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黃耆建中湯

JIA JIAN HUANG QI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4%
心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腎經 10%
膀胱經 5%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3%
心包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脫之功效。與黃耆、甘草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2. 燥濕健脾:白朮具備較強的燥濕健脾功效,可以有效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腹脹、食慾不振、大便溏稀等濕困脾胃的症狀。同時,白朮還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提升機體的抵抗力,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補中氣: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黃耆補中氣,但脾胃虛弱者,氣血難以運化,加入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更易於吸收黃耆之補益。
  2. 防治藥物燥性:黃耆性溫,長期服用可能引起燥熱,茯苓的利濕作用可平衡黃耆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溫燥,使補益更平和,避免副作用。

綜上所述,茯苓在「加減黃耆建中湯」中扮演著健脾利濕、助補中氣,並防治藥物燥性的重要角色,使藥效更佳,且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方中加入桔梗,有助於宣通肺氣,化解痰濁,改善氣虛所致的咳嗽、聲音嘶啞等症狀。

2. 提升藥效:桔梗能促進藥物吸收,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桔梗與黃耆配合,可加強補氣固表的效果,提高整體療效。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健脾益胃之效。與黃耆、甘草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補氣健脾之效,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2. 提升藥效: 人參與黃耆同為補氣藥,但人參偏於補氣養血,黃耆則偏於補氣固表。兩者相輔相成,能提升補氣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秦艽」的原因主要有二:

1. 緩解肌肉痠痛:秦艽性苦寒,善於疏散風寒濕邪,並能舒筋活絡。黃耆建中湯以補中益氣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隨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肌肉痠痛不適。加入秦艽,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使補益效果更顯著。

2. 調節氣血運行:秦艽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配合黃耆建中湯補中益氣,可更有效地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進一步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症狀。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黃耆建中湯以補中益氣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弱同時伴有肝氣鬱結,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加重氣虛症狀。柴胡的加入可以疏解肝鬱,調和氣機,使脾胃氣機通暢,更好地吸收藥力,達到補脾益氣的效果。
  2.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柴胡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對於氣虛下陷、脾胃虛弱導致的腹脹、食少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黃耆建中湯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升陽舉陷作用,加入柴胡可以增強其升陽舉陷之力,更好地扶正祛邪,提高療效。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添加防風,主要是為了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風寒外邪入侵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脾胃虛寒容易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受風寒侵襲,出現肢體痠痛、畏寒怕冷等症狀。防風能驅散風寒,溫暖脾胃,配合黃耆建中湯中補氣健脾的藥物,達到溫補脾胃、祛風散寒的治療效果。此外,防風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進一步提升機體抵抗力。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和解脾胃: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和解脾胃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緩解因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也起到調節脾胃功能的作用。
  2. 滋陰養血,緩解虛寒: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與黃芪等藥物相互配合,起到滋陰補氣、溫陽散寒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的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性平和,味甘,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黃耆性溫,建中湯中其他藥材如桂枝、芍藥等也具有較強的藥性,甘草能協調各藥材的藥性,使藥效更為和緩,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其二,甘草能增強黃耆的補氣功效。黃耆補氣健脾,甘草補中益氣,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黃耆建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當歸的加入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脾胃功能,同時緩解腹痛等症狀,提升藥效。
  2. 調和藥性:方中黃芪性溫,甘溫助陽,而甘草性甘,平緩中和,但藥性偏涼。當歸的加入可以調和黃芪甘草的偏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燥或過寒,更好地發揮藥效。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澤瀉,是為了調節脾胃運化,利水滲濕。

黃耆建中湯原方以補脾胃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弱兼有水濕停滯,則單純補脾益氣不足。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之功效。加入澤瀉,可利水消腫,化解脾胃濕氣,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效果。

因此,加減黃耆建中湯加入澤瀉,既能補益脾胃,又能利水滲濕,更適合脾胃虛弱兼有水濕停滯的患者。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緩解脾胃虛寒: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黃耆建中湯本身偏溫燥,加入生地黃,可起到平衡陰陽、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脾胃虛寒,增強脾胃功能。
  2. 增強補氣效果: 生地黃能夠滋養血液,改善氣血不足,從而增強黃耆補氣的效果。黃耆補氣,生地黃補血,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氣血虛弱、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益氣血,溫陽健脾: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溫陽健脾的作用。與黃耆、白朮等藥物配合,能更好地補益氣血,溫陽脾胃,改善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等症狀。
  2. 調和藥性,相輔相成: 熟地黃性溫,能夠緩解黃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燥,同時又能增強黃耆補氣健脾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全面。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草荳蔻,主要原因在於其 溫脾胃、行氣止痛 的功效,可以增強補中益氣的療效。

