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杏丸

枳杏丸

ZHI X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大腸經 22%
肝經 11%
胃經 11%
心經 11%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枳杏丸方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對於因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潤燥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與枳實、厚朴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疏肝理氣、止咳化痰。
  2. 宣肺降氣:杏仁具有宣肺降氣之功,能幫助氣機宣降,有利於痰液排出。與枳實、厚朴等藥物搭配,能共同起到宣肺降氣、化痰止咳的效果,對於氣逆喘咳、痰多難咳的患者,能起到良好的療效。

枳杏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散結: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枳殼,可助於消散胸膈痞滿、氣滯食積之症,配合杏仁等藥物,能更有效地達到通暢氣機、緩解胸悶氣短的效果。
  2. 緩解胸悶: 枳殼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進而緩解胸悶、心悸等症狀。配合杏仁、半夏等藥物,可有效改善肺氣鬱結,達到止咳平喘、化痰止咳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枳杏丸主治「大小便澀少」,即小便與大便排出不暢、量少之症。此症多因氣機阻滯或肺氣不宣所致,古代醫家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鬱閉可影響大腸傳導;而膀胱氣化不利則致小便澀少。本方以行氣開鬱、潤腸通利為核心,針對氣滯濕阻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1. 杏仁(1兩,去皮尖研)

    • 性味歸經:苦辛微溫,歸肺、大腸經。
    • 功效
      • 宣降肺氣: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改善便秘。
      • 潤腸通便:含脂質潤滑腸道,適合燥澀輕症。
      • 利水消腫:古籍載其「開水下氣」,可通調水道。
  2. 枳殼(2兩,研末)

    •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功效
      • 行氣寬中:破滯氣,解胸悶腹脹,促進腸胃蠕動。
      • 通降下焦:推動氣機下行,間接助大小便排出。
  3. 神曲糊為丸

    • 神曲健脾消食,輔助運化水濕,防止氣滯夾食積。
    • 丸劑緩行,適合長期氣滯輕症調理。
  4. 米飲/生薑湯送服

    • 米飲顧護胃氣,生薑湯溫散水濕,加強中焦升降。

(二)方義推導

  1. 肺腸同治

    • 杏仁開上竅:通過宣肺啟閉,提壺揭蓋,使水液下輸膀胱;
    • 枳殼通下竅:直接疏理腸胃氣滯,促糞便下行。二者一升一降,恢復氣機循環。
  2. 氣行則水行

    • 水液代謝依賴氣機暢通,枳殼破氣行滯,間接通利水道;杏仁宣肺亦能「開鬼門」而利水。
  3. 潤燥相濟

    • 杏仁潤腸防枳殼辛燥傷津,枳殼行氣防杏仁滋膩礙運,攻潤兼施。

(三)適用證候推論

  • 病機特點:氣滯為主,夾雜輕度濕阻或津虧(非虛寒或實熱重症)。
  • 症狀延伸:可能伴隨胸膈痞滿、腹脹嗳氣、排便費力但質不甚乾硬。

三、總結

枳杏丸以簡馭繁,透過「行氣+潤降」雙向調節,解決氣機不暢導致的大小便澀少。其設計體現「治二便當調氣機」的中醫思維,尤其適用於慢性功能性排便障礙屬氣滯輕證者。

傳統服藥法


杏仁1兩(湯泡,去皮尖,別研),枳殼2兩(先研為末)。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或50丸,食前米飲、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枳杏丸,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杏仁1兩(湯泡,去皮尖,别研),枳殼2兩(先研爲末)。 主治:大小便澀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