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秦艽

QIN JIAO

  • 英文名稱: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 Radix Gentianae Qinjiao Gentiana Macrophylla Root
  • 別名:秦爪,左擰,辮子艽,秦糾,秦膠,左寧根,麻花艽,山大艽,蘿蔔艽,曲雙,左扭,西秦艽,左秦艽,西大艽,秦劄,大艽,小秦艽,雞腿艽
  • 來源: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西北地區, 湖北, 貴州, 寧夏,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坡地, 溪旁, 路邊, 灌叢, 草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秦艽的傳統功效


1. 清虛熱

秦艽,其清虛熱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機理值得探討。

《神農本草經》記載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看似與清虛熱關係不大,但需注意其「寒熱邪氣」之說,並非單指外感寒熱,更包含體內陰陽失衡所致的虛熱。秦艽能祛除寒濕,而寒濕與虛熱往往互為表裡,祛除寒濕,則虛熱之症得以緩解。

《本草綱目》則更直接點明秦艽的清虛熱功效:「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這裡李時珍指出秦艽能治療陽明經濕熱所致的諸多症狀,如手足麻痺、黃疸、口渴等。陽明經主肌肉、骨骼,濕熱蘊結於此,則會導致身體痠痛、發熱,甚至出現午後潮熱、骨蒸等虛熱表現。

《本草正》進一步闡述秦艽的峻烈之性:「性峻烈,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這說明秦艽具有較強的瀉熱之力,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濕熱,從而達到清虛熱的目的。 雖《名醫別錄》著重其治療癰腫、頭痛等外感之效,但這些病症的發展也可能與體內虛熱有關,秦艽能發汗利竅,亦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虛熱。

綜上所述,秦艽清虛熱的功效並非單純地「清熱」,而是通過祛除寒濕、瀉除濕熱等多種途徑,從根本上調整陰陽平衡,達到治療虛熱的目的。其作用機理精妙,值得後世醫家深入研究。

2. 強筋骨

秦艽,其「強筋骨」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骨骼增強,而是透過疏通經絡、祛除病邪,間接達到強筋骨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這點直接點明瞭秦艽治療筋骨疼痛的根本原因,並非筋骨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寒濕風邪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產生疼痛、麻木等症狀。秦艽能驅除這些邪氣,使得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恢復正常,自然就能緩解筋骨疼痛,達到強筋骨的效果。

《本草綱目》則從濕熱的角度闡述秦艽的功效:「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此處指出,陽明經絡濕熱過盛,會導致身體痠痛、發熱,秦艽能清泄陽明經的濕熱,從而消除引起筋骨疼痛的病因。 陽明經與身體的肌肉骨骼密切相關,濕熱的清除,自然能改善筋骨的狀態。

《本草正》更進一步說明秦艽「性峻烈,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其強烈的藥性,能夠有效祛除體內積聚的水濕、痰涎等邪氣,這些邪氣同樣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筋骨疼痛。 因此,秦艽的強筋骨功效,是建立在其疏風、祛濕、清熱、解毒的整體作用之上的。

綜上所述,秦艽「強筋骨」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骨骼組織,而是透過清除導致筋骨疼痛的病邪,從而改善氣血運行,間接達到強健筋骨的目的。其功效的發揮,與體內濕熱、風寒邪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3. 清熱利尿

秦艽,單味藥用,在古代醫籍中多被記載具有清熱利尿之效。其功效的展現,與其祛除體內濕熱的特性密不可分。

《本草綱目》指出秦艽能治療「手足不遂,黃疸,煩渴」,這些症狀往往與陽明經的濕熱蘊結有關。李時珍認為秦艽能「去陽明之濕熱」,陽明經濕熱過盛,則會導致身體痠痛、發熱,甚至出現午後潮熱、骨蒸等症狀,而秦艽恰好能針對這些病理變化發揮作用。

《神農本草經》則更直接地說明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此處的「下水」和「利小便」明確指出了其利尿作用,而「寒熱邪氣」、「寒濕風痹」則說明秦艽並非單純利水,更能處理體內寒濕邪氣,從而達到清熱的目的。 這也暗示了秦艽的清熱作用,是透過疏通經絡,排除濕邪來實現的。

《名醫別錄》中記載秦艽能治療「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說明其清熱解毒的功能,並兼具利尿作用,使體內濁氣得以排出。

《本草正》則強調秦艽「性峻烈,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 此處「性峻烈」說明其藥力較強,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濕邪和痰涎,從而達到瀉濕熱、消脹滿的效果,這也間接佐證了其清熱利尿的功效。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秦艽清熱利尿功效的認識,都指向其能有效祛除體內濕熱,從而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身體不適。其作用機制可能涉及疏通經絡、利尿排毒等方面,體現了中藥治病的整體觀。

