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燥丸

RUN Z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7%
肺經 16%
脾經 15%
大腸經 11%
腎經 9%
胃經 7%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潤燥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是為了其潤燥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且其甘潤之性可緩解燥熱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皮膚乾燥等症狀。

此外,生地黃也能涼血止血,有助於改善因燥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因此,生地黃在潤燥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有效緩解燥熱之症,並促進患者的恢復。

潤燥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滋陰潤燥: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津、潤燥止渴之功效。對於因陰虛燥熱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症狀,熟地黃能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緩解燥熱症狀。
  2. 補益精血:熟地黃能補益精血,改善因陰虛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狀。潤燥丸多用於治療因陰虛燥熱導致的肺燥咳嗽、便祕等症狀,而熟地黃的補血功效能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肺部氣血循環,改善咳嗽等症狀。

潤燥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之功效。潤燥丸主治燥邪犯肺,症見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咳嗽少痰等。當歸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緩解肺燥所致的症狀。
  2. 調和氣血:潤燥丸中常配伍一些辛溫燥烈的藥物,如麻黃、杏仁等,這些藥物易耗傷陰血。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能調和氣血,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防止傷陰。

潤燥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滋陰潤燥:阿膠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之效,能有效改善燥邪傷肺、津液虧損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咳嗽等症狀。潤燥丸多用於治療燥邪傷肺、津液虧損的病症,阿膠的滋陰潤燥之性與藥方整體功效相契合。
  2. 補血止血:阿膠能補益氣血,具有止血功效。潤燥丸的組成中,部分藥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燥性,阿膠的補血止血作用能有效緩解藥物的燥性,並提升藥效。

潤燥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其潤燥、滑腸、養血的功效。

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肺、腎經,具有潤腸通便,滑利關節,滋養肺腎的功效。燥邪傷肺,會導致肺津不足,出現乾咳、咽燥等症狀。火麻仁潤肺止咳,可緩解燥邪對肺部的傷害。同時,火麻仁滑腸通便,可改善便祕,促進腸道排毒。因此,火麻仁的加入,可有效潤燥止咳,通便養血,改善因燥邪所致的各種不適。

潤燥丸中包含杏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的功效。潤燥丸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杏仁的加入能有效緩解肺部乾燥,促進痰液排出,減輕咳嗽症狀。

二、疏散風熱: 杏仁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咽痛等症狀。潤燥丸中加入杏仁,能夠在潤肺止咳的同時,幫助清除風熱邪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杏仁作爲潤燥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潤肺止咳、疏散風熱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潤燥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潤燥丸常用於治療燥邪犯肺,肺津不足所致的乾咳少痰、咽乾口渴、便祕等症,而肝氣鬱結可導致氣機不暢,加重燥邪犯肺的症狀,枳殼的理氣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使肺氣通暢,有利於潤燥止咳。
  2. 消食化積,降氣止嘔: 枳殼還有消食化積、降氣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潤燥丸中加入枳殼,可以幫助改善因燥邪傷肺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潤燥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從各古籍文獻中可見,潤燥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大便秘結:包括風秘、血秘、老人便秘、久病便秘等,表現為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甚至數日不行,糞便呈球狀或羊屎狀。
  • 腸胃燥熱:由於腸胃燥熱、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秘,可伴有口乾、面色無光、小便短少等症狀。
  • 幽門不通:表現為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閉,氣不得下。

治療原理

潤燥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潤腸通便

    • 火麻仁、桃仁:潤腸通便,是方中的主要成分。火麻仁富含油脂,能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桃仁也有潤腸作用,並能活血化瘀。
    • 杏仁:雖以止咳平喘為主,但也有潤腸通便之效。
    • 皂角仁:「其性得濕則滑,濕滑則燥結自除」,有潤滑腸道的作用。
    • 郁李仁(部分方劑中添加):也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2. 滋陰養血

    • 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血,補充體內津液,緩解因陰血虧虛導致的腸燥便秘。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同時也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 阿膠(部分方劑中添加):滋陰補血,增強補益效果。
  3. 行氣消滯

    • 枳殼:行氣寬中,消積導滯,有助於推動腸道內容物,改善氣機阻滯引起的便秘。
    • 大黃(部分方劑中添加):雖為瀉下藥,但在方中與潤腸藥同用,且用濕紙包裹煨製,減弱其瀉下作用,主要起到通腑瀉熱、推陳致新的作用。
  4. 疏風散邪

    • 羌活、防風、秦艽(部分方劑中添加):具有疏風散邪的作用,用於治療風邪侵襲腸道引起的風秘。

綜合分析

潤燥丸以潤腸通便為主要功效,同時兼顧滋陰養血、行氣消滯、疏風散邪等方面,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方中潤腸藥與滋陰養血藥合用,可增強潤腸通便的效果,並能改善陰血虧虛的症狀;行氣藥與潤腸藥合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氣機阻滯;疏風藥與潤腸藥合用,可治療風秘。

不同的醫家在潤燥丸的基礎上有所加減,例如:

  • 《類證治裁》中加入郁李仁、防風,增強潤腸和疏風的作用。
  • 《成方切用》中加入防風、皂角仁,名為活血潤燥丸,增強活血和潤腸的作用;或去羌活,加升麻、紅花、生地、熟地,名為潤燥湯,增強滋陰養血和升陽的作用。
  • 《醫門法律》中強調“潤燥和血疏風”的治療原則。
  • 《雜病廣要》中提到潤燥丸可治療“幽門不通”。
  • 《醫學原理》中提到活血潤燥丸可治療“腸藏受風而作秘”。
  • 《古今醫鑒》中提到活血潤燥丸可治療“久病,腹中有實熱者,脾胃中伏火,大便閉澀,不思飲食,及風門血閉,時常結燥”。
  • 《蘭室秘藏》中強調使用蘇麻子粥送服,並提出“大便日久不能結燥也”的預期效果。
  • 《醫學正傳》中將潤燥丸和活血潤燥丸列為治療大便燥結的常用方劑。
  • 《証治準繩‧雜病》中提到“血虛津液枯竭而秘結者”可用潤燥湯、活血潤燥丸等方劑。
  • 《壽世保元》中提到活血潤燥丸可治療“大便常閉結”。
  • 《張氏醫通》中提到潤燥丸可治療“大腸風秘血燥”,並介紹了豬膽導等外治法。
  • 《證治針經》中提到活血潤燥丸可治療“風秘而大便艱”。
  • 《赤水玄珠》中提到潤燥丸可治療“大便風秘,血秘,時常燥結”。
  • 《誠求集》中提到潤燥丸可治療“大便閉結,腸胃燥熱”。

這些加減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用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潤燥丸是一個療效確切、應用廣泛的古方,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燥便秘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生地1兩,熟地1兩,當歸1兩,阿膠1兩,麻仁5錢,杏仁5錢,枳殼3錢。
蜜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潤燥丸,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生地1兩,熟地1兩,當歸1兩,阿膠1兩,麻仁5錢,杏仁5錢,枳殼3錢。 主治:老人便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