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腸化瘀湯

潤腸化瘀湯

RUN CHANG HUA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八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8%
心經 15%
大腸經 11%
肺經 11%
胃經 9%
小腸經 6%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腸道瘀血阻滯,導致腸道功能失調,排便不暢等症狀,當歸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緩解疼痛。
  2. 補血潤腸: 當歸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改善腸道缺血,滋潤腸道,緩解腸燥便祕,促進排便順暢。對於一些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腸道功能失調,當歸可以起到補益作用。

因此,潤腸化瘀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有效改善腸道瘀血、補血潤腸,達到潤腸通便、緩解疼痛的效果。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瘀阻所致的腸道瘀血、疼痛、便祕等症狀,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腸道炎症,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功能。
  2. 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生地黃亦能滋陰潤燥,養血生津,對於腸道因燥熱而引起的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體內津液,改善腸道濕潤度,促進排便通暢。

潤腸化瘀湯中包含乾漆,乃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 乾漆性溫燥,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腸道疼痛、便祕、腹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潤腸通便: 乾漆兼具潤腸通便之功。其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積滯,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便祕,起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故潤腸化瘀湯中加入乾漆,旨在通過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以達到治療腸道氣滯血瘀、便祕等病症之目的。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消瘀止痛:大黃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消瘀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腸道,導致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能有效通泄腸道,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促進藥物吸收:大黃本身具有通便的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在潤腸化瘀湯中,大黃的加入不僅僅是為了通便,更重要的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陳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理氣行氣,消積化滯: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化痰、消食導滯之效。對於腸道瘀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陳皮能幫助理氣行氣,促進腸胃蠕動,消解積滯,改善腸道功能。

二、 健脾和胃,促進消化: 陳皮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對於腸道功能不佳,消化不良的患者,陳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腸道消化功能,進一步促進瘀血的代謝和排泄。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消積,通利腸道: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通利腸道的功效。對於腸道瘀滯、積聚所致的便祕、腹痛等症狀,枳殼可有效改善腸道蠕動,促進排便。
  2. 化瘀止痛,活血通絡:枳殼同時具有化瘀止痛、活血通絡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枳殼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潤腸化瘀湯中加入枳殼,可以更好地達到潤腸通便、化瘀止痛的療效。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腸道瘀血阻滯,導致便祕、腹痛等症狀,紅花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潤腸通便: 紅花亦有潤腸通便之效,能促進腸蠕動,減少糞便乾燥,有助於緩解便祕。

總之,紅花在潤腸化瘀湯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潤腸通便,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潤腸化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 桃仁性味甘苦,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對於瘀血阻滯腸道,導致便祕者,桃仁能促進腸道蠕動,使大便通暢。

2. 化瘀止痛: 桃仁能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脈絡,導致疼痛者,桃仁能疏通血脈,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潤腸化瘀湯中加入桃仁,既能潤腸通便,又能化瘀止痛,對於治療因瘀血阻滯腸道引起的便祕、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腸化瘀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死血在膈,大便燥」,意指瘀血停滯於胸膈部位(廣義「膈」可涵蓋上腹部),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腸道失潤而大便乾結。此屬「瘀血致燥」之證,非單純陰虛或津虧,故治法需活血化瘀以通便,而非滋陰潤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祛瘀為核心

    • 當歸、紅花、桃仁:三藥協同化瘀,當歸兼能養血潤腸,桃仁破血兼潤燥,紅花酒炒增強活血之力。
    • 乾漆:炒煙盡後毒性降低,專攻「死血」(頑固瘀血),破血消積,針對膈間瘀血停留。
    • 酒、韭汁:酒行藥勢,助藥性上行膈部;韭汁辛溫散瘀,與酒同為引經之品。
  2. 通腑瀉熱兼潤燥

    • 大黃(酒煨):酒製減其峻下之性,轉為緩瀉瘀熱,與化瘀藥配伍,使瘀熱從腸道排出。
    • 生地:少量用之,涼血養陰以防活血藥耗血,兼潤腸燥。
  3. 行氣調暢機輔助

    • 陳皮、枳殼:理氣寬膈,氣行則血行,助化瘀藥散結;枳殼炒用性緩,專注胸膈氣滯。
    • 威參(疑為「丹參」之誤):若為丹參,則強化活血涼血;若為「威靈仙」,則通絡消積,助開瘀阻。

整體配伍思路
此方以「化瘀通膈」為本,針對瘀血阻滯、氣機不暢所致之便秘。通過破血(乾漆、桃仁)、行血(紅花、當歸)、瀉下(大黃)、理氣(枳殼、陳皮)四法並用,使瘀血去而腸道通,氣機調則燥結自解。方中酒、韭汁引藥上行膈部,體現「病位用藥」思維,為古代治療瘀血夾燥之特色配伍。

傳統服藥法


當歸3錢,生地1錢半,乾漆(炒煙盡)2錢,大黃(酒煨)1錢半,陳皮1錢,枳殼(炒)1錢,威參4錢,紅花(酒炒)7分,桃仁(去皮尖)1錢。
水煎,入酒、韭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潤腸化瘀湯, 出處:《會約》卷八。 組成:當歸3錢,生地1錢半,乾漆(炒煙盡)2錢,大黃(酒煨)1錢半,陳皮1錢,枳殼(炒)1錢,威參4錢,紅花(酒炒)7分,桃仁(去皮尖)1錢。 主治:死血在膈,大便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