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方中加入大黃,是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
- 瀉熱: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可清熱瀉火,瀉熱通便,用於治療熱結便祕、濕熱瀉痢等症。
- 通便: 大黃能促進腸蠕動,增加腸道水分,軟化糞便,起到通便作用,適用於熱結便祕、積滯不通等症。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主治熱結便祕、腹脹疼痛,而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正好能幫助解決便祕問題,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清熱瀉火、潤腸通便的效果。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方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燥烈,保護腸胃: 小承氣湯以大黃、芒硝為君藥,峻下瀉熱,易傷脾胃。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行氣消積、燥溼化痰之效,可緩和芒硝的燥烈之性,保護腸胃,避免其過份損傷。
- 助瀉通便,利水消腫: 厚朴行氣消積,可助大黃瀉下,促進腸道蠕動,利水消腫,更有利於清除積滯,緩解便祕。
總之,厚朴加入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是為緩和藥性、保護腸胃,同時助瀉通便,利水消腫,使藥效更趨完善。
小承氣湯加芍藥地黃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是為了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作用。
方中以大黃、芒硝為主,瀉熱通便力強,但對於熱結便祕、腹痛拒按的症狀,單用大黃、芒硝可能效果不夠理想。枳實的加入,可以增強瀉下通便之力,並能疏肝理氣,使大黃、芒硝更容易到達腸道發揮作用,進一步緩解便祕帶來的腹痛等症狀。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承氣湯的燥烈之性:承氣湯以大黃、芒硝為主,瀉下力強,易傷陰耗氣。白芍性微寒,味苦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承氣湯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防止過度瀉下。
二、配合地黃滋陰養血:方中地黃性寒,味甘,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清熱涼血之效。白芍與地黃相配,共同滋陰養血,緩解熱結便祕,使瀉下更為平和有效。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考慮其滋陰涼血的功效。
首先,小承氣湯本身為瀉下逐瘀之劑,容易耗傷陰血,而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可滋陰涼血,緩解小承氣湯的燥烈之性,防止其傷陰耗血。
其次,生地黃可清熱解毒,對於某些因熱毒引起的便祕或腹痛,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使方劑既能瀉下通便,又能滋陰涼血,清熱解毒,更適合於熱結便祕或兼有陰虛血燥的患者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溫疫,陽明腑證」,具體症狀包括:
- 潮熱汗出:陽明經氣旺於申酉時(下午3-7時),邪熱內結,蒸騰津液外泄。
- 譫語:燥熱內擾心神,胃絡通心,腑實熱結上衝。
- 腹痛便秘:腑氣不通,濁熱壅滯,氣機阻痹而痛,腸道失潤而便結。
此證屬陽明腑實,但較「大承氣湯證」輕,未至「痞滿燥實堅」俱全,故以小承氣湯為基礎,加芍藥、地黃兼顧陰血耗傷。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解析
大黃(2錢)
- 苦寒瀉下,蕩滌腸胃積熱,為瀉陽明腑實之君藥。
- 既能通便,又能清血分熱毒,契合溫疫熱壅之病機。
厚朴(錢半,炒)、枳實(1錢,炒)
- 厚朴苦辛溫,行氣消脹,破氣滯之「痞滿」;炒製緩其燥性。
- 枳實苦寒,破氣消積,導滯除「堅結」。
- 二藥協力通降腑氣,助大黃推蕩積滯,體現「通因通用」之法。
芍藥(2錢)
- 酸寒斂陰,柔肝止痛,緩解腹痛。
- 在承氣瀉下勢猛時,芍藥能制其燥烈,護陰免傷。
生地(6錢,重用)
- 甘寒滋陰涼血,針對溫疫熱盛傷陰。
- 熱病易耗津血,生地既可防瀉下傷正,又能清解血分伏熱。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下與護陰並行
- 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瀉熱通便,側重「氣分實熱」;
- 加芍藥、生地,形成「瀉中寓補」結構,既祛邪又顧護陰血,適用於熱結兼陰傷者。
動靜結合
- 大黃、枳實「動」而瀉下攻積;
- 芍藥、生地「靜」而滋陰斂液,避免祛邪時耗傷正氣。
臟腑兼顧
- 大黃、枳實、厚朴主入陽明胃腸,通降腑氣;
- 芍藥入肝經,緩急止痛;生地入心腎,涼血滋陰,擴展至血分與少陰層面。
(三)可能功效延伸
- 血熱兼瘀:生地涼血,大黃活血,可解熱毒瘀滯。
- 津虧腸燥:生地增液,芍藥潤燥,適合熱病後期陰虛便秘。
三、總結
此方乃「小承氣湯」之變方,針對陽明腑實未甚而兼陰血不足者。通過瀉熱通腑結合養陰柔肝,體現「祛邪不傷正,瀉熱兼護陰」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溫疫過程中熱盛傷陰、腑氣壅滯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大黃2錢,厚朴錢半(炒),枳實1錢(炒),芍藥2錢,生地6錢。
流水煎1杯,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大黃、厚朴、枳實有破氣行滯的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大黃2錢,厚朴錢半(炒),枳實1錢(炒),芍藥2錢,生地6錢。 主治:溫疫,陽明腑證,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