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血潤腸湯中加入熟地黃,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滋陰補血: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能補益腎陰,養血生血,改善因血虛所致的腸道乾燥、便祕等症狀。
- 潤腸通便:熟地黃性潤,可滋潤腸道,緩解腸燥便祕。配合其他潤腸通便藥物,能促進腸蠕動,使排便通暢。
熟地黃在益血潤腸湯中起到滋陰補血、潤腸通便的作用,有效緩解因血虛腸燥引起的便祕等症狀。
益血潤腸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潤腸通便: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對於因血虛津虧、腸燥便祕者,火麻仁能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 滋陰益血: 火麻仁亦有滋陰益血之效,能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火麻仁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潤腸通便、滋陰益血的效果,有效改善因血虛腸燥所致的便祕症狀。
益血潤腸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助消化吸收: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理氣寬中之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腸道功能失調,枳殼能促進腸胃蠕動,助消化吸收,改善便祕症狀。
- 疏肝理氣,緩解疼痛:益血潤腸湯常用於治療血虛便祕、腸燥便祕等症,而枳殼能疏肝理氣,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部脹痛、疼痛等不適。這對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促進腸道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益血潤腸湯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滋陰潤腸: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大腸經,具有滋補腎陰、潤腸通便之效。其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有效改善腸道功能,緩解便祕,同時滋養腎陰,改善血虛所致的腸燥便祕。
- 益氣補血: 肉蓯蓉亦有益氣補血之效,可改善因氣虛血虛所致的腸道功能失調,增強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因此,在益血潤腸湯中加入肉蓯蓉,能有效改善血虛便祕,起到益氣補血、潤腸通便的功效。
益血潤腸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之效。
杏仁性味甘苦,微溫,入肺、大腸經。其性潤滑,能滑腸通便,有助於緩解腸燥便祕。此外,杏仁還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因肺燥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益血潤腸湯中,杏仁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滋陰潤燥、益氣養血的功效,使整體方劑達到潤腸通便、益氣養血的效果。
益血潤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血虛引起的腸燥便祕。
- 潤腸通便: 當歸還具有潤腸通便之效,能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泄宿便,緩解便祕症狀。
綜上,當歸在益血潤腸湯中既能補血活血,又能潤腸通便,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滋陰潤腸、通便止痛的功效。
益血潤腸湯中包含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阿膠性甘平,入肝、肺、腎三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對於氣血不足、血虛腸燥所致的便祕、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阿膠能有效改善。
- 養血潤腸:阿膠富含膠原蛋白,能滋陰潤燥,並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通暢。同時,阿膠還能緩解腸道乾燥,滋養腸黏膜,對於血虛所致的腸燥便祕有顯著療效。
因此,益血潤腸湯中加入阿膠,可有效補血滋陰、養血潤腸,從根本上改善血虛腸燥所致的便祕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血潤腸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陰結」,屬虛性便秘,常見於氣血不足、陰液虧損之體弱及年邁者。其病機為陰血虛少,腸道失潤,傳導無力而致大便艱澀難行。全方以養血滋陰為本,兼潤腸通腑,使糞質得潤而下,尤宜「虛弱及老人大便不通」之證,此類患者多見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排便無力等虛象,與實熱便秘之腹滿拒按、舌苔黃燥有別。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熟地(四錢)、當歸(三錢)、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
- 此三味為補血滋陰之核心。熟地滋腎填精,當歸養血活血,阿膠補血潤燥,共奏生陰血、潤腸燥之效,針對陰血不足之根本病機。
肉蓯蓉(二錢,酒洗去鱗)
- 甘溫質潤,既補腎陽以助腸道推動之力(「益火生土」),又能潤腸通便,尤宜老人腎虛津虧之便秘,與熟地相配,陰陽並調。
麻仁(二錢)、杏仁(一錢,杵)
- 均為質潤多脂之品,麻仁潤腸通便,杏仁降肺氣而潤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二者助津液布散,直接軟化糞便。
枳殼(一錢,麩炒)
- 麩炒緩其破氣之性,取其輕降理氣,調暢腸腑氣機,助濁陰下行,寓「通補相合」之意,防滋膩藥壅滯之弊。
綜論:
全方以「養血潤燥」為主軸,佐以溫潤通降之品。其邏輯在於:虛性便秘非攻下可解,必以補為通。透過滋陰血以充腸道之津,潤燥結以導滯,輔以少量理氣藥推動,標本兼顧。此方結構嚴謹,對於陰血不足、腸燥津枯之便秘,能潤而不傷正,補而不滯澀,充分體現中醫「增液行舟」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熟地4錢,麻仁2錢,枳殼(去瓤,麩炒)1錢,肉蓯蓉(酒洗,去申)2錢,杏仁(杵)1錢,當歸3錢,阿膠(蛤粉炒)1錢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滋膩的性質,體質肥胖、痰濕重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血潤腸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熟地4錢,麻仁2錢,枳殼(去瓤,麸炒)1錢,肉蓯蓉(酒洗,去甲)2錢,杏仁(杵)1錢,當歸3錢,阿膠(蛤粉炒)1錢5分。 主治:陰結。凡虛弱及老人大便不通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