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脾胃論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22%
心經 11%
腎經 9%
胃經 9%
膀胱經 6%
肝經 5%
三焦經 4%
大腸經 3%
膽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整體功效 **

升陽益胃健脾燥濕

主治

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疼、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飲食或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華。

方解

本方為六君子湯加味衍化而成的。六君子湯為補氣,健脾燥濕為主;加入黃耆加強補氣固表使外邪不易侵犯。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祛表邪兼升發清陽之氣,陽生則萬物生,黃連清熱利濕,白芍酸甘歛陰以防辛溫藥物過分傷陰

中藥功效分類

  • 補氣藥:黃耆、人參、甘草
  • 健脾藥:白朮、茯苓、半夏
  • 燥濕藥:黃連、白芍
  • 祛風藥:羌活、獨活、防風、柴胡
  • 升陽藥:黃耆、柴胡

升陽益胃湯是一張補氣健脾、燥濕祛風、升陽散寒的方劑。它由黃耆、人參、甘草、白朮、茯苓、半夏、黃連、白芍、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組成。

黃耆、人參、甘草補氣健脾;白朮、茯苓、半夏燥濕祛風;黃連、白芍清熱利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升陽散寒。

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疼、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飲食或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華等症狀。

注意事項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升陽散寒的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燥濕祛風的作用,有皮膚病、濕疹等患者慎用。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半夏(洗,此1味脈澀者不宜用)1兩,人參(去蘆)1兩,甘草(炙)1兩,獨活5錢,防風5錢,白芍藥5錢,羌活5錢,橘皮4錢,茯苓3錢,柴胡3錢,澤瀉3錢,白朮3錢,黃連1錢。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
升陽益胃。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3盞,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至1盞,去滓,早飯後溫服。或加至5錢。

相關證候

清陽不升

清陽不升

脾氣不升,陽氣不升

相關疾病

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怕冷顫抖
嘔吐
胃及十二指腸炎
尿失禁
瘧疾
神經性厭食症
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
四肢麻痺癱瘓
月經稀少

相同名稱方劑

升陽益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柴胡5分,葛根1錢,石蓮子8分,茯苓1錢,升麻3分,當歸1錢5分,丹皮1錢5分,川芎8分,白芍1錢,生地1錢5分,秦艽1錢,麥冬1錢5分,生草3分。 主治:清心火,養脾血。主治:經水不通,屬二陽之病。

升陽益胃湯, 出處:《秋瘧指南》。 組成:生耆4分,川芎8分,潞黨2錢,白朮1錢,白芷8分,茯苓1錢半,當歸1錢,麥冬1錢半,生甘草6分,野山參1錢,粉葛1錢,沙參3錢,羌活4分,赤芍1錢,钗斛1錢半。 主治:瘧疾,寒熱往來,口渴而脈濡數,旬日病已,遂致口氣臭穢,兩頰黑腫而硬痛,或生於左,或生於右,皆由苦寒太過,胃陽被遏,火毒凝聚所致。

升陽益胃湯, 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黃耆2兩,半夏(洗,此1味脈澀者不宜用)1兩,人參(去蘆)1兩,甘草(炙)1兩,獨活5錢,防風5錢,白芍藥5錢,羌活5錢,橘皮4錢,茯苓3錢,柴胡3錢,澤瀉3錢,白朮3錢,黃連1錢。 主治:升陽益胃。主治:脾胃虛則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中氣不足,不得升降,或胸腹脹悶,或二便失化,下利遺溺,頭眩耳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升陽益胃散

相似度 90%

補陽湯

相似度 72%

柴胡三白湯

相似度 72%

升陽柴胡湯

相似度 70%

人參補陽湯

相似度 68%

托裏益青湯

相似度 66%

六君子湯

相似度 66%

三瘧神方

相似度 64%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