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牡丹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痛:牡丹皮味苦、甘,性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瘀不通所致的各種疼痛,如頭疼、牙痛、腹痛、跌打損傷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 配伍增效:牡丹皮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可以發揮更佳的藥效。例如,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伍,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黃芩、梔子等藥物配伍,可以加強清熱涼血的效果。
牡丹散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桂枝性溫,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作用。牡丹散主治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桂枝可以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配合牡丹皮,活血化瘀: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桂枝溫經通絡,可以幫助牡丹皮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桂枝在牡丹散中,起到溫經通絡、散寒止痛,配合牡丹皮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凝血瘀之痛的目地。
牡丹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當歸,而當歸在中醫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當歸性溫,味甘、辛,主要用於補血和活血,對於調理女性的生理系統尤為重要。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因血虛引起的諸多症狀,如月經不調、痛經等,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當歸還能平衡陰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在牡丹散中,當歸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補血功效,還有助於緩解血瘀所引起的疼痛和不適,通過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身體更快恢復健康。綜合來看,當歸在牡丹散中的作用體現了中醫強調的整體調理理念,通過調和血液,促進健康,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牡丹散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延胡索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與牡丹散中其他藥物如赤芍、當歸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延胡索亦可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牡丹散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破血消癥: 莪朮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牡丹散主治血瘀癥結,而莪朮可破血散瘀,消癥止痛,有助於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行氣止痛: 莪朮亦能行氣止痛,能疏通氣血運行,緩解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牡丹散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物,莪朮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牡丹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血下行: 牡丹散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為主,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引血下行、通經活絡之效。其與牡丹皮、赤芍等藥材相配合,可將瘀血引導至下焦排出,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 助藥力: 川牛膝味苦性溫,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並加強其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例如,川牛膝可與牡丹皮、赤芍等藥材共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創傷癒合。
牡丹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牡丹散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癰疽瘡瘍、跌打損傷等,赤芍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瘀血消散。
- 配伍相宜,增強功效: 赤芍與牡丹散中其他藥物,如牡丹皮、生地黃等,配伍相宜,能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赤芍與牡丹皮同用,可加強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生地黃同用,則可滋陰降火,緩解熱毒所致的燥熱症狀。
牡丹散中加入三稜,主要源於其破血行氣之功效。
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活血化瘀、消癥散結之效。牡丹散方中,牡丹皮、赤芍藥等藥物清熱涼血,但卻易傷血氣,導致瘀滯不散。三稜則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與牡丹皮、赤芍藥相輔相成,使其清熱涼血之效更顯著,同時避免血瘀阻滯。
此外,三稜還可消癥散結,配合牡丹散中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血瘀所致的癥結腫痛。因此,三稜在牡丹散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功效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牡丹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久虛羸瘦,血塊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飲食」,其病機核心為「久虛夾瘀」。
- 久虛羸瘦:指婦人長期氣血虧虛,形體消瘦,多因慢性失血或脾胃虛弱所致。
- 血塊走疰(注):指瘀血結塊遊走作痛,屬「瘀血內阻」之證,古代稱「瘀血痺阻」或「血瘀走注」。
- 心腹疼痛:因瘀血阻滯脈絡,氣血不通而痛,屬「不通則痛」。
- 不思飲食:脾胃虛弱兼瘀血內停,影響中焦運化,致食慾不振。
綜合而言,此證為「氣血虛弱為本,瘀血內停為標」,治法需「活血化瘀為主,佐以溫補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為綱,兼顧養血補虛,藥味配伍層次分明:
君藥:牡丹皮、赤芍
- 牡丹皮:善清血分伏熱,活血散瘀,尤宜於「虛中夾瘀」之證。
- 赤芍:專攻瘀血,與牡丹皮協同增強化瘀之力,兼能止痛。
臣藥:當歸、芎藭(川芎)、延胡索、沒藥、麒麟竭
- 當歸:補血活血,調理衝任,針對「久虛」之本。
- 芎藭:行氣活血,助牡丹皮、赤芍疏通經絡瘀滯。
- 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直接緩解「心腹疼痛」。
- 沒藥、麒麟竭(血竭):破血逐瘀,散結止痛,針對頑固「血塊走疰」。
佐藥:桂心
- 桂心: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助活血藥運行氣血,兼振奮脾胃陽氣以改善食慾。
使藥:熱酒
- 熱酒送服:酒性溫散,可增強活血藥效,引藥直達病所。
治療原理與方義
- 活血不傷正:當歸、芎藭搭配牡丹皮,化瘀兼養血,避免耗傷已虛之陰血。
- 溫通並行:桂心配合赤芍、沒藥,溫散寒凝與涼血化瘀並用,防過燥傷陰。
- 標本兼治:以化瘀治標(血塊疼痛),兼補血溫中治本(久虛羸瘦、不思飲食)。
此方體現「攻補兼施」思路,適合「虛瘀互見」之婦科雜病,尤對產後或久病致「氣滯血瘀兼虛」者恰當。
傳統服藥法
牡丹2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延胡索1兩,沒藥半兩,麒鱗竭半兩,芎(艹窮)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以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丹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牡丹半兩,鹽半兩,白蘞半兩。 主治:箭頭不出。
牡丹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引《衛生方》。 組成:牡丹皮1兩,桂心1兩,當歸1兩,延胡索1兩,莪朮2兩,牛膝2兩,赤芍藥2兩,荊三棱1兩半。 主治:婦人久虛羸瘦,血塊走疰,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牡丹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八。 組成:牡丹皮1兩半,紅芍藥1兩半,白芷5分,乾薑(炮制)1兩,當歸(去苗)2兩,苦杖2兩,紅花2兩,延胡索2兩,官桂2兩,沒藥2兩,橘皮(去白)2兩,川芎2兩2分。 主治:産後血暈,氣逆胸膈不利,並月水不調,凝滯撮痛,或因産後經脈不和,惡物不盡。
牡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牡丹半兩,玄參半兩,黃芩半兩,川芎半兩,射乾半兩,赤芍藥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瞿麥半兩,海藻半兩(洗去鹹味),水蛭1分(炒令微黃),虻蟲1分(炒令微黃,去翅足頭),蠐螬20個(微炒),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新産兒枕上下刺痛,壯熱口乾,煩渴頭痛,汗出,或大小便不利,未得便下者。
牡丹散, 出處:《局方》卷九(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乾漆(炒)1分,蘇木1分,鬼箭1分,蓬莪朮(炮)1分,甘草(半鹽湯炙、半生)1兩,當歸1兩,桂心1兩,牡丹皮1兩,芍藥1兩,陳皮(去白)1兩,紅花1兩,延胡索(炒)1兩,沒藥(别研令細)1兩,烏藥1兩。 主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卧;及血熱相搏,月水不利,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牡丹散, 出處:《雞峰》卷十五引《靈苑方》。 組成:牡丹皮1兩,桂(去粗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川芎1兩,延胡索半兩,木香3分,白朮3分,甘草3分(炙),芍藥3分,京三棱半兩(煨,銼),乾薑(炮)半兩,訶黎勒皮3分,半夏(湯洗去滑7遍,薑汁炒)半兩,羌活(去蘆頭)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當歸(切,焙)1兩半。 主治:益血海,退血風,消寒痰、實脾胃,理血氣。主治:婦人血風攻註,頭目不利,不思飲食,手足煩熱,肢節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腸不調,陰陽相乾,心下忪悸,或時旋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