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塞散

NEI SA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8%
肺經 16%
肝經 13%
腎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4%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塞散」

中藥方劑「內塞散」是一種中藥複方製劑,主要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熟地黃、白芍、甘草、黃耆、肉桂、當歸、黃芩、桔梗、防風等。

  •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

  • 熟地黃:性微溫,味甘,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肝益腎等功效。

  • 白芍: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止痛等功效。

  • 甘草: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氣、潤肺、止咳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陽、固表等功效。

  • 肉桂:性大熱,味甘、辛,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止痛等功效。

  •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

  •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等功效。

  • 防風:性溫,味辛、甘,歸肺、脾、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等功效。

內塞散主治功效

內塞散自古以來即為治療穿心冷瘻的主要中藥,其配方適當地調節各味藥,不但可消除穿心冷瘻的症狀,還可治療其它皮膚病。

總結

中藥方劑「內塞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中藥複方製劑,主要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熟地黃、白芍、甘草、黃耆、肉桂、當歸、黃芩、桔梗、防風等。內塞散主要用於治療穿心冷瘻,具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白茯苓、熟地黃、芍藥、甘草、黃耆、肉桂、當歸、黃芩(酒炒)、桔梗、防風。
水煎服。連服10劑,次服黃礬丸、護心散。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白朮、茯苓、熟地黃、白芍、甘草、黃耆、肉桂、當歸、黃芩、桔梗、防風等中藥均具有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穿心冷瘻。其中,人參、白朮、茯苓、熟地黃、白芍、甘草、黃耆、肉桂、當歸等中藥具有補益脾腎、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改善脾腎陽虛,增強機體抗寒能力;黃芩、桔梗、防風等中藥具有散寒解表、宣肺利咽的功效,可緩解胸脅疼痛、寒冷、麻木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塞散具有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膩的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內塞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熟地黃、芍藥、甘草、黃耆、肉桂、當歸、黃芩(酒炒)、桔梗、防風。 主治:穿心冷瘻。

內塞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黃耆2兩,細辛2兩,芍藥2兩,薏苡仁2兩,白芷2兩,瞿麥2兩,赤小豆7兩,乾地黃2兩,人參2兩,防風2兩。 主治:癰疽潰漏,血脈空竭。

內塞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黃耆2兩,當歸2兩,川芎2兩,白芷2兩,乾薑2兩,黃芩2兩,芍藥2兩,續斷2兩,附子半兩,細辛1兩,鹿茸3兩。 主治:金瘡,金瘡去血多,虛竭,疼痛羸弱。

內塞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熟乾地黃(焙)1兩,續斷1兩,人參1兩,芍藥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銼)1兩,芎勞1兩,細辛(去苗葉)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1兩半,黃耆(銼)2兩,當歸(切,焙)2兩,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3分。 主治:癰疽日漸焮長。

內塞散, 出處:《急救仙方》卷一。 組成:人參(去蘆)2錢半,當歸(去蘆,酒浸)2錢半,黃耆(鹽湯浸)2錢半,川芎(洗去土)2錢半,茯苓(去皮)2錢半,防風(去蘆)2錢半,桂心2錢半,桔梗1兩,遠志1兩,甘草1兩,白芷1兩,縮砂2兩,香附子2兩,厚朴2兩,赤小豆5合(酒浸),附子2枚(去皮,煨)。 主治:排膿定痛生肌,內補托裏。主治:諸惡瘡癤,熱退,膿血不止,瘡內虛證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