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不升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清陽不升證是屬於脾氣虛弱的一種證候,傳統中醫認為每個人的體內有「清陽之氣」,當這種氣不能往上升時,就則不能透過經絡將氣血溫養頭部、肌膚、四肢,進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這常常因為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而脾胃受損所造成,常出現於各種疾病之中。
所謂「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維持機體的營養代謝。如果一個人體內脾臟的「清陽不升」,可導致胃的「濁陰不降」,而出現脾胃消化疾病。
脾胃為後天之本,位居中焦,通連上下,是升降運動的樞紐。而肝之生發,肺之肅降,心火之下降,腎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氣,腎之主納氣等,也需要脾胃配合以完成其升降運動。
若脾胃升降失常,則清陽之氣不能敷布,後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清氣無法進入,廢濁之物也不能排出,繼而可以產生多種疾病與症狀,幾乎所有現代慢性病都是這樣塑造而成的。
清陽不升證證常因脾陽不足所致,脾陽常因為外來的濕氣,造成水濕內聚而「陽為濕困」且「痰濁中阻」,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頭暈,同時出現胸部脾胃症狀。
例如:頭重、胸悶、疲勞無力想睡、怕冷、四肢冷,食慾不佳、大便溏、舌苔白膩,脈濡弱或沈滑...等等。
由於頭部氣血不足,出現頭面五官各種症狀,例如:耳聾、眼睛模糊、面色不佳...等等「中氣不足」症狀。
由於脾氣不足,「脾氣下陷」且水谷不化、清濁不分,因此出現腹瀉、久瀉甚或脫肛,女性會出現:子宮下垂、崩漏流血、白帶...等等。
由於脾胃受損,清陽不升證也可能導致四肢痿軟無力,甚至肌肉萎縮、消瘦。
綜合以上,清陽不升證主要症狀是:頭暈眼花、容易疲勞、眼睛模糊、面色不佳、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四肢困倦乏力、肌肉萎縮、味覺減退、腹瀉便溏、婦女生殖系統疾病、舌淡嫩苔白、脈弱或虛...等等。
清陽不升證常見於古代疾病如「眩暈」、「耳鳴」、「耳聾」、「泄瀉」、「脫肛」、「子宮脫垂」、「崩漏」,常與「脾氣虛證」一起討論。
脾氣虛的概念比清陽不升的概念為廣,脾氣虛證是中焦脾胃功能衰弱證候的總稱,包括:脾失健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而清陽不升證,僅是指由於中氣不足,脾失升清作用所表現出的症狀而巳。
從經絡理解清陽不升
造成清陽不升的5種主要原因
清陽不升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清陽不升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清陽不升的相關證型
改善清陽不升的常用方劑
改善清陽不升的常用穴道
清陽不升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清陽不升證屬於全身性證候,散見於各種經絡型態之中,凡是阻礙體內經絡氣血往上升發之經絡型態,皆有可能出現「清陽不升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每年在進入4-5月之後,多數人的脾經能量開始下降,很容易出現「清陽不升證」,常見的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
過去幾年來有一些會員發現自己容易出現暈眩、慢性疲勞、食後疲倦或味覺減退現象,都可以輕易看到脾經虛證,胃經實證的經絡現象。每個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