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仁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對於燥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改善。
- 宣肺通竅: 杏仁能宣通肺氣,利於鼻竅通暢,對於鼻塞、流涕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二仁丸中杏仁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治療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二仁丸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滋陰降火的功效。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腸燥便祕。同時,其也具滋陰降火之效,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二仁丸主要用於治療腸燥便祕,而火麻仁的潤腸通便之效,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同時其滋陰降火之效,可協調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進一步改善便祕症狀。
二仁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之效。二仁丸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食積不消、便祕等症,枳殼可疏肝解鬱,促進氣機流通,並助於消食積、通便排毒,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療效。
- 引導藥物直達病所:枳殼性善行散,具有引藥入肝脾經的作用,可引導方中其他藥物直達病所,發揮最佳療效。這對於治療胸腹脹滿、食積不消等症尤為重要,可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仁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清熱解毒之效。
對於二仁丸所治的脾虛久瀉、腸滑不固等症,訶子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白扁豆、赤小豆等共同發揮作用,起到緩解腹瀉、改善腸道功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仁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虛人、老人風秘,不可服大黃者」。所謂「風秘」,指因風邪侵襲或陰血不足、腸道失潤所致的便秘,特點為大便乾結難行,或兼有頭暈、肢麻等風象。虛人、老人氣血偏弱,若用大黃等瀉下猛藥,恐傷正氣,故以二仁丸潤腸通便兼調氣機,屬「潤下」之劑,適合體弱不耐攻伐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杏仁(炒黃):
- 性味苦溫,歸肺、大腸經。炒黃後減其苦泄之性,增潤燥之功。
- 富含油脂,能潤腸通便;另可宣降肺氣,助大腸傳導(肺與大腸相表裏)。
麻仁(別研):
- 即火麻仁,甘平質潤,專入大腸經,為潤腸通便要藥。
- 與杏仁相配,增強潤燥滑腸之效,針對腸道乾澀之本。
枳殼(麩炒赤):
- 麩炒後緩其辛燥,偏行氣寬中。
- 能理氣消脹,推動腸道蠕動,解決氣滯導致的排便不暢(氣行則便行)。
訶子(炒後去核):
- 酸澀性平,炒用減其收斂,反取其「通便」之功(古人經驗:訶子生用止瀉,煨用可通便)。
- 與枳殼協調,一收一散,調節腸道氣機,防潤滑過度而致瀉。
全方配伍思路:
- 潤燥結合:杏仁、麻仁潤腸,針對陰血不足之燥結。
- 行氣助運:枳殼推動氣機,輔助排便,避免單純潤滑而氣滯不暢。
- 調節開闔:訶子微斂,與枳殼形成動態平衡,使通便而不傷正。
- 藥性平和:全方無峻烈之品,蜂蜜為丸更增滋潤,適合虛人久服。
治療原理總結:
透過滋潤腸燥、調理氣機雙重作用,改善老年人或體虛者因腸道失潤、傳導無力所致的便秘,達到「潤而不滯、通而不瀉」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杏仁(去皮尖、面炒黃)1兩,麻仁(別研)1兩, 枳殼(去瓤、麩炒赤)1兩,訶子(慢火炒,捶,去核)1兩。
上藥後2物為細末,同二仁杵,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溫水下20-30丸。未知稍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二仁丸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如果服用過量,會引起腹瀉。因此,服用二仁丸時,要注意用量,不要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仁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杏仁(去皮尖、面炒黃)1兩,麻仁(别研)1兩,枳殼(去瓤、麸炒赤)1兩,訶子(慢火炒,捶,去核)1兩。 主治:虛人、老人風秘,不可服大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