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r Yang does not rise

清陽不升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3-05-06

清陽不升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脾氣不升陽氣不升

清陽不升證是屬於脾氣虛弱的一種證候,傳統中醫認為每個人的體內有「清陽之氣」,當這種氣不能往上升時,就則不能透過經絡將氣血溫養頭部、肌膚、四肢,進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這常常因為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而脾胃受損所造成,常出現於各種疾病之中。

所謂「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維持機體的營養代謝。如果一個人體內脾臟的「清陽不升」,可導致胃的「濁陰不降」,而出現脾胃消化疾病。

清陽不升的人最容易感到頭暈疲倦
清陽不升的人最容易感到頭暈疲倦

脾胃為後天之本,位居中焦,通連上下,是升降運動的樞紐。而肝之生發,肺之肅降,心火之下降,腎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氣,腎之主納氣等,也需要脾胃配合以完成其升降運動。

若脾胃升降失常,則清陽之氣不能敷布,後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清氣無法進入,廢濁之物也不能排出,繼而可以產生多種疾病與症狀,幾乎所有現代慢性病都是這樣塑造而成的。

清陽不升證證常因脾陽不足所致,脾陽常因為外來的濕氣,造成水濕內聚而「陽為濕困」且「痰濁中阻」,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暈,同時出現胸部脾胃症狀。

例如:頭重、胸悶、疲勞無力想睡、怕冷、四肢冷,食慾不佳、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濡弱或沈滑...等等。

由於頭部氣血不足,出現頭面五官各種症狀,例如:耳聾、眼睛模糊、面色不佳...等等「中氣不足」症狀。

由於脾氣不足,「脾氣下陷」且水谷不化、清濁不分,因此出現腹瀉、久瀉甚或脫肛,女性會出現:子宮下垂、崩漏流血、白帶...等等。

由於脾胃受損,清陽不升證也可能導致四肢痿軟無力,甚至肌肉萎縮、消瘦。

綜合以上,清陽不升證主要症狀是:頭暈眼花、容易疲勞、眼睛模糊、面色不佳、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四肢困倦乏力、肌肉萎縮、味覺減退、腹瀉便溏、婦女生殖系統疾病、舌淡嫩苔白、脈弱或虛...等等。

清陽不升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眩暈」、「耳鳴」、「耳聾」、「泄瀉」、「脫肛」、「子宮脫垂」、「崩漏」,常與「脾氣虛證」一起討論。

脾氣虛的概念比清陽不升的概念為廣,脾氣虛證是中焦脾胃功能衰弱證候的總稱,包括:脾失健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而清陽不升證,僅是指由於中氣不足,脾失升清作用所表現出的症狀而巳。

從經絡理解清陽不升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6%B8%85%E9%99%BD%E4%B8%8D%E5%8D%87.jpg

造成清陽不升的5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清陽不升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舌苔白膩

脈相

弱脈濡脈沉脈滑脈

清陽不升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身體消瘦四肢肌肉萎縮顏面神經麻痺排尿困難口瘡嘴破口角炎面色灰暗腹瀉脫肛子宮下垂四肢痿軟無力子宮崩漏白帶胃腸脹氣食後疲倦想睡全身性水腫面部浮腫鼻子癢嗅覺減退/喪失頭重頭脹痛暈眩眼睛模糊耳鳴耳聾怕冷手腳冰冷經常疲勞想睡大便溏(稀薄)味覺減退呼吸氣短言語無力食慾不振腕管綜合症慢性鼻炎

清陽不升的相關證型


改善清陽不升的常用方劑


改善清陽不升的常用穴道


清陽不升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清陽不升證屬於全身性證候,散見於各種經絡型態之中,凡是阻礙體內經絡氣血往上升發之經絡型態,皆有可能出現「清陽不升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每年在進入4-5月之後,多數人的脾經能量開始下降,很容易出現「清陽不升證」,常見的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

過去幾年來有一些會員發現自己容易出現暈眩、慢性疲勞、食後疲倦或味覺減退現象,都可以輕易看到脾經虛證,胃經實證的經絡現象。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觀察

載入中...

清陽不升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