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熱服用激素?可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1-10-15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潮熱


潮熱

潮熱是指從臉部、頭部、前胸甚至全身產生異樣的熱感,並常伴隨皮膚發紅,因此也稱為「熱潮紅」。

潮熱最常見於產後或「女性更年期」,因為體內的荷爾蒙失調影響自律神經,進而引起身體發熱一系列生理症狀。統計數據顯示,有高達75%的婦女在絕經前或更年期階段出現過潮熱的症狀。

許多人感到燥熱、多汗與心跳快速,而且每次潮熱大概會持續2~30分鐘不等,部分的人還可能出現夜間盜汗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造成潮熱的原因很多,例如:天氣熱、入浴後的暫時性潮熱; 壓力、緊張時會緊張、臉紅心跳而引起潮熱;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太久引起中暑,也會讓身體、頭部、臉部發熱,發生潮熱。

一些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自律神經失調、神經內分泌腫瘤、高血壓、腦下垂體疾病...等會出現潮熱。對男性而言,常是低睪丸素的症狀。一些些藥物的副作用,也都會造成潮熱。

現代醫學治療潮熱最常運用「激素療法」,激素的效果是非常強大的,可以迅速覆蓋全身。有些女性不願意使用這種療法,這時候各種另類替代療法就派上用場,而中醫是世界上最大的另類療法,可以參考一下中醫的看法!

從中醫的觀點看潮熱


潮熱是指發熱盛衰起伏有定時,猶如潮汐一般。現代醫學所定義的潮熱,多半要到一定年齡以才會出現,而中醫所治療的潮熱,只有一部分與年齡有關。更多機會與外感六邪有關,甚至可以說只是一種感冒後遺症。

另一種怪異的潮熱叫做「寒熱往來」,這是一種交替出現的熱,請別認為這種怪病不會發生,明星「吳姍儒」就對媒體公開表示她有這種現象!

一般而言,中醫面對多數的潮熱,可以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外感傷寒

《傷寒論》是千古以來中國人用來治療外感傷寒及其後遺症的主要著作,直至今天依然被中醫界廣泛應用著。在其「陽明病」中就提到所謂的「日晡潮熱」,又稱為「午後潮熱」,這是依照特定時間的潮熱。

這種潮熱是一種感冒後,入裡化熱所出現的「陽明熱證」,通常會伴隨手腳出汗,腹部硬滿、疼痛,大便秘結、煩躁不安,舌苔焦黃,脈沉實。由於陽明之氣在申酉時很旺(下午4-8時之間),所以稱之為「日晡潮熱」。

這種潮熱通常是瀉大便就會快速痊癒,所以並不是一種難治的病,不過如果沒有這種中醫的概念,可能會因為四處尋醫而困擾一段時間!

膽經胃經出現實證時,容易出現內熱
膽經胃經出現實證時,容易出現內熱現象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多數人的膽經與胃經都是虛證居多,如果這兩條經絡常常出現實證時,就有機會出現這種潮熱

某位會員經常感到下午潮熱,幾乎每次經絡檢測時,膽經與胃經都是實證,像這種與多數人不一樣的經絡現象,通常就會出現與眾不同的症狀。

另帶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忽冷忽熱,就是典型的「少陽病」症狀,這種要解除速度很快,一般就是服用「小柴胡湯」即可緩解,甚至從此就解除了。

有一種最難治的內熱,是當一個人長期體內陽虛體質,寒凝氣滯時也會逐漸滯而成瘀,進入厥陰階段(體內寒熱夾雜),不論在精神與肉體上都痛苦不堪,這需要找中醫高手治療!

二、脾胃氣虛

將近兩千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榖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所以,一個人如果平日過度疲勞,飲食不節制,長期脾胃虛弱,中氣不足,陰火就會往上跑而發熱。

此時,就容易出現上午潮熱,下午退熱,或午後發熱,伴隨各種脾胃虛弱症狀,例如:疲勞沒精神、不想說話、一直流汗、面色白,舌淡嫩,脈虛細弱。

f
現代人脾經、胃經長年虛證,三焦大腸實證出現內熱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現代人與過去兩千年來的古代人似乎差異不大,現代人經常脾經與胃經一起虛證,常常感到莫名奇妙的內熱,也是理所當然了

而運用經絡檢測,可以從觀察三焦經、大腸經的能量看出,多數人這兩條經絡能量強旺,會經常感到內熱,這也是所謂的「太陽熱擾胸膈證」。

三、氣滯瘀血

古代中醫發現,當一個人體內經絡氣血嚴重阻塞時,體內會出現各種肉眼看不到的瘀血,這也會出現午後或夜間發熱。要驗證這種瘀血,只要經常拍打就會看到,FB養生社團裡面永遠都會出現這種真實案例

這種全身性的瘀血,還會伴隨一些症狀,例如:口乾舌燥、腹中積癥塊(躺下來按摩肚子就會發現)、黑眼圈、舌上有瘀斑或青紫,脈細澀。這種潮熱發生在午後或夜間,通常是低熱。

心經與心包經虛證,胸部氣滯血瘀
心經與心包經虛證,胸部氣滯血瘀

通常這種體內看不到的瘀血,源自於受到外傷,或是長期心情鬱悶所造成,經絡瘀血內鬱時間久了,就會自然化熱。

現代人常見的經絡體質本來就是某些經絡長期氣血不足,再加上有一些人心經與心包經長期虛證,這就更有可能出現血瘀型內熱了!

四、肝腎不調、陰虛血虛

傳統中醫認為,陰虛血虛一直是更年期出現潮熱的主因。中醫認為多數人只要到一定的年齡之後,就會因為體內長期經絡臟腑氣血不協調而造成的陰虛發熱,這通常就是源自於長期「肝氣鬱結」、「肝腎不調」所造成。

《黃帝內經》提到:「陰虛則內熱。」症狀是:午後或夜間潮熱、面色顴紅、手心腳心熱、心煩、失眠、心悸、盜汗、消瘦、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據中發現,只要到了中年以上的年紀,容易出現一種「上實下虛」的經絡型態,通常這是短暫的,如果成為每日常態,就有可能出現陰虛血虛的潮熱。

最常見的經絡型態,則是下圖的鐵三角經絡型態的其中一種變化型,這幾乎是所有會員在更年期女性出現熱潮紅時,直接觀察出來的常見經絡型態

最常出現造成潮熱的經絡型態
最常出現造成潮熱的經絡型態

 

傳統中醫還觀察到夏季的「暑熱傷氣」潮熱,常見於小兒疰夏發熱,是小兒在夏季的常見症,進入秋冬就會消失,在這裡不討論。

相關的8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以上分析的所有經絡現象,其實都全部源自於所謂的「鐵三角經絡現象」以及其各種變化型

這種經絡型態從年經時就開始形成,一直到中老年時都存在著,如果可以改善這種經絡型態,更年期潮熱的狀況就會明顯改善!列出幾種型態參考如下:

載入中...

改善潮熱的2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潮熱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潮熱之相關中醫典籍


  •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 《雜病證治準繩.寒熱門》:「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即是發熱;非潮熱也。」
  • 《脾胃論》:「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 《雜病廣要.內因類》:「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幅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天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尪臝,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有每遇夜身發發微熱,病人不覺,早期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
  • 《素問.調經論》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榖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 《丹溪心法.中暑》:「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
  • 《脾胃論》言:「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
  • 《內外傷辨惑論》言:「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又言:「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沖。」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