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17%
心經 11%
肝經 9%
胃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7%
三焦經 5%
膀胱經 1%
心包經 0%
膽經 0%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補氣升陽和中湯

整體功效

補氣升陽,和中止痛。

主治

風熱下陷陽氣不行,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昏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

本方由甘草、黃柏、茯苓、澤瀉、升麻、柴胡、蒼朮、草荳蔻、橘皮、當歸、白朮、白芍、人參、黃耆等十四味中藥組成,具有補氣升陽、和中止痛的功效。主治風熱下陷,陽氣不行,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昏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補氣升陽和中湯,治風熱下陷,陽氣不行,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昏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
  2. 《中醫臨床治療學》:“補氣升陽和中湯,具有補氣升陽、和中止痛的功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下陷、陽氣不行、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昏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等症。”

傳統服藥法

生甘草1錢,酒黃柏1錢,白茯苓1錢,澤瀉1錢,升麻1錢,柴胡1錢,蒼朮1錢5分,草豆蔻仁1錢5分,橘皮2錢,當歸身2錢,白朮2錢,白芍藥3錢,人參3錢,佛耳草4錢,炙甘草4錢,黃耆5錢。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腹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中,甘草、黃柏、茯苓、澤瀉、升麻、柴胡、蒼朮、草荳蔻、橘皮、當歸、白朮、白芍、人參、黃耆等十四味中藥均有補氣升陽、和中止痛的功效。其中,甘草、黃柏、茯苓、澤瀉、升麻、柴胡、蒼朮、草荳蔻、橘皮、當歸、白朮、白芍、人參等十味中藥均有補氣升陽的功效;黃耆有益氣固表、昇陽舉陷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補氣升陽、和中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升陽、和中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本方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因此,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不宜使用。
  2. 本方具有和中止痛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不宜使用。
  3. 本方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因此,氣虛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者不宜使用。
  4. 本方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痺
多痰
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升陽和中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生甘草1錢,酒黃柏1錢,白茯苓1錢,澤瀉1錢,升麻1錢,柴胡1錢,蒼朮1錢5分,草豆蔻仁1錢5分,橘皮2錢,當歸身2錢,白朮2錢,白芍藥3錢,人參3錢,佛耳草4錢,炙甘草4錢,黃耆5錢。 主治:風熱下陷,陽氣不行,閉目則渾身麻木,晝減而夜甚,覺而開目,則麻木漸退,久則絕止,常開其目,此證不作,懼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體昏重,時有痰嗽,覺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時,煩躁,氣短促而喘,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按之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升陽和中湯

相似度 92%

丁香茱萸湯

相似度 76%

參耆補氣湯

相似度 76%

溫經除濕湯

相似度 76%

退熱清氣湯

相似度 74%

天麻黃耆湯

相似度 73%

黃耆人參湯

相似度 72%

聰耳益氣湯

相似度 69%

清神益氣湯

相似度 68%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