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血潤腸湯
ZI XUE RUN CH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準繩·類方》卷三引《醫學統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滋血潤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潤腸: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腸之功效。其補血作用能改善因血虛導致的腸道乾燥、便祕等症狀,而潤腸作用則能促進腸道蠕動,使大便通暢。
- 改善氣血運行: 滋血潤腸湯通常用於治療血虛腸燥、便祕等症,而當歸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進而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達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滋血潤腸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 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滋陰養血,補充因腸燥津虧所致的血虛,從根本上緩解便祕。
2. 緩解腸道痙攣: 白芍能緩解肝氣鬱結,舒肝解鬱,並能抑制腸道平滑肌的痙攣,減少腸道蠕動過快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促進腸道蠕動正常化,有助於排便順暢。
總之,白芍在滋血潤腸湯中發揮著滋陰養血、緩解腸道痙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改善血虛腸燥、便祕等症狀。
滋血潤腸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功效。對於腸燥便祕,多因血虛津虧所致,生地黃可以滋養血液,潤滑腸道,緩解便祕。
- 清熱解毒: 生地黃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壅滯腸道導致的便祕,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通利腸道,使大便通暢。
因此,生地黃在滋血潤腸湯中,扮演著滋陰養血、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腸燥便祕,促進腸道健康。
滋血潤腸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腸道血液循環: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腸道若因氣血不足或瘀滯不通而導致便祕,紅花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通暢。
- 溫陽散寒,改善腸道功能: 紅花亦有溫陽散寒之效,可改善腸道寒氣,緩解因寒氣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對於寒性便祕,紅花可溫陽散寒,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
總之,紅花在滋血潤腸湯中起着活血化瘀、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和功能,促進排便通暢。
滋血潤腸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平,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血瘀阻滯腸道,導致便祕、腹痛等症狀,桃仁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 潤腸通便: 桃仁富含油脂,潤滑腸道,能促進糞便排出,對於腸燥便祕、大便乾結等症狀,桃仁能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使排便順暢。
總之,桃仁在滋血潤腸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血瘀阻滯、腸燥便祕所致的各種症狀。
滋血潤腸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以解決便祕問題。
大黃為苦寒之性,入肝、胃、大腸經,能清熱瀉火,通便排毒。對於因血虛津虧、腸燥便祕所致的症狀,如大便乾結、排便困難、腹痛等,大黃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潤滑腸道,使排便順暢。
此外,大黃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腸道而導致的便祕,亦有較好的療效。
滋血潤腸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行氣消積的功效。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胃經。其疏肝理氣之性,可緩解肝氣鬱滯,使氣機運行通暢,從而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其行氣消積之性,可消解積滯,降低腸道壓力,有助於通便。
因此,在滋血潤腸湯中加入枳殼,可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消積的作用,輔助滋血潤腸,達到治療便祕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血潤腸湯】傳統功效分析
主治證候:
- 血枯陰虧:精血不足,腸道失潤,尤見於久病、產後或失血後。
- 瘀血內阻:死血滯膈,氣機壅塞,致飲食難下、大便燥結如粟。
- 燥結標急:陰虛瘀阻化熱,腑氣不通,屬本虛標實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養血潤燥(治本):
- 當歸(酒洗):酒制增強活血,補血兼潤腸通便。
- 生地黃:滋陰生津,涼血潤燥,補充陰液以潤腸。
- 芍藥(煨):煨制緩其寒性,養血和營,柔肝緩急。
活血祛瘀(通滯):
- 紅花(酒洗):酒製助其散膈中瘀血,破積開結。
- 桃仁(炒):炒減苦燥之性,既活血又潤腸,與紅花協力化瘀。
瀉熱通腑(治標):
- 大黃(酒煨):酒煨緩其峻瀉,通下瘀熱,兼引藥上行至膈。
- 枳殼(麩炒):麩炒理氣寬中,助大黃降腑氣,解「飲食不下」之痞滿。
佐使配合:
- 韭菜汁:辛溫通陽,化瘀行滯,為「死血在膈」的引經要藥。
全方配伍特色:
- 「潤下」與「破瘀」並行:以養血滋陰為基礎,佐活血通腑之品,避免單純攻伐傷正。
- 「治膈」與「治腸」兼顧:藉酒制藥力上行消膈中瘀血,下行通腸道燥結,體現「上下分消」思路。
- 標本緩急得當:陰血得充則燥結自緩,瘀熱得祛則腸腑自通,適合血虛瘀熱交結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當歸(酒洗)3錢,芍藥(煨)1錢半,生地黃1錢半,紅花(酒洗)1錢,桃仁(去皮尖,炒)1錢,大黃(酒煨)1錢,枳殼(麩炒)1錢。
上為末。
以水1鐘半,煎至7分,入韭菜汁半酒盞,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血枯及死血在膈,導致飲食不下、大便燥結的症狀。如果患者有出血傾向,或有便秘、腹痛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血潤腸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三引《醫學統旨》。 組成:當歸(酒洗)3錢,芍藥(煨)1錢半,生地黃1錢半,紅花(酒洗)1錢,桃仁(去皮尖,炒)1錢,大黃(酒煨)1錢,枳殼(麸炒)1錢。 主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