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原治婦人素有瘕塊,致妊娠胎動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證。證由瘀阻胞宮所致。瘀血瘕塊,停留於胞宮,衝任失調,胎元不固,則胎動不安;瘀阻胞宮,阻遏經脈,以致血溢脈外,故見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
主治瘀阻胞宮證。婦人素有瘕塊,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動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經閉腹痛,或產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沈澀。
瘀血內阻胞宮,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緩消瘕塊。方中桂枝辛甘而溫,溫通血脈,以行瘀滯,為君藥。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化瘀消瘕,用之為臣。
丹皮、芍藥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涼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熱,芍藥並能緩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滲濕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均為佐藥。丸以白蜜,甘緩而潤,以緩諸藥破泄之力,是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瘕塊之功,使瘀化癥消,諸症皆愈。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既用桂枝以溫通血脈,又佐丹皮、芍藥以涼血散瘀,寒溫並用,則無耗傷陰血之弊。
二為漏下之症,採用行血之法,體現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塊得消,血行常道,則出血得止。
《婦人良方》以本方更名為奪命丸,用治婦人小產,子死腹中而見「胎上搶心,悶絕致死,冷汗自出,氣促喘滿者。」
《濟陰綱目》將本方改為湯劑,易名為催生湯,用於婦人臨產見腹痛、腰痛而胞漿已下時,有催生之功。
現代運用於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囊腫、慢性盆腔炎等屬瘀血留滯者。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現代用法:共為末,煉蜜和丸,每日服3~5g)。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牡丹皮性辛苦、涼、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桃仁性苦甘、平、無毒。主治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用於經閉、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熱病蓄血、風痹、瘧疾、瘀血腫痛、血燥便秘。
孕婦及產後必須格外小心。僅用於有血瘀者
桂枝茯苓丸,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主治:下其癥。化瘀生新,調和氣血。主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3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爲癥痼害。婦人小産,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口、爪甲青白、面色黃黑,或胎上搶心,則悶絕欲死,冷汗自出,喘滿不食,或食毒物,或誤服草藥,傷胎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