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神益氣湯

QING SHEN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脾胃論》卷下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1%
胃經 15%
心經 11%
肝經 9%
腎經 7%
膀胱經 5%
大腸經 4%
膽經 0%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30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神益氣湯」由茯苓、升麻、澤瀉、蒼朮、防風、生薑、青皮、橘皮、甘草、白芍、白朮、人參、黃柏、麥門冬、五味子組成,具有清熱降火、益氣養陰、安神補腦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煩躁、盜汗、口乾舌燥、四肢無力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有益氣健脾、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虛食少、水腫、小便不利、心悸失眠等症。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益氣補血等功效。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身痛、中暑、貧血、月經不調等症。

澤瀉性寒,味甘,有化濕利水、清熱解毒、澀精止遺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遺精、早洩等症。

蒼朮性溫,味苦,有燥濕健脾、化濕利尿、行氣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等症。

防風性溫,味辛,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生薑性溫,味辛,有散寒發汗、溫中止瀉、止嘔解毒等功效。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身痛、中暑、嘔吐腹瀉、食積不消化等症。

青皮性溫,味苦、辛,有理氣行氣、疏肝解鬱、消食化積等功效。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食積不消化、肝氣鬱結等症。

橘皮性溫,味苦、辛,有理氣行氣、健脾胃、燥濕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食積不消化、咳嗽痰多等症。

甘草性甘,味平,有補氣益血、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咳嗽氣喘、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

白芍性寒,味酸,有養血調經、緩解疼痛、平肝熄風等功效。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頭痛身痛、心煩意亂等症。

白朮性溫,味苦,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汗虛盜汗等症。

人參性溫,味甘,有補氣固脫、益氣生津、補脾益肺等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心悸氣短、脾虛泄瀉、肺虛咳嗽等症。

黃柏性寒,味苦,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滋陰降火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煩躁口渴、泄瀉痢疾、陰虛火旺等症。

麥門冬性寒,味甘,有養陰清肺、潤燥止咳、益氣生津等功效。用於治療肺陰虛、咳嗽氣喘、口乾舌燥、津傷口渴等症。

五味子性溫,味酸,有固澀收斂、補氣益腎、生津止渴等功效。用於治療遺精早洩、月經不調、盜汗津虧、久咳虛喘等症。

總結:中藥方劑「清神益氣湯」由茯苓、升麻、澤瀉、蒼朮、防風、生薑、青皮、橘皮、甘草、白芍、白朮、人參、黃柏、麥門冬、五味子組成,具有清熱降火、益氣養陰、安神補腦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陰虛火旺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煩躁、盜汗、口乾舌燥、四肢無力等症狀。

方劑組成解釋


  • 茯苓、白朮、人參、甘草、白芍、五味子等中藥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氣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
  • 升麻、澤瀉、蒼朮、防風、生薑、青皮、橘皮等中藥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可改善小便黃赤、大便不調、身面目睛俱黃等症狀。
  • 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改善目疾時作、目睛發黃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宜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氣喘四肢麻痺癱瘓小便顏色偏黃經常疲勞想睡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清神益氣湯, 出處:《杏苑》卷四。 組成:茯苓1錢,升麻1錢,澤瀉1錢,蒼朮1錢,防風1錢5分。 主治:暑雨之際,脾胃虛損,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黃赤,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驟,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清神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卷下。 組成:茯苓2分,升麻2分,澤瀉3分,蒼朮3分,防風3分,生薑5分,青皮1分,橘皮2分,生甘草2分,白芍藥2分,白朮2分,人參5分,黃柏1分,麥門冬2分,五味子3分。 主治:素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