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辛散,具有宣肺解表、發汗解熱的功效,可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鼻塞、發熱等症狀。方中加入麻黃,可疏散風邪,宣通肺氣,緩解患者的表證。
二、利水消腫: 麻黃亦有發汗利水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水消腫。薏苡仁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作用,二者配合,有助於緩解患者因水濕停滯所致的體表浮腫或肺部積水。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此方以麻黃宣肺散寒,杏仁則輔助宣肺止咳,共奏宣肺止咳之功,適用於外感風寒,肺氣不利,咳嗽氣喘者。
- 潤燥止渴:杏仁亦有潤燥止渴之效,可緩解風寒導致的咽喉乾燥、口渴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因此,杏仁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中起到宣肺止咳、潤燥止渴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奏療效。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方中麻黃、杏仁宣肺解表,但易傷津液,而薏苡仁利水滲濕,可補益脾肺之氣,避免藥性過於燥烈。
- 清熱解毒:薏苡仁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緩解麻黃杏仁宣肺解表後的熱毒之邪,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出現副作用。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緩和藥性: 方中麻黃性溫燥,杏仁苦寒,薏苡仁性涼,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諸藥的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 調和脾胃: 甘草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和中緩急,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甘草的加入,不僅調和藥性,更能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使之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深入解析
方劑組成與功效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出自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由以下四味藥材組成:
- 麻黃(9.5克):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黃不僅作用於肌表,能開洩毛竅,使風寒之邪從表而解,亦能用於裡病,使內在的病邪從表分消。
- 杏仁(5克): 止咳平喘,潤燥利肺。杏仁能輔助麻黃開散之力,使其不致過於峻猛,並能潤肺止咳,避免麻黃發散太過而傷及肺陰。
- 薏苡仁(19克): 除濕健脾,清熱排膿。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能滲利濕邪,健脾益氣,對於久痺、風濕化熱有良效。
- 甘草(5克):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甘草能調和諸藥的藥性,使其發揮最大效力,並能益氣補中,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
治療原理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所致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發汗解表,祛除風邪: 麻黃為方中主藥,能發汗解表,使在表的風邪隨汗而解。
- 宣肺平喘,利氣化濕: 杏仁能宣肺平喘,利氣化濕,輔助麻黃祛除風邪,並能緩解風濕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滲濕利水,清熱排膿: 薏苡仁能滲利濕邪,清熱排膿,對於風濕日久,濕邪化熱所致的關節腫痛、身重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調和諸藥,益氣扶正: 甘草能調和諸藥,益氣扶正,增強機體抵抗力,使風濕之邪不易侵犯。
歷代醫家論述與比較
歷代醫家對本方有許多深入的探討與闡釋,尤其針對薏苡仁的應用,以及與其他方劑的比較,有以下幾種觀點:
薏苡仁與白朮之辨
鄒澍在《本經疏證》中指出,薏苡仁與白朮雖皆能除濕,但有本質區別:
- 性味不同: 白朮性溫,味甘辛,氣味俱厚;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氣味俱薄。
- 功效不同: 白朮擅長於治療風與濕,適用於寒濕之證;薏苡仁則擅長於治療久風濕痺,以及風濕化熱之證。
因此,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選用薏苡仁而非白朮,是因為其證屬風濕日久,濕邪化熱,而非單純的寒濕。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與其他方劑之辨
- 與麻黃加朮湯: 兩方皆用麻黃發汗解表,但麻黃加朮湯以白朮除濕,適用於寒濕之證,而本方以薏苡仁除濕,適用於風濕化熱之證。
- 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兩方皆用麻黃、杏仁,但麻杏甘石湯以石膏清熱瀉火,適用於熱喘之證,而本方以薏苡仁除濕,適用於風濕之證。
- 與防己黃耆湯: 防己黃耆湯亦用於治療身重,但其證屬氣虛濕盛,以黃耆補氣,防己利水,與本方發汗解表、除濕清熱的治法不同。
麻黃與杏仁的配伍關係
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強調,杏仁是麻黃的臂助,兩者相輔相成:
- 開散與內抑: 麻黃開肌腠,性剛,外擴;杏仁通肺絡,性柔,內抑。兩者合用,使發汗之力不致過於峻猛,並能防止發汗太過而傷及肺氣。
- 血絡與毛竅: 麻黃力在毛竅,需藉杏仁伸其血絡中氣,使其行而不濡,發揮最佳效果。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的現代應用
湯本求真在《皇漢醫學》中,將本方應用於急性、多發性關節風濕病,認為其能透過發汗利尿排除水毒,驅逐血毒,從而達到鎮痛效果。此外,本方還可用於治療風濕流注所致的疼痛,甚至有醫家將其用於治療疣子。
總結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是治療風濕之良方,其組方精妙,藥性平和,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除濕清熱,調和諸藥。臨牀應用時,需仔細辨證,明確病因病機,方能取得最佳療效。此外,本方雖有發汗之力,但其發汗較為緩和,與麻黃湯、大青龍湯等峻汗之劑有所不同,使用時應注意觀察患者反應,避免汗出太過而傷及正氣。
透過以上分析,可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不僅是治療風濕的經典方劑,其組方原理和臨牀應用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深入理解本方,對於臨牀治療風濕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傳統服藥法
上藥銼碎。每服12g(四錢匕),用水230ml(盞半),煮至160ml(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1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10個(去皮尖,炒)。 主治:發汗解表,祛風利濕。主治: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風濕性蕁麻疹,症見日晡所加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