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人參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與人參一同使用,可增強補氣之力,提升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
- 相輔相成: 人參偏於補氣養陰,而黃耆則偏於補氣固表,兩者合用,既能補益元氣,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祛邪,協同作用: 黃耆人參補氣固表,升麻則能疏散風熱,兩者配合可增強扶正祛邪之力,達到表裏雙解的效果。對於外感風寒、表虛自汗等症,有助於驅散外邪,恢復正氣。
- 升陽舉陷,防止氣陷: 黃耆人參補氣,但易導致氣上而不下,升麻可上提陽氣,防止氣陷,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氣滯。對於氣虛下陷的病症,升麻可協同黃耆人參,使補氣作用更加均衡,達到良好的療效。
黃耆人參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與黃耆一同使用,可增強補氣作用,扶正固本,提升身體抵抗力。
二、相輔相成:黃耆性溫,偏於補氣升陽;人參性溫,偏於補氣養陰。兩者合用,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更能達到補氣益血、強壯身體的效果。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是為了緩解人參、黃耆的燥性。人參、黃耆補氣力強,但容易引起口乾舌燥、上火等症狀。橘皮性味辛溫,能理氣化痰、健脾和胃,並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能有效緩解人參、黃耆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補氣過度而引發的不良反應。此外,橘皮還有助於促進人參、黃耆藥效的發揮,使補氣效果更佳。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黃耆人參性溫燥,補氣益血,容易耗傷津液。加入麥門冬可以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避免補而不潤。
- 增強補氣效果:麥門冬能夠滋陰生津,使肺氣充足,有利於人參黃耆補氣益血的功效更好地發揮,達到協同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利濕: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之效。與黃耆、人參等補氣藥材搭配,可增強補氣作用,並避免藥性過於滋膩,導致脾胃運化失調。
- 扶正祛邪:黃耆人參湯主治氣虛乏力、脾胃虛弱等症,蒼朮的燥濕作用可以祛除體內濕邪,進一步扶正祛邪,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
因此,蒼朮的加入可使黃耆人參湯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效果更加完善,使藥效更趨平衡。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功效。與黃耆、人參搭配,可加強補氣的效果,更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
- 防治虛不受補: 人參、黃耆補氣力強,若脾胃虛弱,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白朮健脾和胃,可避免補氣過於猛烈而傷及脾胃,使補氣效果更加平和有效。
黃耆人參湯為一常見之補氣中藥方劑,其主要組成為黃耆與人參,用於治療氣虛之症狀。然而,在某些變體配方中會加入黃柏這一藥材。黃柏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在黃耆人參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調和人參與黃耆的溫補特性,避免過度溫補導致體內生熱或濕熱內蘊。此外,對於那些同時伴有濕熱下注或虛熱之患者,黃柏能夠發揮其清熱瀉火的作用,從而增強整體療效。總體而言,黃柏在此方中的應用顯示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兼顧補虛與祛實,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益氣: 黃耆、人參皆為補氣之藥,但偏於陽氣,而當歸則為補血之藥,偏於陰血。三藥合用,可陰陽調和,氣血雙補,使補益效果更加全面。
2. 促進氣血運行: 人參補氣,黃耆益氣,而當歸活血,三者協同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乏力倦怠、心悸氣短等。
黃耆人參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補氣固表、益肺健脾。其組成成分包括黃耆、人參等多種中藥材,其中加入五味子,旨在增強整體方劑的功效。五味子味酸、甘、苦、辛、鹹,具五行之味,歸肺、心、腎經,能收斂肺氣、滋腎精、寧心安神。在此方中,五味子與黃耆、人參相互配合,不僅能夠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還可以改善因肺脾虛弱導致的咳嗽、自汗、易感疲勞等症狀。此外,五味子還有助於調節情緒,對於伴有心悸失眠的患者尤為適用。總體而言,五味子在黃耆人參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學配伍原則中的「君臣佐使」思想,使得該方劑的治療效果更加全面和協調。
黃耆人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人參性微溫,二者皆偏於溫燥,容易燥傷津液。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黃耆人參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陰。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可調和藥性,使黃耆人參的補氣作用更加明顯,同時還可緩解人參的興奮作用,避免出現過度興奮的副作用。此外,甘草還有解毒、抗炎的功效,可協同黃耆人參共同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人參湯」
此方劑由黃耆、升麻、人參、橘皮、麥門冬、蒼朮、白朮、黃柏、當歸、五味子、甘草組成。
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可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主治功效
- 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
- 夏天氣候炎熱盛行,損傷元氣。
- 感到倦怠嗜睡,四肢不收,精神不足。
- 兩腳痿軟,遇到早晚寒氣侵襲。
- 日出後陽氣將要旺盛,又發熱如火。
- 這是陰陽氣血俱不足,所以有時發熱而陰虛。
- 有時發寒而氣虛,口裡沒有味道。
- 眼睛裡冒火,而看東西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 小便頻繁,大便困難而便祕。
- 胃脘部和心窩疼痛,兩脅疼痛或急劇收縮。
- 臍下週圍像繩子束縛一樣急迫,嚴重時像刀刺一樣。
- 腹部難以舒展,胸中閉塞,時常顯出嘔吐呃逆,或有痰嗽。
- 口中湧出白色的泡沫,舌頭強硬。
- 腰、背、胛骨部位都疼痛,頭痛時常發作。
- 吃不下飯,或吃一點就飽了,一點也不想吃飯。
- 自汗更加嚴重,如果陰氣蓋在皮毛之上,都是天氣的炎熱加重了本病。
- 這是因為庚大腸、辛肺金被熱邪所乘而發作。
- 癰疽膿血大量排出,敗壞發臭疼痛劇烈,以及潰爛後虛弱而發熱或疼痛,睡眠很少。
總結
中藥方劑「黃耆人參湯」主要成分是:黃耆,升麻,人參,橘皮,麥門冬,蒼朮,白朮,黃柏,當歸,五味子,甘草。
傳統服藥法
黃耆半兩,人參半兩,半夏半兩,陳橘皮半兩,麥門冬半兩,當歸半兩,赤茯苓半兩。
安胎。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2盞,加生薑3片,煎7分,去滓,下阿膠末1小匕。溫與之,每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人參湯, 出處:《證治匯補》卷七。 組成:黃耆、人參、白朮、陳皮、甘草、當歸、麥冬、五味、生地、黃柏、熟地、天冬。 主治:煎厥。
黃耆人參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黃耆半兩,人參半兩,半夏半兩,陳橘皮半兩,麥門冬半兩,當歸半兩,赤茯苓半兩。 主治:安胎。主治:妊娠傷寒,服汗下諸藥,熱已退,覺氣虛不和者。
黃耆人參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1錢半,黃耆3錢(蜜炙),生地5錢,熟地5錢,麥冬2錢(去心),五味1錢半,天冬3錢(去心),黃柏1錢半(鹽水炒),炙草1錢半。 主治:氣虛陰火發厥,脈軟數者。
黃耆人參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1錢(如自汗過多,更加1錢),升麻6分,人參5分(去蘆),橘皮5分(不去白),麥門冬5分(去心),蒼朮5分(無汗更加5分),白朮5分,黃柏3分(酒洗),炒曲3分,當歸身2分(酒洗),炙甘草2分,五味子9個。 主治: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主治: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視物(目荒)(目荒)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結秘,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金爲熱所乘而作。癰疽膿血大泄,敗臭痛甚者,及潰後虛而發熱或作痛,少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