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BU ZHONG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

其他名稱:醫王湯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7%
心經 15%
三焦經 9%
大腸經 8%
胃經 8%
腎經 6%
肝經 5%
心包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弱脈

舌象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

疼痛偏頭痛,膝蓋內側痛,大腿前側外側疼痛,小便疼痛,上腹胃脘痛,前額頭痛,腕管綜合症,腕部關節痛,腳三趾痛,腳二趾痛,腳背痛,膝蓋外側前側痛,膝蓋痛,四肢感到疼痛,排便前腹痛卻排便不順

症狀流鼻涕,經常疲勞想睡,眼睛模糊,面部浮腫,嗅覺減退喪失,子宮下垂,黃帶,暈眩,味覺減退,手腳容易出汗,食慾不振,手腳冰冷,嘴唇乾裂,身體容易出汗,耳鳴

現代疾病子宮下垂,胃下垂,腹股溝疝氣,尿失禁,慢性鼻炎,心律不整,貧血,卵巢炎,胸膜炎,糖尿病,子宮肌瘤,甲狀腺機能減退,低血壓,男性勃起障礙,瘧疾

方劑組成解釋

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補中益氣湯中包含多種藥材,如黃芪、當歸、人參等,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材的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健脾,與補中益氣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因氣虛引起的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補中益氣湯旨在補氣益血,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促進氣血生化,達到補益氣血之目的。
  2. 燥濕健脾: 補中益氣湯常用於脾虛氣虛,兼有濕邪者。白朮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邪,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增強補益氣血的效果。

補中益氣湯的組成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緩解氣機鬱滯,促進氣血流通。補中益氣湯主要針對氣虛、脾胃不健而導致的各種症狀,而氣機鬱滯也會影響氣血運行,因此柴胡的加入可以解除氣機阻礙,使補益作用更顯著。
  2. 調和營衛: 柴胡還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以平衡營氣和衛氣。補中益氣湯補氣同時也需兼顧營衛調和,避免補益過度而造成氣滯血瘀,柴胡的加入可以協調營衛,使補益作用更全面。

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作用:

一、行氣化痰: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效。補中益氣湯主要用於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而陳皮的加入可以幫助行氣化痰,使藥效更易於吸收,達到補益氣血的效果。

二、調和藥性:補中益氣湯中其他藥物如人參、黃芪等性偏溫燥,陳皮的加入可以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少對人體的刺激。同時,陳皮能調和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消化吸收,提高療效。

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等功效。補中益氣湯主要針對氣虛血弱、脾胃不健等症,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抵抗力。

2. 和營養血:當歸能補益心脾,而補中益氣湯中黃芪、人參等藥物則能益氣固表,二者相輔相成,可達到和營養血的效果,從而使氣血充盈,改善機體各器官功能,增強抵抗力。

總而言之,當歸的加入可提升補中益氣湯的補益效果,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進一步增強其治療氣虛血弱、脾胃不健等症的功效。

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之效。補中益氣湯主要用於氣虛乏力、倦怠食少、自汗盜汗等症狀,而黃耆的補氣功效可填補氣虛之不足,使氣血充盈,並能固表止汗,改善因氣虛導致的汗出不止問題。

2. 提升藥效:黃耆有「藥王」之稱,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時,能起到引藥入經、增強藥效的作用。補中益氣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人參等,也具有補氣養血之效,黃耆與之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提升整體補氣益血的效果。

補中益氣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補血安神之效。補中益氣湯主治氣虛乏力、面色蒼白、食少便溏等症狀,而人參能有效提升體力,改善血液循環,從根本上改善氣虛導致的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補中益氣湯常用於治療氣虛外感,如感冒、咳嗽等,人參能幫助機體恢復元氣,增強免疫力,加速疾病康復。

補中益氣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陽舉陷: 升麻性微寒,具有升陽舉陷、疏散風熱之效。補中益氣湯主治氣虛不足,中氣下陷,症見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蒼白、食少便溏等。升麻可升舉中氣,防止氣虛下陷,並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
  2. 疏散表邪: 升麻亦可疏散表邪,對於氣虛兼表證者,如感冒初期,伴有發熱、惡寒等症狀,升麻可協助驅散風寒,促進機體康復。