4. 祛風除濕

秦艽,其祛風除濕之效,古籍多有記載,歷代醫家皆有深刻體會。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名醫別錄》、《本草正》等經典醫籍,可見秦艽功效之全貌。

《神農本草經》將其功效歸納為「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此處點明秦艽能治療因寒濕風邪侵襲所致的痺證,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以及因水濕停聚導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其祛風除濕的效用,已在此書中初露端倪。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指出秦艽可用於治療「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並解釋其機理為「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經絡主一身之氣,濕熱蘊積於陽明,則可致身體痠痛、發熱,甚至出現午後潮熱、骨蒸等症狀。此處說明秦艽不僅能祛除寒濕,更能清泄陽明經絡之濕熱,其功效更為全面。

《名醫別錄》則側重其清熱解毒的效用,提到可以治療「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這也間接說明秦艽能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毒素,達到祛風除濕的目的。

《本草正》更直接點出秦艽「性峻烈,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此處強調了秦艽藥性較強,能有效驅逐體內水濕、痰涎等邪氣,並能瀉去濕熱,治療因濕熱導致的腹部脹滿等症狀。

綜上所述,秦艽的祛風除濕功效,體現在其能祛除寒濕、清泄陽明濕熱、疏通經絡、排除水濕痰涎等多個方面,其藥性峻烈,對於濕邪較重的病症,療效顯著。

5. 清熱瀉火

秦艽,其清熱瀉火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記載秦艽可用於治療「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並指出其功效在於「去陽明之濕熱」。陽明經絡主司肌肉及消化系統,濕熱蘊結於陽明,則會出現身痛、發熱、潮熱等症狀,而秦艽正可以清泄此種濕熱,從而緩解症狀。這說明秦艽的清熱瀉火,並非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針對陽明經絡的濕熱邪氣。

《神農本草經》則更注重秦艽祛除寒熱邪氣的作用,尤其在「寒濕風痹,肢節痛」等症狀上有所著墨。這暗示秦艽的清熱瀉火,也包含了疏通經絡、祛除寒濕的功能。寒濕阻滯,同樣會造成身體不適,秦艽則能透過其辛散之性,驅散寒邪,使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

《名醫別錄》則記載秦艽可治「頸腋癰腫,頭痛」,並提及其發汗及利大小腸的作用。這展現了秦艽清熱瀉火的多個途徑:它可以通過發汗,排出體內鬱熱;也可以通過利大小腸,促進濕熱的排出,達到清熱利濕的目的。

《本草正》則更強調秦艽的「性峻烈」,「善逐水邪痰涎,瀉濕熱脹滿」。這說明秦艽清熱瀉火的力度較強,尤其對濕熱所致的脹滿有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秦艽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透過疏通經絡、利水消腫、祛除寒濕等多重機制,達到清泄陽明濕熱,改善相關症狀的效果。其作用機理,在現代醫學觀點下,或許可以從其對炎症反應的影響,以及對體液代謝的調節等方面來探討。

秦艽的古代典籍


秦艽的現代功效


1. 鎮靜

中藥秦艽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秦艽鹼甲,在大鼠和小鼠模型中顯示出鎮靜效果。具體表現為:

  • 小劑量鎮靜作用: 腹腔注射小劑量秦艽鹼甲,可直接觀察到大鼠和小鼠的鎮靜現象。
  • 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 秦艽鹼甲本身不具備催眠作用,但它可以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誘導的大鼠和小鼠睡眠時間,暗示其可能通過增強或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對鎮靜催眠藥物的反應來實現鎮靜效果。

2. 鎮痛

中藥秦艽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秦艽鹼甲,在大鼠和小鼠身上表現出鎮痛效果。具體而言,在大鼠實驗中,腹腔注射秦艽鹼甲後,可以觀察到動物對光熱刺激的痛閾值提高,表明其具有緩解疼痛的能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鎮痛作用的持續時間較短,且鎮痛效果與劑量之間沒有明顯的依賴關係。此外,研究顯示,若與延胡索或草烏等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秦艽鹼甲的鎮痛效果可能會得到增強。

3. 抗菌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秦艽的抗菌功效體現在以下方面:

  • 對細菌的抑制作用: 秦艽醇浸液能夠抑制多種致病細菌的生長,具體包括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和肺炎球菌。這表明秦艽中的醇溶性成分可能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針對引起痢疾、傷寒和肺炎等感染的細菌有效。
  • 對真菌的抑制作用: 秦艽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癬菌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這說明秦艽中的水溶性成分可能具有抗真菌活性,可用于治療由這些真菌引起的皮膚癬病。

4. 抗炎鎮痛

秦艽的抗炎鎮痛功效,從現代藥理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抑制關節和足部腫脹: 對於大鼠,腹腔注射秦艽鹼甲 (90mg/kg),連續 10 天,可以有效抑制甲醛性和蛋清性關節腫脹及足部腫脹。其消腫速度與水楊酸鈉 (200mg/kg) 相似,表明秦艽具有顯著的抗炎效果。
  • 作用機制與垂體-腎上腺系統相關: 秦艽鹼甲的抗炎作用依賴於完整的垂體-腎上腺系統。在切除兩側腎上腺或使用戊巴比妥鈉麻醉的大鼠身上,秦艽鹼甲的抗炎效果消失。在正常大鼠中,腹腔注射秦艽鹼甲 (30、60、90mg/kg) 會導致腎上腺內維生素 C 含量明顯下降。而切除垂體或麻醉的大鼠注射秦艽鹼甲,則不會出現上述作用。這些實驗結果暗示,秦艽鹼甲的抗炎機制可能與通過神經系統興奮垂體-腎上腺系統有關,進而調節體內的炎症反應。
  • 秦艽乙醇浸出液的抗炎活性: 大鼠灌胃秦艽的乙醇浸出液,同樣表現出抑制足腫的作用,說明秦艽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這些成分可以通過乙醇提取出來。

5. 降壓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秦艽中的秦艽鹼甲具有降壓功效。

  • 降壓作用: 秦艽鹼甲能降低豚鼠的血壓。
  • 動物實驗: 靜脈注射秦艽鹼甲,對麻醉犬和麻醉兔也具有降壓作用。
  • 降壓持續時間: 降壓作用持續時間較短。
  • 心率影響: 秦艽鹼甲同時會使心率減慢。
  • 作用機制: 阿托品及切斷迷走神經不能阻斷秦艽鹼甲的降壓作用,暗示其降壓機制可能與膽鹼能受體或迷走神經無關。
  • 心臟影響: 在離體蛙心實驗中,秦艽鹼甲呈現抑制作用。

因此,秦艽鹼甲的降壓功效可能是通過直接作用於心血管系統或其他非膽鹼能/迷走神經途徑來實現的。

6. 抗菌抗病毒

秦艽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顯著抗菌抗病毒功效。體外實驗證實,秦艽醇浸液能抑制多種細菌生長,包括弗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等。其水浸液對堇色毛癬菌及同心性毛癬菌等皮膚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在抗病毒方面,秦艽水提物與醇提物可延長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期,並改善肺部病理變化,顯示其抗流感病毒潛力。

7. 升高血糖

秦艽鹼甲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並且這種作用已在大鼠和小鼠身上觀察到。給予正常大鼠腹腔注射秦艽鹼甲(劑量範圍在150~250mg/kg),可以在半小時內顯著提高血糖水平,並且這種升高的狀態可以維持大約3小時。此外,研究還發現秦艽鹼甲在升高血糖的同時,會顯著降低肝糖原的含量。值得注意的是,升高血糖的效果會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增強,呈現劑量依賴性。

更深入的機制探討顯示,秦艽鹼甲升高血糖的作用可能與腎上腺素的釋放有關。這是因為切除腎上腺或者使用腎上腺素阻滯劑(如雙苄氯乙胺)之後,秦艽鹼甲升高血糖的作用就會消失。這表明,秦艽鹼甲可能通過刺激腎上腺釋放腎上腺素,進而導致血糖升高。 由於腎上腺素具有促進肝糖原分解及抑制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其釋放可以解釋觀察到的血糖升高及肝糖原降低的現象。

8. 保肝利膽

秦艽富含川芎酮、川芎嗪、龍膽苦苷等活性成分。現代藥理研究指出,這些成分能改善肝臟微循環、清除自由基、保護肝細胞。其中,龍膽苦苷可降低轉氨酶水平,減輕肝損傷,並促進肝臟蛋白合成。此外,秦艽成分還能刺激膽汁分泌及促進膽囊收縮,共同發揮其保肝及顯著的利膽功效。

9. 止痛功效

秦艽的止痛功效是其重要的現代藥理作用之一。研究指出,秦艽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展現出良好的鎮痛效果,其機制涉及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進而減輕疼痛感。秦艽苷對多種疼痛模型均顯示顯著效果,包括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經性疼痛以及炎症性疼痛,其止痛作用尤其與抗炎機制密切相關。

