣虛,但腹部有熱,可以加天門冬三四錢。或者如前所述,陰虛火旺,出現潮熱、盜汗、咳嗽、脈象數等症狀者,不可使用人參。詳見《本草集要》人參條。此病屬火,大便多燥,但須注意飲食調節,避免瀉肚。
如果胃氣再次受損,出現瀉肚、稀便等症狀,則前述寒涼藥物又難以使用了。應急需調理脾胃,使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麴、麥芽、甘草等藥物,待胃氣恢復後,再使用前述治療原病的藥物鞏固療效。之後可以經常服用補陰丸及葛可久白鳳膏等藥物。
柴前梅連散(十三),治療骨蒸勞熱,服用三次即可痊癒。
組成:柴胡、前胡、烏梅、胡黃連(各等分)
用法:每次服用四錢,加豬膽汁一枚,豬脊髓一條,韭白、童便煎服。
地仙散(十四),凡四十歲以下患勞怯,不必進補,只需先退潮熱,調理即可痊癒。此方退潮熱效果神奇,方外另有接天梯之法,宜先使用此方。
組成:地骨皮(二錢半),防風(一錢五分),薄荷葉(一錢五分),炙甘草梢(一錢),烏梅(七分半)
用法:用水煎煮三次,午後一次服下。
六味地黃丸(十五),治療腎氣虛損,形體消瘦,盜汗、潮熱、發熱,五臟俱損,消瘦虛煩,骨蒸痿弱,下血,亦可治療腎虛引起的瀉肚,赤白濁皆有效。
組成:薑汁炒山藥(四兩),去核煎肉山茱萸(四兩),去皮白茯苓、去毛澤瀉、去木牡丹皮(各三兩),酒蒸懷慶熟地黃(八兩)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八九十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加附子(制)、桂心各一兩,名為八味丸。治療下焦虛寒。
人參固本丸(十六)
功效:清熱滋陰,養血滋陰。
組成: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生地黃,熟地黃(均為懷慶產,各二兩,四味熬膏,曬乾取淨粉末,共四兩),去蘆人參(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