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子木湯
MAI ZI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一引《聖惠》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買子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之功效。買子木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改善血虛狀態,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期不適。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買子木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偏於活血止痛,但可能存在燥性。當歸的甘潤之性可以調和藥性,防止燥性過強,同時也能協調其他藥物,增強其補血活血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買子木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買子木湯主治血瘀阻滯所致的癥狀,如胸痛、心悸、腹痛、便祕等,桃仁能有效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癥狀。
二、軟堅散結:桃仁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能使腫塊軟化消散。買子木湯中也常加入其他軟堅散結藥物,如昆布、海藻等,桃仁的加入能加強其軟堅散結的效果。
買子木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赤芍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因跌打損傷、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買子木湯本身就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能,加入赤芍可以加強這方面的療效。
-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赤芍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腫脹亦有治療作用。買子木湯中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也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赤芍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買子木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折後瘀血聚於腹中,瘀滯不通,甚則結塊衝心」。其證屬跌打損傷導致血瘀內停,瘀阻氣機,故見腹部脹痛、硬塊;若瘀血上衝,則可能引發心胸悶痛或煩躁等症。古代醫家以「化瘀散結、活血通絡」為核心,針對瘀血實證而立此方。
組成與邏輯推理
買子木(君藥):
古代記載其性辛溫,主「破血通經」,善散瘀消腫,針對腹中瘀血結塊,直接攻逐瘀滯。當歸、赤芍、桃仁(臣藥):
- 當歸(銼炒)兼顧活血與養血,防破瘀傷正。
- 赤芍涼血散瘀,與當歸協同調和血分。
- 桃仁(去皮尖炒)專攻瘀血,潤腸通便,助解「腹中不便」之秘結。
三藥共奏活血化瘀、緩急止痛之效。
紅雪(佐藥):
唐代《外臺秘要》載紅雪為降火化瘀之古方,含大黃、升麻等,具瀉熱通腑、涼血解毒之功。此處用於瘀久化熱或血熱上衝之「結塊衝心」,既助桃仁通下,又防瘀熱擾神。東向桃枝(使藥):
取桃枝向陽者,民俗認為其「逐惡氣」;《本草綱目》謂桃枝煎湯治「心腹痛」。其方向性雖帶巫醫色彩,但配伍中可理解為引藥入血絡,增强通瘀之效。
治療原理
全方以「破瘀為主,兼顧通下」,針對傷後瘀血結聚腹中、氣機壅塞之病理:
- 破血散結(買子木、桃仁)→ 直接瓦解瘀塊;
- 活血調血(當歸、赤芍)→ 調和血分防過攻;
- 通腑瀉熱(紅雪)→ 使瘀熱從下而解;
- 引經通絡(桃枝)→ 導藥力達病所。
結語
此方體現古代傷科「瘀去則新生」的思路,峻藥與調和藥並用,契合「不通則痛」之病機,尤宜於瘀血內停兼腑氣不暢者。若無紅雪,或可以大黃、丹皮等代之以清熱破瘀。
傳統服藥法
買子木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1兩,紅雪1兩半,赤芍藥1兩半,東向桃枝3兩(銼)。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盞,入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通便的功效,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買子木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聖惠》。 組成:買子木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1兩,紅雪1兩半,赤芍藥1兩半,東向桃枝3兩(銼)。 主治:傷折,瘀血聚於腹中,不便,結顆塊衝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