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潤湯

ZI RU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胃經 14%
心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0%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潤湯」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基於當歸的藥性與功效。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養血滋陰等功效。

在滋潤湯中,當歸的主要作用為:

  1. 補血活血:滋潤湯常用於氣血不足、血虛虧損等症狀,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
  2. 潤燥滑腸:當歸性溫,可潤燥滑腸,改善便祕、口乾舌燥等症狀,配合其他滋陰潤燥藥物,達到滋潤效果。

因此,當歸是滋潤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它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血虛虧損、燥熱便祕等症狀,達到滋潤的效果。

滋潤湯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滋陰降火,清熱涼血。對於燥熱傷津、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地滋潤體內,緩解燥熱,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
  2. 養血生津: 生地黃能滋養血液,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生地黃也能促進津液生成,緩解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

總之,生地黃在滋潤湯中起著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的作用,對於因燥熱傷津、血虛津虧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滋潤湯中加入枳殼,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寬胸散結的功效。

滋潤湯通常用於滋陰潤燥,但有些情況下,患者可能伴隨氣滯血瘀、痰濕積聚等症狀。枳殼的加入,可以通過行氣消積,促進氣血運行,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滋陰潤燥的功效。同時,枳殼還能化痰止咳,有助於緩解因燥邪引起的咳嗽等症狀,使滋潤效果更加顯著。

滋潤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積的功效。滋潤湯多用於治療燥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厚朴能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咳出,有助於潤肺止咳。
  2. 理氣和中: 厚朴能理氣化痰,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滋潤湯中常添加一些滋補食材,如百合、雪梨等,厚朴能幫助這些食材的營養成分更好地吸收,提高滋補效果。

總之,厚朴在滋潤湯中起到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潤肺燥、止咳化痰的功效。

滋潤湯中加入檳榔,實屬罕見,甚至有違常理。

檳榔性溫燥,味辛苦,擅長行氣消積,卻易燥熱傷津,與滋潤湯的滋陰潤燥功效相悖。

一般滋潤湯方劑會選用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的藥材,如生地、麥冬、玉竹等。

因此,若滋潤湯方劑中出現檳榔,極有可能為特殊情況,需根據具體患者的症狀和病因分析,並結合其他藥材作用,方能理解其加入的邏輯。

滋潤湯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大黃味苦寒,性瀉下,擅長清熱瀉火、通腑泄熱,看似與滋潤相反。但其寒涼之性,可清解體內熱邪,達到降火消炎的效果,同時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積滯,為滋潤之本。

另一方面,滋潤湯多用於熱症,如熱證便祕,大黃可幫助通便,清除腸道積熱,減輕腸胃負擔,有利於後續滋潤藥物的吸收和發揮功效。因此,大黃在滋潤湯中,可起到清熱通便、為後續滋潤打下基礎的作用。

滋潤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養陰潤燥的功效。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滑腸通便的作用。

其潤肺止咳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燥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而其養陰潤燥功效,則能改善因陰虛燥熱導致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問題。因此,火麻仁在滋潤湯中,可以起到滋陰潤肺、緩解燥熱、改善咳嗽等作用,提高湯劑的滋潤效果。

滋潤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肺: 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燥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清熱潤肺,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黏膜的乾燥狀態,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2. 改善呼吸道炎症: 杏仁中含有豐富的杏仁蛋白和杏仁油,具有抗炎作用。對於一些由呼吸道炎症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可以減輕炎症,改善呼吸道黏膜的充血狀況,緩解呼吸困難。

總體而言,杏仁在滋潤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清熱潤肺,更能改善呼吸道炎症,達到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效果。

