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蔥涎丸方劑中加入火麻仁,乃取其潤燥滑腸之效。火麻仁性平味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陰潤燥、止咳平喘之功效。
方中蔥白辛溫解表,散寒止咳,而火麻仁則潤燥滑腸,二者相合,可有效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便祕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提高療效。
蔥涎丸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蔥涎丸主治風寒犯肺,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枳殼可疏肝理氣,使肺氣通暢,並降逆止嘔,防止痰濁上逆,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蔥涎丸方劑中包含川貝母、半夏等藥物,也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枳殼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蔥涎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蔥涎丸》主治產後水血俱下、腸虛津液不足所致之大便秘澀,其特點為產後五六日大便不通,伴隨腹中悶脹。此證因產後氣血虧虛,津液耗損,腸腑失潤,兼有風痰或積滯阻滯,故需通下潤腸,兼祛風痰、活絡通竅。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及配伍邏輯
蚰蜒(大者七條)
- 蚰蜒性寒,具通絡散結、清熱解毒之效,古人用於風痰阻絡或積滯內停之證。此方以蚰蜒為載體,取其黏液與天南星共研,可能藉其滑利之性助通下。
天南星(生用一分,與蚰蜒同研)
- 生天南星辛溫有毒,善祛風痰、散結消腫。此處取其化痰通絡之力,針對產後痰濕或風邪滯留腸腑之脹悶。
蜈蚣(一條,酥炙黃)
- 蜈蚣辛溫有毒,能搜風通絡、攻毒散結。與天南星相配,增強祛風痰、通閉阻之效,或有助於緩解腸道氣滯。
全蠍(七枚,薄荷裹炙)
- 全蠍辛平,祛風止痙、通絡散結。以薄荷裹炙,減其毒性並引入肝肺,可平肝息風,或助調節腸道氣機。
巴豆霜(五枚取霜)
- 巴豆霜峻下寒積,為通便要藥。其性熱而暴烈,但取霜後毒性稍減,配伍蟲類藥能攻逐腸中燥屎,兼散寒凝。
生蔥涎為丸,朱砂為衣
- 蔥涎辛溫,能通陽散結、開竅行氣,助諸藥通行腸腑。朱砂衣鎮心安神,或防蟲類藥過亢之性擾神。
壁塵湯送服
- 壁塵(牆上泥土)古法用之,可能取其沉降之性引藥下行,或含「土氣」以和中緩急。
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以蟲類藥(蚰蜒、蜈蚣、全蠍)為主,配天南星祛風痰,巴豆霜攻積通便,蔥涎通陽助行氣。整體思路為:
- 攻逐瘀滯:巴豆霜峻下,蚰蜒、蜈蚣通絡,解決腸道實邪壅塞。
- 祛風化痰:天南星合全蠍,針對產後風痰滯留、氣機不暢之腹脹。
- 潤滑通竅:蔥涎之滑利與蚰蜒黏液或能潤腸,緩解津虧之燥結。
適用於產後正虛邪實(痰瘀互結、腸燥腑閉),但須體質尚耐攻伐者。此方反映古代「蟲藥攻邪」與「毒藥通閉」的峻猛思路,符合「急則治標」之法。
傳統服藥法
蚰蜒(大者)7條,天南星1分(生為細末,摻在蚰蜒身上,用竹篦子刮下,不用蚰蜒),蜈蚣1條(塗酥,炙黃),全蠍7枚(去毒,用薄荷葉裹,慢火炙了,去薄荷),巴豆5枚(取霜)。
上為細末,生蔥涎為丸,如黍米大,用朱砂為衣。
每服5丸,壁塵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蔥涎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 組成:芒消1兩,生明硫黃1兩。 主治:首風。
蔥涎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四。 組成:麻仁、枳殼各等分。 主治:潤腸。主治:産後水血俱下,腸虛津液不足,大便秘澀,5-6日不解,腹中悶脹。
蔥涎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蚰蜒(大者)7條,天南星1分(生爲細末,摻在蚰蜒身上,用竹篦子刮下,不用蚰蜒),蜈蚣1條(塗酥,炙黃),全蠍7枚(去毒,用薄荷葉裹,慢火炙了,去薄荷),巴豆5枚(取霜)。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涎潮搐溺,項背反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