草荳蔻辛溫芳香,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能行氣止痛,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建中湯本為溫補脾胃之劑,加入草荳蔻後,可更有效地 溫脾散寒、行氣止痛、健脾益氣,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腹痛、腹脹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黃耆建中湯」並非傳統中醫方劑,且未曾記載含有「檳榔」。黃耆建中湯原方為補中益氣湯加減,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而檳榔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消食積、驅蟲、降逆止嘔等功效。

若方劑中加入檳榔,可能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伴隨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但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由專業中醫師辨證論治,方可決定是否使用檳榔。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嘔。建中湯以補中益氣為主,但若脾胃虛寒,寒邪阻滯,則易導致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砂仁的加入,可溫脾胃,化寒邪,緩解脾胃不適,增強補中益氣之效。

二、行氣消脹:砂仁還有行氣消脹之效。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易導致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砂仁能行氣消脹,促進脾胃消化吸收,配合建中湯補中益氣,更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豬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此方常用於脾腎陽虛、水濕停滯導致的腹痛、腹瀉、腰膝酸軟等症狀,豬苓可助黃芪健脾益氣,並利水滲濕,使水濕排出,減輕脾腎負擔,從而改善症狀。
  2. 扶正祛邪:豬苓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病邪,而黃芪健脾益氣,可增強正氣,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扶正祛邪、改善脾腎功能的目的,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加減黃耆建中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津養血之功效。建中湯以補脾胃為主,而黃耆可增強其補氣固表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容易感冒、自汗盜汗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配合藥性: 建中湯中其他藥材如人參、甘草、炙甘草、桂枝等,也具有補氣益血、調和脾胃的作用。加入黃耆,可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協同增強補氣固表的效果,使整體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黃耆建中湯 」

  • 藥方組成:白朮、茯苓、桔梗、人參、秦艽、柴胡、防風、白芍、甘草、當歸、澤瀉、生地黃、熟地黃、草荳蔻、檳榔、砂仁、豬苓、黃耆。
  • 主治功效:男子婦女,因過度勞累而導致陰虛火旺,骨髓蒸騰的病症。

藥物介紹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
  • 柴胡: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防風:散風熱、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草荳蔻: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胃、理氣行氣、降氣、燥濕。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總結

中藥方劑「 加減黃耆建中湯 」具有補氣、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多種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男子婦女,因過度勞累而導致陰虛火旺,骨髓蒸騰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白朮3錢,白茯苓3錢,桔梗3錢,人參3錢半,秦艽5錢,北柴胡(去蘆)5錢,防風5錢,白芍藥5錢,甘草5錢,當歸(去尾)5錢,澤瀉5錢,生乾地黃5錢,熟地5錢,黃地5錢,骨皮肉5錢,豆蔻(煨)5錢,檳榔5錢,縮砂仁5錢,豬苓4錢,黃耆1兩。
上為散。
每服3錢,水1盞半煎,溫服,不拘時候。老人更加黃耆1兩,或為末,蜜湯調服,臨期斟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嗜眠症(嗜睡症)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黃耆建中湯,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四。 組成:黃耆1錢,官桂5分,甘草5分,白芍5分,人參1錢,當歸1錢。 主治:氣虛自汗。

加減黃耆建中湯, 出處:《慎齋遺書》卷七。 組成:黃耆1兩2錢,秦艽5錢,防風5錢,柴胡5錢,歸身5錢,白芍藥5錢,熟地黃5錢,地骨皮5錢,肉豆蔻(煨)5錢,炙甘草5錢,砂仁5錢,檳榔5錢,豬苓4錢,桔梗3錢,白茯苓3錢,白朮3錢,人參1錢5分。 主治:男婦五勞七傷,骨蒸。

加減黃耆建中湯,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白朮3錢,白茯苓3錢,桔梗3錢,人參3錢半,秦艽5錢,北柴胡(去蘆)5錢,防風5錢,白芍藥5錢,甘草5錢,當歸(去尾)5錢,澤瀉5錢,生乾地黃5錢,熟地5錢,黃地5錢,骨皮肉5錢,豆蔻(煨)5錢,檳榔5錢,縮砂仁5錢,豬苓4錢,黃耆1兩。 主治:男子婦人,五勞骨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