滋潤湯中包含羌活,主要源於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祛風除濕: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善於疏散風寒濕邪,尤其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滋潤湯通常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體虛乏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而羌活恰好能祛除這些病邪,促進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2. 散寒止痛: 羌活還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頭昏、鼻塞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滋潤湯往往會加入其他具有溫陽散寒作用的藥材,與羌活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滋潤湯中加入紅花,乍看之下似乎不合常理,因為紅花性溫燥,而滋潤湯多為滋陰潤燥之用。然而,紅花在特定情況下,加入滋潤湯中卻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紅花活血化瘀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滋潤營養的傳遞,增強滋潤效果。其次,紅花能通經活絡,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皮膚乾燥、毛髮枯黃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滋潤湯用於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皮膚乾燥、毛髮枯黃等症狀時,加入少量紅花,反而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滋潤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滋潤湯」主要用於治療風邪中臟,導致大便祕結的病症。其組方精妙,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 當歸、生地黃: 此二藥合用,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當歸補血活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風邪中臟,易耗傷陰血,故用此二藥滋養陰血,使腸道得以濡潤,有助於通便。
  • 枳殼、厚朴、檳榔: 此三藥皆為行氣藥。枳殼行氣寬中,消脹除滿;厚朴行氣除滿,燥濕消積;檳榔則能驅蟲消積,行氣利水。風中臟腑,氣機阻滯,易導致腑氣不通,故用此三藥行氣導滯,使氣機通暢,促進腸道蠕動。
  • 大黃: 為瀉下藥,具有峻下熱結,瀉火解毒之功。風中臟腑,若熱邪內結,導致大便祕結,則需用大黃瀉下通便,蕩滌腸胃積熱。
  • 火麻仁、杏仁: 此二藥皆為潤腸通便之品。火麻仁潤腸通便,滋養臟腑;杏仁止咳平喘,潤肺化痰,亦能潤腸通便。風中臟腑,陰血虧虛,腸道失潤,故用此二藥潤腸通便,使大便易於排出。
  • 羌活、紅花: 羌活散寒止痛,祛風解表;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風邪中臟,常兼有經絡瘀阻,故用此二藥活血祛風,通經活絡,有助於改善風邪中臟引起的各種不適。

主治病症分析

「滋潤湯」主治風中臟腑,大便祕結。風中臟腑,是指風邪侵襲內臟,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其臨牀表現可見:

  • 九竅不利: 脣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等。
  • 二便閉澀: 大便祕結,小便不利。
  • 其他症狀: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謇澀、癱瘓不伸、舌強不語、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急等。

大便祕結是風中臟腑常見的症狀,因風邪阻滯氣機,陰血虧虛,腸道失潤所致。「滋潤湯」正是針對此病機而設,通過滋陰養血、行氣導滯、瀉下通便、潤腸通便、活血祛風等方法,達到治療風中臟腑,大便祕結的目的。

治療原理分析

「滋潤湯」的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當歸、生地黃滋陰養血,火麻仁、杏仁潤腸通便,針對風中臟腑陰血虧虛,腸道失潤的病機,從根本上解決大便祕結的問題。
  2. 行氣導滯,通腑泄熱: 枳殼、厚朴、檳榔行氣導滯,大黃瀉下通便,針對風邪阻滯氣機,腑氣不通,熱邪內結的病機,促進腸道蠕動,清除腸道積熱,使大便順利排出。
  3. 活血祛風,通經活絡: 羌活、紅花活血祛風,通經活絡,針對風邪中臟兼有經絡瘀阻的病機,改善風邪中臟引起的各種不適。

綜上所述,「滋潤湯」通過滋陰養血、行氣導滯、瀉下通便、潤腸通便、活血祛風等多種途徑,綜合調理臟腑功能,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風中臟腑,大便祕結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當歸2錢,杏仁1錢半,桃仁、橘紅、枳殼、厚朴1錢,蘇子1錢,牛膝1錢半。
水煎,調白蜜三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潤湯具有潤燥、通便的功效,如果體內有濕熱,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動脈粥樣硬化大便秘結耳聾鼻塞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鼻息肉大腸激擾綜合症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滋潤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一。 組成:麻仁、當歸、生地、杏仁、羌活、大黃、檳榔、厚朴、枳實、紅花。 主治:中風。大便不通,痰涎不盛者。

滋潤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一。 組成:當歸2錢,杏仁1錢半,桃仁、橘紅、枳殼、厚朴1錢,蘇子1錢,牛膝1錢半。 主治:中臟便躁,人虛血少,不任下藥者。

滋潤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當歸2錢,生地黃2錢,枳殼(去瓤)2錢,厚朴(薑炒)2錢,檳榔2錢,大黃2錢,火麻仁2錢,杏仁(去皮)2錢,羌活7分,紅花3分。 主治:風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二便閉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