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莪朮散

PENG E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四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6%
脾經 15%
肺經 12%
胃經 6%
大腸經 5%
腎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膀胱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蓬莪朮散中包含莪朮,主要源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方向的契合。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通經止痛的功效。

蓬莪朮散主治癥瘕積聚、症瘕結塊、腹痛、經閉等,而莪朮的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功效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有效疏通氣血,消散積聚,緩解疼痛。因此,莪朮成為蓬莪朮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蓬莪朮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蓬莪朮散以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而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作用,與蓬莪朮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止痛效果。
  2. 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血液循環,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同時也能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蓬莪朮散的止痛效果,也能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蓬莪朮散中含有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能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大黃的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並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在蓬莪朮散中,大黃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消散積熱,緩解腫痛。此外,大黃還能涼血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腫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蓬莪朮散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蓬莪朮散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要功效,桃仁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增強藥效。
  2. 軟堅散結: 桃仁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血瘀所致的腫塊。蓬莪朮散中常用於治療乳癰、癭瘤等疾病,桃仁的加入有助於消散腫塊,促進組織修復。

蓬莪朮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蓬莪朮散主要針對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桂枝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蓬莪朮散中主要藥物蓬莪朮性溫燥,具有消積化瘀之效,但易耗傷津液。桂枝性溫和,可緩解蓬莪朮的燥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溫和有效。同時,桂枝還可與蓬莪朮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效果。

蓬莪朮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慮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蓬莪朮散以破瘀消積為主,川芎則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並將瘀血代謝排出。同時,川芎的辛溫之性,能溫經散寒,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提升藥效。

因此,川芎的加入,既能增強蓬莪朮散活血化瘀的作用,又能溫經散寒,協同藥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蓬莪朮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蓬莪朮散主治血瘀阻滯,症見腹痛拒按、腫塊堅硬等,而牡丹皮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並有助於活血化瘀,緩解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
  2. 緩解毒熱,促進排膿: 蓬莪朮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牡丹皮加入其中,可協同其他藥物,清熱解毒,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

總之,牡丹皮在蓬莪朮散中發揮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緩解毒熱、促進排膿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血瘀阻滯的目的。

蓬莪朮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蓬莪朮散中因含有鬱金、川芎等行氣活血藥材,延胡索的加入可增強行氣止痛之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療效更佳。
  2. 疏肝解鬱:延胡索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心煩、脅肋疼痛等症狀。蓬莪朮散中亦含有疏肝解鬱的藥材,如柴胡、鬱金等,延胡索的加入可增強疏肝解鬱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病症,可起到協同作用。

蓬莪朮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理氣止痛:蓬莪朮散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味苦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與蓬莪朮相配,可增強理氣止痛之效,緩解氣滯所致的腹部疼痛和消化不良。

二、燥濕健脾:蓬莪朮散中常配伍一些具有燥濕健脾作用的藥材,如厚朴、枳實等。木香亦有燥濕健脾之效,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加強燥濕健脾的作用,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蓬莪朮散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蓬莪朮散主治氣滯血瘀,而赤芍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赤芍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輔助蓬莪朮散清熱解毒,消散炎症,避免瘀血化熱,加強其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蓬莪朮散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出自《博濟方》,主治:「產後血海氣虛,腹臟疼痛,心胸疰悶,每遇紅脈行,或多或少,及有塊積者。」

二、主治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病機為產後氣血兩虛,瘀血阻滯。

  • 氣血兩虛: 產後大出血或產程過長,易耗傷氣血,導致氣血兩虛。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虛則血行澀滯,容易形成瘀血。
  • 瘀血阻滯: 瘀血停滯於胞宮、腹臟,阻礙氣機,不通則痛,故見腹痛、心胸疰悶;瘀血阻滯,影響衝任,故經行不暢,或多或少;瘀血日久,積而成塊,則為塊積。

三、 治療原理

本方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

1. 活血化瘀:

  • 莪朮: 為君藥,破血消癥,行氣止痛,善治血瘀氣滯之證。
  • 桃仁、大黃: 輔助莪朮活血化瘀,其中桃仁還能潤腸通便,大黃兼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之效。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既能助莪朮化瘀,又能補益產後虛損之血。
  • 牡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防止活血藥過於溫燥。
  • 赤芍: 涼血止痛,活血化瘀,加強活血之效。