補中益氣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寒,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升藥效。
  2. 和解表裏: 生薑具備解表散寒之效,有助於消除外感風寒,同時兼顧益氣補脾,達到表裏雙解的效果。
  3. 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因此,生薑的加入,不僅僅是溫中散寒,更能提升藥效,使補中益氣湯發揮更大的功效。

方劑介紹


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的功用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體內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包含:頭暈目眩、眼睛昏花、耳鳴、耳聾,疲勞短氣少氣、語聲低微,面色萎黃,食慾不佳、舌淡脈弱。

亦可改善氣虛發熱證,出現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而胖,脈大無力。尤其是「中氣下陷證」,出現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伴氣短乏力,食慾不佳,舌淡脈虛軟。

由於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共居中焦,以消化水谷,攝取精微而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心脾胃健運,則精力旺盛,氣血允沛,故稱之為「後天之本」、「營衛氣血生化之源」

《黃帝內經》說:「人以水谷為本」,《中藏經》也說:「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 」,若飲食失調,勞倦過度,極易傷損脾胃,《內外傷辨惑論》提到:「飲食失常,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思,勞役過度,而耗損元氣」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臟腑經絡無以為養,則肢倦體軟,面色萎黃,食慾不佳、大便溏瀉。

肺氣失於脾胃清氣充養,土不生金,肺氣虛弱,則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脾肺之氣虛弱,衛氣不足,皮毛失於溫煦,則畏寒怯冷,四肢不溫。氣虛時皮膚腠理失固,陰液外泄,所以容易出汗。

由於脾氣主升,「脾宜升則健」,體內氣機失常,脾氣不升時,水谷精微不能上輸頭面,清竅失養,輕則頭昏目眩,嚴重者頭痛不休,耳鳴失聰,眼睛模糊。

體內津液不能上承則口渴不止,喜歡喝熱的水,但是喝不多。清陽不升時體內鬱熱,這並非實火,所以熱不嚴重,病程較久,時好時壞。

中氣下陷時,升舉無力,則會出現久瀉、久痢、崩漏下血不止等症狀,嚴重時或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內臟下垂現象。

本方是為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導致脾胃氣虛,清陽不升之證而設立。依照《黃帝內經》「勞者溫之,下者舉之」的治療原則,益氣升陽,調補脾胃。古人說:「甘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

凡是因為脾胃虛弱,長期發熱,伴隨疲勞無力、面色萎黃,即可使用本方。這是所謂的陰火,並非實火。

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

主要是脾胃元氣虛弱,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鬱而生熱上衝,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

補中升陽之品首推黃耆。《本草正義》說:「黃耆,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張錫純也說:「黃耆既善補氣,又善升氣」。

中氣既虛,清陽不升,土不生金,往往肺氣亦漸形虛弱,黃耆不僅長於益氣補脾,又能補肺氣,被譽為「補氣諸藥之最」。

方中人參「補五臟,安精神」,為補氣要藥,所謂「五內之氣,補宜人參」。白朮專補脾胃,為除風痹之上藥,安脾胃之神品。甘草溫而補中,主脾虛滑泄,胃虛口渴,寒熱咳嗽,氣短困倦,勞役虛損,此甘溫助脾之功,三藥俱屬甘溫補中要藥。

氣虛日久,必損及血,故方中又配當歸補養陰血,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配伍陳皮調理氣機,以助升降之復,使清濁之氣各行其道,並可理氣和胃。

最後運用輕清升散的柴胡、升麻,以協諸益氣之品助清陽之上升。正如《內外傷辨惑論》所說:「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人參、甘草甘溫之氣味...引清氣上升也」

《本草綱目》亦說:「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弱,及勞役肌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

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本方配伍特點,主要是補氣藥與升提藥配伍,以補氣為主,以升提為輔。補益藥中配伍行氣藥物,既可調氣機之升降,又使補而不滯。

補中益氣湯奠定了中虛氣陷證候的基本大法和組方的基本形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歷代對於《脾胃論》的學說給予極高的評價。