進一步分析顯示,秦艽的水提物、醇提物以及秦艽鹼甲等成分,在動物實驗中能有效抑制小鼠化學性扭體反應,並顯著減輕小鼠與大鼠因熱板或光熱刺激所誘發的疼痛反應。秦艽的鎮痛效應具劑量依賴性,隨著劑量增加而作用增強,但其作用持續時間相對短暫。此外,將秦艽與延胡索和草烏配伍時,可觀察到其鎮痛作用有明顯的增強效果,提示存在協同作用的可能性。

10. 抗過敏

秦艽中的有效成分秦艽鹼甲具有抗過敏的現代藥理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秦艽鹼甲能夠減輕由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和抽搐,並能保護豚鼠免受組胺誘導的休克。這暗示秦艽鹼甲可能具有拮抗組胺的作用,組胺是過敏反應中的重要介質,能夠引起支氣管收縮、血管擴張和炎症等反應。

秦艽鹼甲還能降低因注射蛋清導致的大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是過敏反應的常見表現之一,會導致組織水腫。秦艽鹼甲的這種作用可能與其抑制炎症介質釋放有關。

此外,研究顯示秦艽鹼甲能對抗組胺和乙酰膽鹼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作用。這進一步支持了秦艽鹼甲具有抗組胺作用的觀點,同時也提示其可能具有其他的藥理活性。

總的來說,秦艽鹼甲的抗過敏藥理機制可能與其抗組胺作用,以及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反應有關。

11. 抗發炎

秦艽具顯著抗炎作用,其乙醇浸出液及主要活性成分秦艽鹼甲,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展現其功效。研究顯示,其能有效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腫脹、甲醛及雞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蹠腫脹,並能降低醋酸誘導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此外,秦艽醇提物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亦有療效,能顯著減輕關節腫脹程度,並降低其關節炎指數。其抗炎機理可能涉及對下視丘-垂體-腎上腺(HPA)軸的興奮作用。此作用能促進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進而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釋放內源性抗炎物質,從而發揮其廣泛的抑制炎症反應效果。

12. 降血糖

秦艽在現代藥理分析中,其降血糖功效歸因於多重機制。主要活性成分,如川芎酮和川芎嗪,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這一作用對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至關重要。透過優化血液和營養物質的輸送,這些化合物促進細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從而直接降低血糖水平。另一方面,秦艽所含的活性元素(或稱為抗氧化成分)展現強大抗氧化作用。此能力對保護胰島細胞(特別是胰島β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維護其正常功能具有顯著意義。健康的胰島功能對於穩定血糖、預防糖尿病發生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秦艽不僅從葡萄糖利用層面,也從胰島細胞保護層面,綜合發揮其降血糖及預防糖尿病的潛力。

秦艽的炮製


  • 除去雜質
  • 洗凈
  • 潤透
  • 切厚片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秦艽使用注意事項

  1. 久痛虛羸、小便多、大便滑者忌服。
  2. 菖蒲為其使藥。
  3. 畏牛乳。
  4. 下部虛寒、小便不禁者勿服。
  5. 陰虛血燥、精竭髓衰者需配大劑滋養藥同用。
  6. 大便滑者忌用。
  7. 常規劑量水煎服可能引起胃不適,劑量過大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腹瀉。
  8. 孕婦忌用。
  9. 血糖過低者忌用。
  10. 月經期間忌用。
  11. 懷疑肝腎功能不良者忌用。

秦艽相關的方劑


秦艽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無尿及少尿皮膚顏色發黃大便出血黃疸腦中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肺炎肺結核胸膜炎肋間神經疼痛慢性肝炎膽囊炎頭痛牙齒痛心胸煩熱休克損傷傷寒口乾低血糖糖尿潮熱疼痛副傷寒疳積霍亂糖尿病病毒感染痢疾

秦艽含有的化學成分


龍膽堿(Gentianine), 龍膽次堿(Gentianidine), 秦艽堿丙(Gentianal), 龍膽苦甙(Gentiopicroside), 當藥苦甙(Swertiamarin), 當藥甙(Sweroside), 褐煤酸(Montanic acid), 褐煤酸甲酯(Methyl montanate), 櫟癭酸(Roburic acid), α-香樹脂醇(α-Amyr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β-Sitosterol-β-D-glucoside), 歐龍膽堿(Gentialutine), 異歐龍膽堿(Isogentialutine), 西藏龍膽堿(Gentiatibetine), 揮髮油(Volatile oil), 醣類(Sugar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