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湯中加入當歸,是取其活血通經、補血調經之效,與牛膝相輔相成,加強其功效。
- 牛膝性溫,善於通經活絡,利尿消腫,但偏於引血下行,容易耗傷血氣。
- 當歸性溫,味甘辛,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兼有補氣之效。
因此,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避免牛膝過於耗血,並能促進血行,更有效地引導藥力到達病竈,達到治療效果。
牛膝湯方劑中使用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相符: 川牛膝與懷牛膝皆屬牛膝科植物,藥性相似,皆具活血通絡、引血下行、利尿消腫之效。川牛膝藥性較強,更善於活血化瘀,且有強筋骨之功效,能更好地配合其他藥物治療疾病。
- 產地不同: 懷牛膝產自河南等地,而川牛膝產自四川等地,因產地不同,其藥性也略有差異。川牛膝藥性更偏向於活血化瘀,而懷牛膝則更偏向於利尿消腫。在牛膝湯中,使用川牛膝,更能針對病症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膝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牛膝燥性,滋陰養血: 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善於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但亦有燥性,容易傷陰耗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牛膝燥性,保護陰血。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牛膝善於通經活絡,白芍則能養血柔肝,兩藥相合,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滋陰養血,使藥效更為平和,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牛膝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牛膝湯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腰膝疼痛、筋骨痠痛等症,而延胡索的活血止痛作用能與牛膝的舒筋活絡、通經活血功效相輔相成,協同增強療效。
- 疏肝解鬱:延胡索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情緒不佳等症。牛膝湯在治療腰膝疼痛的同時,亦可兼顧肝鬱氣滯的症狀,通過延胡索的疏肝解鬱作用,使治療更全面,療效更顯著。
牛膝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涼血與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牛膝湯本身以牛膝為主藥,擅長通經活絡,但對於熱毒蘊結、血瘀阻滯等症狀,則需要牡丹皮的輔助。
牡丹皮能夠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同時也能夠活血化瘀,與牛膝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效果,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牛膝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
牛膝性寒,擅長利水消腫,但對於寒性體質或陽虛者,單用牛膝可能加重寒氣,不利於病情恢復。肉桂性溫,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的作用,可以溫煦脾腎,助牛膝利水消腫,並緩解寒性體質患者的症狀。
此外,肉桂還能與牛膝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疼痛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膝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與牛膝的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相輔相成。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能活血化瘀,潤腸通便,適用於血瘀阻滯、經絡不通、腸燥便祕等症。牛膝則性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引血下行的功效,適用於血瘀經絡不通、水腫、腰膝疼痛等症。
因此,牛膝湯加入桃仁,可以更好地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緩解疼痛,並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通便排毒。
牛膝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牛膝湯以補肝腎、通經絡為主,而木香的加入則能疏通氣血運行,緩解肝腎氣血瘀滯,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牛膝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木香性溫,能溫脾胃,中和牛膝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因此,牛膝湯中加入木香,不僅可以加強止痛效果,還能調和藥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脅」,其病機核心在於 肝腎不足、氣血凝滯,兼風寒濕邪阻絡。
- 月水不利:指月經不調,如經行不暢、經量少或痛經,多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或寒凝氣滯所致。
- 臍腹作痛、小腹引腰:此為下焦虛寒或濕濁瘀阻之象。臍腹屬腎,小腹為肝經所過,疼痛牽連腰部,反映肝腎經脈氣血不通。
- 氣攻胸脅:肝經循行胸脅,若肝氣鬱滯或肝血不足,氣機上逆,可發為胸脅脹悶或刺痛。
綜合而言,此證 虛實夾雜,以肝腎虛損為本(精血不足、筋骨失養),氣滯寒凝為標(經脈不通、外邪侵擾),故方以 補肝腎、祛風濕、溫通經脈 為法。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補肝腎、強筋骨
- 牛膝:引血下行,補肝腎、強筋骨,兼活血通經,針對月水不利及腰膝疼痛。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助陽氣以溫下焦,治「引腰」之痛。
- 菟絲子:補腎益精,固攝下元,助肝腎之陰陽雙補。
- 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而不燥,療下元虛冷之腹痛。
2. 臣藥:祛風濕、通經絡
- 萆薢:利濕濁、祛風痹,專治下焦濕濁流注筋骨之痛。
- 防風:祛風勝濕,舒緩筋脈拘急,散外邪以止痹痛。
- 蒺藜:疏肝散結,祛風明目,兼緩肝氣上攻胸脅之症。
3. 佐使藥:溫陽散寒、調和氣血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散寒止痛,助氣血運行,改善臍腹冷痛。
全方配伍特點與機理
- 標本兼顧:
- 補肝腎(牛膝、杜仲、菟絲子、蓯蓉)以固本,針對精血不足;
- 祛風濕(萆薢、防風、蒺藜)以治標,疏通經絡阻滯。
- 氣血同調:
- 牛膝活血引血下行,肉桂溫通血脈,共解氣滯血瘀;
- 防風、蒺藜疏肝理氣,緩解「氣攻胸脅」之鬱滯。
- 溫潤並行:
- 肉桂、蓯蓉溫而不燥,菟絲子、牛膝補而不滯,適合虛寒兼精血虧者。
此方結構嚴謹,適用於 肝腎虛損兼風濕痹阻 之證,尤其婦科痛經、腰膝冷痛屬虛寒者,亦可推廣用於男性下焦虛冷之腰膝無力或痹痛。
傳統服藥法
牛膝、萆薢、杜仲、防風、蓯蓉、肉桂、蒺藜、菟絲子。
緩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湯, 出處:《聖惠》卷七十七。 組成:牛膝半兩(銼,去苗),水銀2兩,朱砂2兩半。 主治:胎動安不得,尚在腹,母欲死。
牛膝湯, 出處:《金匱翼》卷一。 組成:牛膝(酒浸)1兩,當歸1兩,赤芍1兩,虎骨(酥炙令黃)2兩,芒消(别研)半兩,芎藭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2兩。 主治:歷節痛風。
牛膝湯, 出處:《風勞鼓病論》卷二。 組成: 牛膝湯(《風勞鼓病論》卷二。)出處:《風勞鼓病論》卷二。組成:牛膝、萆薢、杜仲、防風、蓯蓉、肉桂、蒺藜、菟絲子。主治:緩肝。 。 主治:緩肝。
牛膝湯,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牛膝(酒浸)1兩,瞿麥1兩,滑石2兩,赤小豆2合半,當歸(酒浸)1兩半,木通1兩半,葵子1兩2錢半。 主治:産兒已出,胞衣不下,臍腹堅脹,急痛甚,及子死腹中不得出者。
牛膝湯, 出處:《陳素底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獨活,杜仲,牛膝,秦艽,防風,川芎,當歸,人參,甘草,赤芍,陳皮,桔梗,白芷,香附,生地,桑寄生。 主治:因産後血虛生熱,胎前坐卧濕地,或夏月浴後當風,夙有濕氣,留滯下焦,産後濕熱交攻,轉爲腳氣。
牛膝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四。 組成:當歸(酒炒)1錢,牛膝(鹽水炒)1錢,白芍(酒炒)1錢,元胡索(炒)1錢,丹皮1錢,肉桂(去皮,另炖)4分,桃仁(去皮尖,杵)7粒,木香末5分(衝藥服)。 主治: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