綜上李氏創立「溫能除大熱」的理論,對區別外感與內傷發熱的辨證、病機、治則、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闡發,對深入理解本方意義和指導臨床運用均有裨益。

此方應用極廣,現代常用於治療肌肉弛緩性疾病,例如:子宮脫垂、胃肝脾腎等內臟下垂,胃粘膜脫垂、脫肛、疝氣、膀胱肌麻痹而導致排尿困難、重症肌無力、腸蠕動弛緩引起的虛性便秘等。

內傷發熱,腹瀉、慢性肝炎,原發性低血壓,心律不整,失眠,頭痛,健忘,老年性失智,耳鳴,汗證、乳糜尿,崩漏,帶下,滑胎,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後毒副反應明顯者,麻痹性斜視,視神經及視網膜病變,慢性鼻炎,鼓膜內陷,復發性口瘡,慢性咽炎等辨證屬於中氣不足,清陽不升的多種疾病。

傳統服藥法


上藥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現代藥理研究


  • 強壯補養作用:黨參可使紅血球血色素增加;黃耆可加強心臟收縮力,二藥合用強心止汗、改善血液循環,並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減輕身體衰弱,四肢倦怠,出汗等一系列諸虛症;當歸含有VB12、菸檢酸,可促進造血的功能,協同黃耆收縮子宮,並使腸肌弛緩;黨參、白朮對因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回升作用。
  • 興奮子宮的作用:黨參、黃耆能增強子宮收縮;當歸對子宮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升麻對子宮、膀恍平滑肌也有興奮作用。方中加入枳殼、益母草作用更為明顯。
  • 對胃腸的作用:複方實驗證明,本方對胃腸功能紊亂有調整作用,對腸道平滑肌的張力在降低時有增強作用,尤其升麻、柴胡的作用更為顯著。實驗還表明,當方中去掉升麻、柴胡時,本方增強平滑肌張力的作用則顯著下降。此外,方中柴胡、升麻有較好的解熱作用,和一定的抗菌作用柴胡、甘草、白朮有抗肝損傷作用;黨參、黃耆、白朮尚有降低時香草酚濃度的作用。

補中益氣湯的經絡型態


補中益氣湯的經絡型態,適用於以「脾經」虛證為主的各種經絡型態,常見於夏季常見的鐵三角經絡型態,長期疲勞、熬夜的人在一年四季中都會出現。

所謂的「甘溫能除大熱」所指的應該就是這種經絡型態久了,胃經會自然出現實證的現象,透過補脾而可降火。

脾虛之鐵三角經絡型態出現火氣現象
脾虛之鐵三角經絡型態出現火氣現象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當歸1錢,黃耆1錢,人參5分,白朮8分,柴胡1錢,升麻1錢,乾葛1錢,甘草5分。 主治:痘瘡結癡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白朮、黃耆、陳皮、甘草、青皮、枳實、木香、神曲(炒)、黃連、麥芽。 主治:痘靨之後,因內傷飲食,腹飽悶不喜食,脈弦滑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人參5分,當歸5分,白朮5分,白茯苓1錢,川芎4分,白芍4分,蘿蔔子4分,木香3分。 主治:産後中風,氣不足,微滿,誤服耗氣藥而脹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活幼心法》卷四。 組成:人參8分,蜜炙黃耆1錢,白朮8分,當歸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陳皮4分,生薑1片。 主治:痘疹漿足回水,至結癡還元數日,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心腳心熱,手背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爲虛熱。

補中益氣湯,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牛蒡子1錢半,元參3錢,蜜耆3錢,白朮1錢半(蜜炒),廣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甘草1錢,麥冬3錢半,苦桔梗1錢,紅棗1枚,生薑3片,柴胡2錢(酒炒),升麻8分(酒炒)。 主治:慢喉風,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或憂思太過而成。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咽乾,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脈細而微,唇如礬色,午前痛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1錢,當歸身(酒洗,焙乾)半錢,柴胡半錢,陳皮半錢,白朮半錢,升麻3分,葛根半錢。 主治:補元氣,瀉火邪。主治:內傷,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以致中氣不足,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榮衛失守,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