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當歸湯

桂枝茯苓當歸湯

GUI ZHI FU LING DA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21%
脾經 17%
肺經 17%
腎經 13%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茯苓當歸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血瘀阻滯經絡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經行腹痛等症狀,桂枝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在婦科疾病中,營衛失調常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各種症狀。桂枝能溫通經絡,改善營衛失調,從而改善婦科疾病。

桂枝茯苓當歸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效。方中以桂枝溫經散寒,當歸活血補血,但若體內濕氣重,則藥力難以達至病所。茯苓利水滲濕,可使藥力通達,並有助於補氣益血,改善血瘀症狀。
  2. 化痰止咳,安神寧心: 茯苓亦具有化痰止咳、安神寧心之功效。桂枝茯苓當歸湯用於治療血瘀阻絡所致的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等症,而痰濕阻絡可加重病情。茯苓化痰止咳,可助於通絡止痛,並可安神寧心,改善患者情緒狀態。

桂枝茯苓當歸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 活血化瘀,涼血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方中因桂枝、茯苓等溫燥之品,易使氣血運行不暢,而牡丹皮可起到 疏通血脈、化解瘀滯 的作用,使血行通暢,達到溫經止痛,化瘀消腫 之目的。

桂枝茯苓當歸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因為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破血通經的功效。

方劑中桂枝溫經通脈,茯苓利水滲濕,當歸養血活血,共同作用於血瘀癥,但卻不足以破除血瘀,因此加入桃仁,以其破血之力,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活血化瘀、改善血運行順暢的效果。同時,桃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緩解血瘀導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桂枝茯苓當歸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緩解血瘀止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方中因桂枝、茯苓、當歸等藥材溫燥,白芍可協調藥性,防止溫燥傷陰,並緩解藥物可能引起的燥熱之痛。

二、 調和營血: 方中當歸補血活血,茯苓利水滲濕,但過於偏於溫燥,易耗傷血分。白芍養血柔肝,可與當歸配合,滋養營血,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使血氣更加充盈。

桂枝茯苓當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當歸具有活血調經、養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與桂枝、茯苓共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
  2. 滋陰養血,補益氣血:當歸具有滋陰養血、補益氣血的作用,可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與茯苓、桂枝相互配合,達到溫補氣血、調和陰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枝茯苓當歸湯」主治半產後(即流產或早產後)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症狀,其病機關鍵為產後氣血大虛、瘀血內阻,兼見寒熱錯雜、陰陽失調之證:

  1. 外寒內熱:惡寒戰慄如澆冷水,卻又反見煩熱如灼、渴喜涼風,此為陽氣虛浮於外、陰寒內盛之假熱真寒表現。
  2. 瘀血疼痛:腰腹劇痛如刺、如絞,乍來乍止,乃瘀阻胞宮、經絡不通所致;陰門下瘀液臭汁,更是瘀熱夾濕濁下注之徵。
  3. 津液失調:流汗如雨、渴喜熱湯,反映氣虛不固、津液外泄,而內有瘀熱耗陰的矛盾表現。

此證屬「虛中夾瘀,寒熱互結」,需溫通經脈、活血化瘀為主,兼調和營衛。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由「桂枝茯苓丸」基礎上加當歸、芍藥而成,以活血化瘀為核心,兼顧養血溫經:

  1. 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散寒解表以治惡寒戰慄;其辛散之性可推動血行,化解瘀阻。
  2. 茯苓:健脾滲濕,寧心安神,針對產後氣虛水濕不化,亦可防瘀久化濕(如陰門臭液)。
  3. 牡丹皮、桃仁:二者為活血化瘀要藥。牡丹皮清血分瘀熱,桃仁破血潤燥,共解胞宮瘀結刺痛。
  4. 芍藥(當為赤芍):與當歸協調,增強活血止痛之功;若用白芍,則偏養血斂陰,緩急止痛。
  5. 當歸:補血活血,為婦科產後要藥,既補半產之血虛,又助桃仁、牡丹皮祛瘀不傷正。

全方邏輯

  • 溫通化瘀:桂枝配桃仁、牡丹皮,辛溫與苦泄並行,瘀去則寒熱自調。
  • 攻補兼施:當歸、芍藥養血柔肝,佐制桂枝之辛燥,防祛瘀過猛傷陰血。
  • 標本兼顧:茯苓健脾以固本,配合活血藥化解標實(瘀、濕、熱),適用於產後正虛邪實之複雜病機。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思想,雖見出血、流汗等虛象,仍以化瘀為先,瘀去則氣血自復,寒熱自平。

傳統服藥法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藥、當歸各等分。
以水1盞半,煎1盞,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茯苓當歸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藥、當歸各等分。 主治:半産後惡寒戦慄如灌水,雖蒙重被尚鼓頷不止,須臾反煩熱如灼,雖寒天欲得涼風,或腰腹疼痛,乍來乍止,其來如刺如割、如絞如齧,而流汗如雨、呻吟不已,或又渴好熱湯,而陰門下瘀液臭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