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湯

BU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6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6%
腎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2%
膀胱經 7%
胃經 5%
三焦經 4%
大腸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陽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因為其 溫腎陽、助陽氣 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心、脾經。它能溫經散寒,補腎助陽,並能行氣活血,溫通血脈,對於陽虛體質,出現手腳冰冷、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補陽湯中加入肉桂,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溫補腎陽、改善陽虛體質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補陽湯中加入知母,看似矛盾,實則巧妙。知母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之效。補陽湯以溫陽補氣為主,加入知母,可起到以下作用:

  1. 防燥熱: 補陽藥物多偏溫燥,易傷陰,知母可清熱降燥,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陰耗氣。
  2. 制火生津: 補陽湯溫補脾腎,若陽氣過盛,易化燥生火,知母清熱瀉火,可制火生津,使補陽效果更佳,避免補陽過度導致上火。

總而言之,知母在補陽湯中,起着平衡陰陽、防止燥熱、制火生津的作用,使其補陽而不燥,溫而不烈,達到最佳療效。

補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之效。陽虛多伴隨氣血不足,而當歸能補血益氣,有助於改善陽虛導致的氣血虧虛,進而提升陽氣。
  2. 調和藥性: 補陽湯中多用溫熱性藥材,而當歸性溫,能緩和藥性,避免燥烈傷陰,有助於溫補陽氣而不傷陰。同時,當歸能調和氣血,使補陽藥效更易於發揮,提高療效。

補陽湯中加入生地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

補陽湯的藥性偏溫燥,容易造成陰虛內熱,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防止溫燥傷陰。同時,生地黃還可以滋陰潤燥,緩解補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不適。

因此,補陽湯加入生地黃,不僅可以協調藥性,更可以提高藥效,達到溫陽而不傷陰的良好效果。

補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陽氣生發: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補陽湯多用於陽虛體質,脾陽不足,容易導致水濕停滯,影響陽氣生發。茯苓可健脾利濕,改善水濕阻滯,使陽氣得以順利生發,增強補陽效果。
  2. 利水滲濕,避免補陽過度: 補陽藥物若過於燥烈,易傷陰耗津,茯苓則可利水滲濕,避免補陽過度,使補陽效果更加平和,防止出現上火、口乾等副作用。

補陽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效。補陽湯常用於陽虛水腫、痰濕內阻等症,而澤瀉能利水消腫,使水濕得以排出,有助於改善陽虛之症。

2. 配伍相宜: 補陽湯中常含有溫熱性藥材,如肉桂、附子等,容易導致燥熱,澤瀉的寒涼之性可以起到平衡溫熱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同時也能減少補陽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補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的作用。補陽湯多用於陽虛體質,脾胃虛寒,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陳皮能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幫助藥物更好的吸收,增強補陽效果。
  2. 調和藥性: 補陽湯中往往含有溫燥的藥材,容易燥熱傷陰。陳皮的性味平和,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副作用,使補陽效果更為溫和持久。

補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陽氣過盛的副作用: 白芍性寒涼,能滋陰降火,可緩解陽氣過盛可能帶來的燥熱、煩躁、口乾舌燥等症狀,使補陽效果更溫和、持久。
  2. 協調陰陽平衡: 補陽湯主要功效在於補益陽氣,而白芍則能滋陰,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調節陰陽平衡,避免因過度補陽而導致陰虛火旺的弊端,使身體達到陰陽協調的健康狀態。

補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補陽湯多用於陽虛體質者,易受寒邪侵襲,而防風可幫助驅散體表寒邪,改善陽氣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防風與補陽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肉桂等溫熱藥性相配伍,可緩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烈,減少對人體的刺激,使補陽藥效更溫和、更有效。

總之,防風在補陽湯中既能驅散寒邪,又能調和藥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陽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補陽湯多用於陽氣不足、氣虛表虛之症,黃耆可補益元氣,使陽氣充沛,固護肌表,抵禦外邪。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促進血細胞生成,提高免疫力,達到扶正祛邪之效。補陽湯常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各種疾病,黃耆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加速疾病康復。

補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益氣的功效。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性溫和,味甘,入脾、肺、心經,能補元氣、益肺氣、生津止渴,尤其擅長補脾氣

補陽湯多用於陽虛體質,常見症狀包括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神疲乏力等。人參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提升人體陽氣,改善陽虛體質的相關症狀。

因此,補陽湯中加入人參,可有效改善陽虛所致的症狀,達到補陽固本的功效。

補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藥力: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補陽湯往往針對陽氣不足、脾胃虛弱的症狀,白朮可以補脾益氣,加強藥效,使補陽效果更顯著。
  2. 燥濕健脾,利水滲濕:補陽湯中往往加入溫熱藥物,容易導致濕熱內生。白朮具有燥濕健脾之效,可以促進脾陽運化水濕,避免濕熱內阻,進一步增強補陽湯的療效。

總之,白朮在補陽湯中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補陽效果,更可以健脾燥濕,利水滲濕,協調藥性,提高補陽湯的整體療效。

