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麻仁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潤腸通便、滑腸止痛的功效。火麻仁性涼,味甘,入脾、大腸經,能夠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幫助排泄廢物,緩解便祕。
此外,火麻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改善因熱毒引起的便祕,例如腸燥便祕。因此,小麻仁丸中加入火麻仁,可以有效緩解便祕,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
小麻仁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潤腸: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之功效。小麻仁丸主治便祕,而當歸可補血滋陰,潤燥滑腸,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通暢。
2. 調和藥性:方中麻仁、杏仁、枳實等藥性偏寒,而當歸性溫,加入當歸可緩解寒性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因此,當歸在小麻仁丸中起到補血潤腸、調和藥性的作用,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麻仁丸中加入桃仁,主要是為了發揮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
桃仁味苦甘,性平,歸心、肝、肺經。其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因血瘀導致的腸道功能紊亂,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其潤腸通便之效,能使腸道潤滑,便於排泄。
因此,桃仁在小麻仁丸中,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解決因血瘀、腸燥導致的便祕問題。
小麻仁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麻仁丸主治風熱犯肺,燥邪傷津所致的咳嗽、咽痛、口渴等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緩解熱邪對肺部的損傷。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燥邪引起的咽喉乾燥、咳嗽等症狀。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養肺陰,有助於恢復肺部的正常功能,促進痰液的排出。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小麻仁丸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小麻仁丸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小麻仁丸主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悶等症狀,而枳殼可以幫助疏解肝氣,緩解疼痛。
- 通腑導滯,消食化積:枳殼同時具有一定的通腑導滯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食,緩解胃腸不適。小麻仁丸中還包含麻仁、杏仁等潤腸通便的藥材,枳殼的加入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麻仁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燥,大便秘」,意指體內陰血不足,津液虧虛,導致腸道失潤,大便乾結難下。血燥與現代所稱「陰虛腸燥」相近,多見於久病、產後、年老體虛或熱病傷陰者。其病機核心在於「血虛」與「腸燥」並見,故治法當以養血潤燥、滑腸通便為主。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麻仁(火麻仁)
- 為君藥,性甘平,質潤多脂,入脾、大腸經,能潤腸通便,兼滋養補虛。《食療本草》載其「潤五臟,利大腸風熱結燥」。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脂肪油,可刺激腸壁、增加蠕動。
當歸
- 為臣藥,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既能補血活血,又能潤腸。《本草綱目》稱其「潤腸胃……和血補血」。其潤燥通便之效,與所含揮發油及水溶性纖維有關。
桃仁
- 為佐藥,苦甘平,入心、肝、大腸經,具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之效。《本草經疏》言其「性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無補」,然其富含油脂,可助麻仁潤下。
生地(乾地黃)
- 為佐藥,甘苦寒,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養血、清熱生津。《珍珠囊》載其「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其增液潤燥之功,可從根本改善血燥腸枯。
枳殼
- 為使藥,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長於行氣寬中,破滯消脹。《藥性論》謂其「破氣,消宿食」。本方借其降氣導滯之力,推動腸道氣機,助潤下藥發揮功效。
全方配伍原理
本方以「養血潤燥」為本,「行氣通便」為標,體現「增水行舟」之法。麻仁、當歸、桃仁、生地四藥協同,補陰血、滋腸燥;枳殼調暢氣機,破除腸道滯氣。煉蜜為丸,既緩和藥性,又能增強潤滑之效。適用於血虛津虧、排便無力,卻無明顯熱結或陽虛之證者。
與類似方劑對比
- 與《傷寒論》麻子仁丸(含大黃、厚朴)相比,本方去攻下之大黃,改以當歸、生地養血,桃仁活血潤腸,更適合純粹「血燥」而非「胃熱腸實」之便秘。
- 與五仁丸(桃仁、杏仁、松子仁等)相比,本方兼顧活血行氣,適用於兼有瘀滯或氣機不暢者。
此方結構簡潔,藥性平和,體現中醫「以潤為通」「標本兼顧」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麻仁1兩,當歸1兩,桃仁1兩,生地1兩,枳殼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麻仁丸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如果大便不成形,可以減少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麻仁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麻仁1兩,當歸1兩,桃仁1兩,生地1兩,枳殼1兩。 主治:血燥,大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