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散

NIU X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寒 (0.8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0%
肺經 16%
脾經 16%
腎經 8%
小腸經 4%
胃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散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牛膝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絡所致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牛膝散中其他藥材如牛膝、地骨皮等也具有一定熱性,而赤芍的清熱作用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避免加重病情。

因此,赤芍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更可以平衡方劑的寒熱,使藥效更加協調。

牛膝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牛膝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並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2. 配合牛膝,活血通絡:牛膝味甘苦,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功效。與當歸相配,能增強活血通絡之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牛膝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牛膝散以牛膝爲主藥,善於通經活絡,但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疼痛,單用牛膝效果有限。牡丹皮的加入,可以協同牛膝清熱解毒,緩解疼痛,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2. 改善血瘀: 牡丹皮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有利於牛膝通經活絡,疏通經脈,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牡丹皮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使治療更趨完善。

牛膝散方劑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相符: 川牛膝性寒,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血下行、利水消腫的功效。牛膝散方劑旨在治療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川牛膝的藥性與方劑主治方向相符,可發揮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
  2. 功效互補: 牛膝散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材,例如當歸、赤芍等,這些藥材多偏於補血活血。川牛膝的寒性可以制約補血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溫,同時也能引導藥力下行,更有效地治療下肢血瘀阻滯的病症。

牛膝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其組成中包含桃仁。桃仁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活血、潤腸通便的作用,常用於血瘀所致的病症。

牛膝散中的桃仁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除瘀血,增強方劑的活血功能。桃仁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和營養成分,對於改善血液質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也有一定的幫助。此外,桃仁的潤腸效果,也能改善因血瘀造成的便祕問題,從而使氣血更為通暢。

綜合而言,桃仁的添加不僅能夠增強牛膝散的療效,還能夠達到多重功效,尤其是在治療婦女月經不調或產後瘀血等情況下,桃仁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桃仁在牛膝散中的組成,可以看作是對整體方劑功能的重要補充。

牛膝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牛膝散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延胡索可協同牛膝等藥材,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疏肝解鬱: 延胡索還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脅痛、情緒抑鬱等症狀。牛膝散中加入延胡索,不僅可以治療跌打損傷,還可以兼顧疏肝理氣,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牛膝散」之組成、功效與應用

根據歷代醫籍記載,「牛膝散」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指以牛膝為主藥,搭配不同藥材,針對不同病症所使用的散劑。其組成、功效與應用,隨著不同典籍與醫家觀點而有所差異。以下將針對古籍中記載的「牛膝散」進行分析與比較。

一、牛膝散的組成與功效

根據上述古籍記載,「牛膝散」的組成變化相當大,以下列出幾種主要組成與其對應功效:

1. 活血祛瘀、通經止痛類:

  • 《類證治裁》之牛膝散(通瘀): 牛膝、當歸、赤芍、桂心、丹皮、桃仁、延胡索、木香。
    •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適用於血滯經閉,瘀血腹痛,產後惡露不下等症。
    • 分析: 此方以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搭配當歸、赤芍、丹皮養血活血,桃仁、延胡索破血行氣止痛,桂心溫通血脈,木香行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效。
  • 《類證治裁》之牛膝散(逐瘀): 牛膝、川芎、朴硝、蒲黃、當歸、桂心。
    • 功效: 活血逐瘀,破血消癥,適用於瘀血阻滯較重,胞衣不下,產後惡露不盡等症。
    • 分析: 此方重在破血逐瘀,以牛膝、川芎活血行氣,朴硝軟堅散結,蒲黃化瘀止血,當歸養血活血,桂心溫通血脈。諸藥合用,力專效宏,能迅速祛除瘀血。
  • 《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之牛膝散: 土牛膝、當歸尾、桃仁、紅花。
    • 功效: 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適用於婦女室女血閉不通,五心煩熱。
    • 分析: 此方以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當歸尾補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經,化瘀止痛之效,適用於血虛兼有血瘀之證。
  • 《婦人大全良方》之牛膝散: 牛膝、桂心、赤芍藥、桃仁、延胡索、當歸、牡丹皮、川芎、木香。
    • 功效: 活血調經,行氣止痛,適用於婦人月水不利,臍腹㽲痛。
    • 分析: 此方與《類證治裁》之通瘀牛膝散相似,但增加了川芎,增強了活血行氣之力。
  • 《本草簡要方》之牛膝散: 牛膝、桂心、赤芍、桃仁、延胡索、當歸、丹皮、木香。
    • 功效: 活血通經,行氣止痛,適用於經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脅。
    • 分析: 此方與《婦人大全良方》之牛膝散基本相同,藥物組成和功效也基本一致。

2.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類:

  • 《聖濟總錄》之牛膝散(治白虎風): 組成未詳,但從「疼痛艱忍」可知其具有祛風止痛之效。
  • 《聖濟總錄》之牛膝散(治冷痹下焦風冷): 牛膝、山茱萸、桂。
    • 功效: 祛風散寒,溫經通絡,適用於下焦風冷,腳膝疼痛,𤸷痹無力。
    • 分析: 此方以牛膝祛風濕,強筋骨,山茱萸補益肝腎,桂心溫經散寒。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溫經通絡之效。
  • 《聖濟總錄》之牛膝散(治風不仁): 組成未詳,但從「皮膚𤸷痹,氣血虛,風邪濕痹」可知其具有祛風除濕,益氣養血之效。
  • 《聖濟總錄》之牛膝散(治冷痹腳膝疼痛無力): 牛膝、桂、山茱萸。
    • 功效: 祛風散寒,溫經通絡,適用於冷痹腳膝疼痛無力。
    • 分析: 此方與《聖濟總錄》治療冷痹下焦風冷的牛膝散組成相同,功效也基本一致。
  • 《聖濟總錄》之牛膝散(治風寒濕痹): 牛膝、桂、山茱萸。
    • 功效: 祛風散寒除濕,溫經通絡止痛,適用於風寒濕痹,肢體腰膝冷痛𤸷痹,動不相隨。
    • 分析: 此方與前述治療冷痹的牛膝散組成相似,但藥量略有調整,更強調祛風除濕之效。
  • 《奇效良方》之牛膝散: 牛膝、熟地黃、赤茯苓、赤芍藥、附子、酸棗仁、當歸、羚羊角屑、桂心、五加皮、防風。
    • 功效: 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適用於虛勞腰腳疼痛。
    • 分析: 此方以牛膝、熟地黃、附子補肝腎,強筋骨,赤茯苓、赤芍藥利濕清熱,當歸、酸棗仁養血安神,羚羊角屑平肝熄風,桂心、五加皮、防風祛風除濕。諸藥合用,標本兼顧,適用於肝腎虧虛,風濕痹阻所致的虛勞腰腳疼痛。
  • 《雞峯普濟方》之牛膝散: 黃耆、白芍藥、牛膝、當歸、防風、磁石、五味子、茯苓、熟地黃、川芎、桂心。
    • 功效: 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祛風除濕,適用於腎臟風虛腰腿腳膝痛。
    • 分析: 此方以黃耆、白芍藥、當歸益氣養血,牛膝、熟地黃、五味子、川芎補益肝腎,防風、桂心祛風散寒,磁石、茯苓鎮靜安神利水。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祛風除濕之效。

3. 下胎衣、催產類:

  • 《類證治裁》之牛膝散: 牛膝、川芎、朴硝、蒲黃、當歸、桂心。(與逐瘀牛膝散相同)
    • 功效: 活血祛瘀,下胎衣,適用於胞衣不下,或惡血上衝,喘急痛脹。
    • 分析: 此方與前述逐瘀牛膝散相同,但在臨牀應用上,更強調其下胎衣,催產的作用。
  • 《婦人大全良方》之牛膝散: 牛膝、川芎、朴硝、蒲黃、桂心、當歸。
    • 功效: 活血祛瘀,下胎衣,適用於妊娠五、六月墮胎,胞衣不出。
    • 分析: 此方與《類證治裁》之下胎衣牛膝散組成相似,藥量略有不同,但功效基本一致。

4. 其他類:

  • 《聖濟總錄》之牛膝散(治傷寒汗出不徹): 牛膝、麻黃、地龍、天南星、惡實根。
    • 功效: 祛風散寒,解表化濕,適用於傷寒汗出不徹,濕毒留客,肢體攣急,腰腳不得屈伸。
    • 分析: 此方以麻黃發汗解表,牛膝、地龍、天南星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惡實根瀉下逐水

傳統服藥法


牛膝1兩(去苗),五加皮半兩,丹參半兩,木香3分,桂心3分,羌活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補骨脂3分(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安息香3分(入胡桃內同搗熟),白芍藥半兩,石斛3分(去根,銼),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鹿茸4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虎脛骨1兩(塗酥,炙微黃)。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功效,因此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貧血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腦中風麻痺半身不遂五十肩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牛膝1兩(去苗),當歸3分(銼,微炒),延胡索半兩,芎藭3分,鬼箭羽半兩,益母草半兩。 主治:産後血暈,煩悶,腹脅痛。

牛膝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四引《活人書》。 組成:牛膝2兩,麻黃(去根節)2兩,地龍2兩,天南星2兩,惡實根10條。 主治:傷寒汗出不徹,濕毒留客,肢體攣急,腰腳不得屈伸。

牛膝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牛膝1兩(去苗),側柏1兩(炙微黃),荊芥穗1兩,棕櫚皮2兩(燒灰),黃牛角(角思)1隻(燒灰)。 主治:風毒氣流註,腸風下血不止,發歇疼痛。

牛膝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牛膝1兩(去苗),劉寄奴3分,當歸2兩(銼,微炒),芎藭1兩,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紅藍花半兩,琥珀半兩(研入)。 主治:産後血暈,心腹(疒丂)痛,悶絕,惡血澀滯。

牛膝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牛膝2兩(去苗),羚羊角屑2兩半,漏蘆2兩,敗醬2兩,茯苓2兩,酸棗仁2兩(微炒),芎藭1兩半,防風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拘急疼痛。

牛膝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牛膝1兩(去苗),琥珀3分,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羚羊角屑3分,當歸3分(銼,微炒),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銼,微炒),薑黃3分,蒲黃半兩。 主治:産後惡露不下,致心腹疼痛,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