補陽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散寒止痛: 羌活性溫,具有散寒解表、祛風止痛之效。補陽湯以溫陽補氣為主,但若患者同時伴有寒邪阻滯,則會影響陽氣的運行,導致疼痛。羌活可以散寒解表,疏通經絡,改善疼痛症狀,提高補陽效果。

2. 疏風通絡: 羌活善於疏通經絡,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補陽湯多用於治療氣虛陽虛所致的各種疾病,而風寒濕邪的侵襲也常導致陽氣不足,因此,加入羌活可有效疏通經絡,促進陽氣的運行,增強補陽效果。

補陽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陽虛所致的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
  2. 助陽氣驅寒: 獨活辛溫,可助陽氣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改善陽虛體質,進一步增強補陽湯的溫陽補虛之效。

因此,補陽湯中加入獨活,不僅可緩解陽虛所致的風寒濕邪入侵,更能溫補陽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補陽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補陽湯常用於陽氣不足,陰虛火旺的症狀,加入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平衡陰陽,避免燥熱傷陰。
  2. 引藥入腎:腎爲先天之本,主藏精,與陽氣密切相關。熟地黃入腎經,能引補陽藥入腎,增強腎陽,提高補陽效果,使補陽湯更加全面有效。

因此,熟地黃在補陽湯中起着滋陰補血、引藥入腎的關鍵作用,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補陽湯多以辛溫燥烈之品為主,甘草能緩和其燥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陰。
  2. 增強補益: 甘草能益氣健脾,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陽之效。同時,甘草還有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提高補陽湯的安全性。

補陽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營衛,疏散風邪: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舉陷之功效,能調和營衛之氣,使氣血流通,從而起到疏散風邪、解表散寒的作用。補陽湯中加入柴胡,可以幫助補益的同時,兼顧疏散風邪,避免陽氣過盛而導致邪氣鬱結。

2.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補陽湯以補益陽氣爲主,而柴胡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使補陽效果更佳。柴胡還能抑制病邪的蔓延,防止疾病反覆發作,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陽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補陽湯主治「陽不勝其陰」所導致的目疾,尤其指青白翳內障。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益氣升陽,祛除陰翳:

  • 方中以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茯苓、陳皮等甘溫之品,大補元氣,健脾益氣,使中氣充足,陽氣得以生發。
  •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等辛溫之品,則能升發清陽,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有助於將陰寒之邪驅散,使清陽之氣得以通達於目。

2. 滋陰養血,平衡陰陽:

  • 方中雖以補陽為主,但亦兼顧滋陰養血。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白芍藥等,皆為滋陰養血之品,能補充陰液,濡養肝血,使陰陽得以平衡。
  • 知母雖性寒涼,但在此方中配伍辛溫之品,可制約其寒性,並能滋陰降火,清熱潤燥,避免因過度溫補而導致的陰虛火旺。
  • 澤瀉利水滲濕,使水濕之邪得以排出,不致於阻礙陽氣的運行。

3. 辛熱散翳,通竅明目:

  • 方中少量使用肉桂,取其辛熱之性,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並能引藥上行,直達病竈。
  • 古籍中認為,肉桂辛熱之性可以散陰翳,辛味可以平肝木,因「眼者,肝木之竅」,故用肉桂有助於開竅明目。

4. 調和諸藥,內外兼顧:

  • 甘草調和諸藥,使其藥性平和,不峻不猛,且能清熱解毒。
  • 綜合全方,補陽湯既能補益中氣,升發清陽,又能滋陰養血,平衡陰陽,更能辛熱散翳,通竅明目,達到內外兼顧,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結:

補陽湯的治療原理,在於通過補益陽氣,祛除陰寒,滋陰養血,平衡陰陽,並佐以辛熱散翳之品,從而達到治療「陽不勝其陰」所致目疾的目的。其組方精妙,配伍嚴謹,體現了中醫「虛則補之」、「寒者溫之」、「陰陽平衡」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黃柏1分,橘皮1分,葛根1分,連翹1分,蠍梢1分,炙甘草1分,升麻2分,黃耆2分,柴胡2分,當歸身3分,麻黃3分,吳茱萸5分,生地黃5分,地龍5分。
添精神,氣和順,乳食旺。
上(口父)咀,作1服。水1大盞半,煎至6分,去滓,乳食後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陽湯是一首補益中藥方劑,陰虛火旺、感冒發熱、腹脹便溏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白內障身體容易出汗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補陽湯, 出處:《類證治裁》卷二。 組成:參、耆、朮、草、五味。 主治:表虛,自汗失斂。

補陽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黃柏1分,橘皮1分,葛根1分,連翹1分,蠍梢1分,炙甘草1分,升麻2分,黃耆2分,柴胡2分,當歸身3分,麻黃3分,吳茱萸5分,生地黃5分,地龍5分。 主治:添精神,氣和順,乳食旺。主治:小兒大寒證。

補陽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肉桂1錢(去皮),知母(炒)3錢,當歸身(酒洗)3錢,生地黃(酒洗)3錢,白茯苓3錢,澤瀉3錢,陳皮3錢,白芍藥5錢,防風5錢,黃耆1兩,人參1兩,白朮1兩,羌活1兩,獨活1兩,熟地黃1兩,甘草1兩,柴胡2兩。 主治:視正反斜症及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