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表寒証: 羌活性溫,具發散風寒之效,可緩解因陽氣不足而引起的表寒証,如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配合人參補益陽氣,達到溫陽散寒之效。
- 協調藥性: 人參補氣過於燥烈,容易導致內熱,羌活則能起到引藥入經、疏散藥性之作用,避免人參單味補氣過度而出現口乾舌燥、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協調補陽之性:人參補氣益血,偏於溫補脾肺之陽。獨活辛溫,能疏通經絡,散寒止痛,可防止人參溫補過度,導致氣血鬱滯,引發內熱。
2. 改善寒邪阻滯:獨活善於祛除風寒濕邪,對於因寒邪阻滯導致的陽氣虛弱,有輔助溫陽散寒的作用,使補陽效果更佳。
因此,獨活在「人參補陽湯」中,起到協調補陽、散寒祛濕的作用,使補陽效果更趨於平衡和全面。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白芍,是為了緩解人參補陽過於燥烈,避免傷陰。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
白芍與人參搭配,一方面可以滋陰潤燥,平衡人參的燥熱之性,避免補陽過度傷陰;另一方面,白芍可以緩解人參補氣過盛引發的肝陽上亢,起到平肝息風的作用,避免出現頭暈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生地黃」,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的陰陽調和之道。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可抑制人參的燥熱之性,防止補陽過盛而傷陰,達到陰陽平衡。
同時,生地黃還能滋養陰液,爲人參補陽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使補陽效果更加持久有效。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平衡了人參的燥熱之性,更使補陽之效更加溫和持久,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的精妙之處。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澤瀉,看似矛盾,實則為調和之妙。人參補氣益陽,性溫燥,易於助火,而澤瀉性寒,能瀉腎水、降火氣,故可制約人參之燥性,避免補陽過度而傷陰。
同時,澤瀉利水滲濕,能化解人參補氣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痰濕,防止藥效阻滯。此舉如同以水引藥,使補氣之效更趨順暢,避免補益過度而致痰濁內生。
人參補陽湯中包含人參,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補氣固本: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對於陽氣虛弱、氣血不足者,人參可起到補益中氣、固本培元的作用,提升人體免疫力,改善體質。
二、扶正祛邪:人參補陽湯通常用於治療陽虛體質的疾病,例如脾胃虛寒、心氣虛弱、腎陽不足等。人參可增強人體的正氣,抵禦外邪入侵,促進機體恢復健康。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參扶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效。人參補陽湯以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則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使人參之氣更易於吸收利用,增強補益效果。
- 佐參補虛,防止過燥:人參補陽之性偏於燥烈,易耗傷津液。白朮性溫和,能補而不燥,與人參相配,可防止過燥傷陰,使補陽之效更加平和持久。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扶正祛邪: 人參補陽湯以補氣為主,但若脾虛濕盛,則氣機不利,補氣效果難以發揮。茯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人參補氣的功效。
2. 防止補氣過度,避免燥熱: 人參補氣力強,若單用容易導致氣盛而燥熱,甚至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症狀。茯苓性平,能緩解人參的燥熱之性,使補氣效果更平和,避免補過度而傷陰。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與人參同為補氣要藥,二者合用,可增強補氣之力,使補陽效果更佳。
- 扶正祛邪: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有助於扶正祛邪,抵禦外邪侵襲。對於陽氣虛弱、抵抗力下降者,黃耆可起到補氣固本、增強正氣的作用,配合人參,共同起到補陽固本、扶正祛邪之效。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人參補陽,但容易耗氣傷血,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使補陽之功更趨圓滿。