2. 行氣止痛:

  • 川芎: 活血行氣,止痛調經,為血中之氣藥,善於行氣活血止痛。
  • 延胡索: 活血止痛,行氣解鬱,增強止痛效果。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可疏理氣機,緩解疼痛,並兼顧脾胃。
  • 桂枝: 溫經通陽,發汗解表,可溫通經脈,助陽化瘀,並兼顧表證。

四、 古文內容分析

  • 《婦人大全良方》:記載了蓬莪朮散的組成及主治,與《博濟方》基本一致,並提及「溫酒調一錢,空心,臨臥服」的服用方法。
  • 《奇效良方》:記載了三個以蓬莪朮為主的方劑,分別用於「風毒腳氣吐逆」、「久積癥瘕,氣不消散」、「脅下如覆杯,多吐酸水,面色痿黃,或腹中㽲痛」,體現了蓬莪朮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積散結方面的廣泛應用。
  • 《聖濟總錄》:記載了多個以蓬莪朮為主的方劑,應用於「小腸虛冷,時發刺痛」、「室女月水來,腹㽲痛」、「產後血塊攻築疼痛」、「癖氣發歇,衝心疼痛」等病症,進一步佐證了蓬莪朮在治療婦科、兒科及內科疼痛性疾病方面的功效。
  • 《博濟方》:為蓬莪朮散的原出處,詳細記載了方劑的組成、用法及主治。
  • 《本草簡要方》:記載的「蓬莪朮散」組成與原方差異較大,主治「小兒痃氣一切氣疾」,體現了蓬莪朮在兒科的應用。
  • 《証治準繩‧幼科》:引用茅先生的論述,指出小兒結癖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並提及「蓬莪朮散」可治療小兒痃氣,與《本草簡要方》相呼應。
  • 《幼幼新書》:引用多個醫家的論述及方劑,說明蓬莪朮散在治療小兒痃氣、癖氣、心痛等疾病中的應用。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的「蓬莪朮散」組成較為簡單,主治「氣刺心腹痛」,體現了蓬莪朮行氣止痛的功效。
  • 《雜病廣要》:引用的「蓬莪朮散」主治與《奇效良方》中的一方相似,再次印證了蓬莪朮在治療癥瘕積聚方面的作用。
  • 《太平聖惠方》:記載了多個「蓬莪朮散」方,分別用於治療「久積症癖氣不散」、「婦人胞絡夙挾風冷」、「產後惡血滯留」、「小兒心痛發渴不定」等病症,體現了蓬莪朮在不同科別的應用。

五、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蓬莪朮散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原方主治產後氣血兩虛,瘀血阻滯導致的腹痛、心胸疰悶、經行不暢、塊積等症。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將蓬莪朮廣泛應用於治療婦科、兒科及內科的氣滯血瘀、癥瘕積聚等病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嗜眠症(嗜睡症)胃腸出血暈眩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蓬莪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蓬莪朮2兩(酽醋炙煮),木香1兩(煨)。 主治:一切冷氣,搶心切痛,發即欲死;或久患腹痛,時復發動者。

蓬莪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蓬莪朮(煨)1兩,當歸(切)半兩,紅芍藥半兩,川芎半兩,蒲黃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延胡索半兩,烏藥半兩,沒藥(别研)半兩,五靈脂半兩,乾薑(炮)1分。 主治:室女月水欲行,攻臍腹疼痛。

蓬莪朮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蓬莪朮1兩,當歸(炒)1兩,大黃(紙裹煨,慢火煨,候紙黃色住)1兩,桃仁(去尖,麸炒黃色)1兩,桂心半兩,川芎半兩,牡丹皮半兩,延胡索(炒)半兩,木香半兩,赤芍藥半兩。 主治:産後血海氣虛,腹臟疼痛,心胸疰悶,每遇經脈行,或多或少,及有塊積者。

蓬莪朮散,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組成:香附3兩,當歸(酒洗)、赤芍、熟地、蓬朮、元胡、白朮(土炒)、枳殼、黃芩、青皮1兩5錢,川芎、三棱、砂仁(炒)、乾漆2兩,紅花、甘草1兩。 主治:散血和氣。主治:婦人經脈斷絕,腹中常有塊痛,頭暈眼花,飲食少進。乃氣稟虛弱,以致斷經太早,腹中瘀血未散,不時攻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