- 扶正固本,助陽補虛:當歸能補血養血,使血氣充盈,有助於人參補陽之效力。同時,當歸還有助於滋養肝腎,增強人體抵抗力,從而進一步提升補陽效果。
總之,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補血養血,還可扶正固本,相輔相成,使補陽功效更加顯著。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柴胡,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人參補氣益陽,但若陽氣過盛,易致氣血上逆,出現頭昏、口乾等症狀。柴胡疏肝解鬱,能引導人參補益的陽氣向下運行,避免陽氣上亢。
同時,柴胡還能調節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避免因補益過度而導致氣滯血瘀。因此,加入柴胡可使人參補陽之功更加平和,不易出現副作用。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人參補陽湯以補氣溫陽為主,加入防風可協同溫陽散寒,使補益效果更佳,防止溫補過度而導致陽氣外泄。
- 調和藥性: 人參補陽湯中人參補氣溫陽之力較強,加入防風可緩和人參的溫燥之性,避免補陽過度而傷陰。
防風的加入,既能增強補陽效果,又能調和藥性,使湯劑更加平衡,更適合患者的體質。
人參補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補血,助陽氣生髮: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之功效。人參補陽湯以人參補氣,但氣虛常伴血虛,陽氣難以生髮。熟地黃滋陰補血,可為陽氣提供充足的血液濡養,使補陽效果更顯著。
二、 調和藥性,防止燥熱: 人參補陽湯以人參大補元氣,但其性偏燥,易傷陰津。熟地黃性溫潤,能緩和人參的燥熱之性,避免補陽過度而傷陰,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補陽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餘邪不散,上走空竅」,導致眼部症狀(瘾澀赤脹、生翳羞明)與頭痛、骨痛等。
- 傷寒餘邪:指外感寒邪未徹底清除,殘留體內,化熱或壅滯經絡。
- 上走空竅:邪氣上行侵犯頭面七竅,尤其目竅,引發紅腫澀痛、畏光、翳膜等。
- 兼見頭痛骨痛:反映外邪未解,氣血失調,經絡不通,或正氣不足所致。
此方針對「餘邪未清兼氣血虛弱」的病機,既需祛風散邪,又需補益氣血,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可分為四大類藥物,相互協調:
1. 祛風散邪
- 羌活、獨活:辛溫發散,祛風除濕,善治太陽、少陰經頭痛骨痛。
- 防風:走表散風,緩解目赤羞明、頭痛。
- 柴胡:和解少陽,疏解半表半裡之邪,助清頭目熱。
作用:清除殘留風邪,緩解表證與上部鬱熱。
2. 補益氣血
- 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補氣基礎):補脾肺氣虛,固表防邪復入。
- 當歸、熟地黃:養血滋陰,填補肝腎(目為肝竅,血足則目明)。
- 生地黃:涼血滋陰,兼清熱防化火。
作用:扶助正氣,尤重氣血雙補,以治本虛。
3. 利濕清熱
- 澤瀉、茯苓:滲濕泄濁,導邪下行,防濕熱上蒙清竅。
- 白芍:斂陰柔肝,緩急止痛,兼制風藥之燥性。
作用:調和體內水濕,避免濕熱助邪。
4. 調和肝脾
- 柴胡+白芍: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助目竅通利。
- 白朮+茯苓:健脾運濕,斷生痰濕之源。
整體治療思路
- 攻補兼施:以羌活、獨活等祛邪,人參、黃耆等扶正,適用於正虛邪留之證。
- 目疾調肝:結合補血(當歸、熟地)、疏肝(柴胡)、斂陰(白芍),呼應「肝開竅於目」理論。
- 標本同治:散外邪治標(頭痛、目赤),補氣血治本(正虛餘邪不盡)。
推論功效:祛風清熱、補氣養血、明目止痛,適用於外感後氣血兩虛兼風邪上擾之眼疾與頭身痛症。
傳統服藥法
羌活6分,獨活6分,白芍藥3分,生地黃3分,澤瀉3分,人參4分,白朮4分,茯苓4分,黃耆4分,炙草4分,當歸4分,柴胡5分,防風5分,熟地黃(酒洗,炒)4分。上作1服。水2盞,煎至1盞,去滓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人參補陽湯具有補氣養血、祛風散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人參補陽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補陽湯, 出處:《原機啓微》卷下。 組成:羌活6分,獨活6分,白芍藥3分,生地黃3分,澤瀉3分,人參4分,白朮4分,茯苓4分,黃耆4分,炙草4分,當歸4分,柴胡5分,防風5分,熟地黃(酒洗,炒)4分。 主治:傷寒餘邪不散,上走空竅,其病癮澀赤脹,生翳羞明,頭痛骨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