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鱉甲散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鱉甲性寒,能清熱解毒: 鱉甲味甘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可有效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並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 鱉甲與秦艽相輔相成: 秦艽性苦寒,擅長疏散風寒濕邪,而鱉甲則能清熱解毒,兩者搭配使用,既能驅散外邪,又能清熱解毒,相互配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秦艽鱉甲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提陽氣: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提陽氣之效。方中秦艽、鱉甲等藥物多偏於寒涼,可能導致氣機下陷,而柴胡則可起到升陽舉陷的作用,使藥力更好地達至病所。
- 調和藥性,扶正祛邪: 柴胡性微寒,可與鱉甲等寒涼藥物相配伍,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同時,柴胡又能與秦艽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疏散風邪,清熱解毒,扶正祛邪。
秦艽鱉甲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秦艽鱉甲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症狀。
- 協同秦艽,增強療效: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風濕,但較為寒涼,易傷脾胃。當歸性溫,能補血益氣,溫陽和中,與秦艽相配,既可增強祛風濕之力,又能防止過寒傷脾胃,提升療效。
秦艽鱉甲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癢之效。可與秦艽、鱉甲等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緩解因風濕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瘙癢等症狀。
- 滋陰潤燥,養血生津: 地骨皮亦有滋陰潤燥、養血生津之效。可緩解因風濕熱毒引起的燥熱症狀,並滋養肝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風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秦艽鱉甲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等症狀,與鱉甲的滋陰補腎、舒筋活絡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治療風濕性疾病。
- 清熱解毒: 秦艽亦可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疼痛、發熱等症狀,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與鱉甲的清熱涼血功效相得益彰,共同改善患者的整體病況。
因此,秦艽作為秦艽鱉甲散的組成成分,在治療風濕性疾病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還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提升患者的整體療效。
秦艽鱉甲散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青蒿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秦艽鱉甲散中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青蒿可清熱解毒,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並可起到涼血止痛的作用。
- 疏散風熱: 青蒿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功效,可輔助秦艽等藥物疏散風寒溼邪,使氣血通暢,減輕疼痛。
因此,青蒿的加入可增強秦艽鱉甲散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功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病症。
秦艽鱉甲散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秦艽鱉甲散主治風濕痹痛,常伴有咳嗽,而烏梅可緩解此症狀,增強方劑整體療效。
- 引藥入肝: 烏梅味酸入肝經,能引導藥物直達肝臟,並促進藥效發揮。秦艽鱉甲散中,秦艽、鱉甲等藥材也具入肝經的特性,烏梅的加入可加強其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肝經風濕。
秦艽鱉甲散中包含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滋陰降火: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秦艽鱉甲散主治風濕熱痹,筋骨疼痛,其病症多因濕熱內蘊,熱毒灼傷筋脈所致。知母可清熱瀉火,降解濕熱,並滋陰潤燥,緩解筋脈疼痛。
-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 知母與秦艽、鱉甲等藥材配伍,可起到增效的作用。秦艽性苦寒,善於祛風濕止痛;鱉甲性涼,有滋陰清熱、補腎強筋的作用。知母加入其中,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秦艽鱉甲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症狀
綜合多本古籍的記載,秦艽鱉甲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骨蒸勞熱: 骨蒸是中醫病名,指一種由內而外發熱的症狀,感覺熱自骨髓透發而出,伴有潮熱、盜汗等症狀。常見於虛勞、肺結核等疾病。
- 風勞骨蒸: 風勞是指因感受風邪或過度勞累而導致的虛勞,骨蒸是症狀。表現為午後壯熱,咳嗽,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唇紅頰赤,氣粗,四肢困倦,夜有盜汗,脈來細數等。
- 氣血勞傷: 指氣血兩虛,並伴有勞損的症狀。表現為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痛,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痿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等。
- 勞瘧: 指瘧疾日久不愈,耗傷氣血,形成虛勞的狀態。
- 其他: 傷風、脊痛骨熱、產後發熱等。
治療原理
秦艽鱉甲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滋陰清熱: 骨蒸勞熱、風勞骨蒸等症狀多由陰虛火旺所致。方中鱉甲、地骨皮、知母均為滋陰清熱的要藥。
- 鱉甲: 鹹寒,入肝腎經,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為“骨及骨”的引經藥,可引藥入骨,退骨蒸。
- 地骨皮: 甘寒,入肺、肝、腎經,清虛熱,涼血除蒸,尤擅退有汗之骨蒸。
- 知母: 苦寒,入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疏風清熱: 風邪是導致骨蒸的一個重要因素。方中秦艽、柴胡、青蒿均有疏風清熱之效。
- 秦艽: 苦、辛,微寒,入肝、膽、胃經,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既能疏散風邪,又能清退虛熱。
- 柴胡: 苦、辛,微寒,入肝、膽經,疏散退熱,疏肝解鬱。
- 青蒿: 苦、辛,寒,入肝、膽經,清熱解暑,除蒸,截瘧。擅長清解暑熱和陰虛發熱。
養血活血: 長期勞熱會耗傷氣血,導致血虛。方中當歸養血活血,有助於恢復氣血。
- 當歸: 甘、辛,溫,入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引經入骨:
- 烏梅: 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斂肺止咳,生津止渴,引藥入骨而斂熱。
- 鱉甲: 如上所述,為“骨及骨”的引經藥。
其他藥物作用:
- 荊芥: 辛,微溫,入肺、肝經,解表散風。
- 天仙藤: 苦、溫,入肝、脾、腎經,祛風濕,通經絡。
- 青皮: 苦、辛,溫,入肝、膽、胃經,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 貝母: 苦、甘,微寒,入肺、心經,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 前胡: 苦、辛,微寒,入肺、脾經,降氣化痰,散風清熱。
- 白芷: 辛,溫,入肺、胃經,解表散風,通竅止痛。
- 陳皮: 辛、苦,溫,入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乾葛: 甘、辛,涼,入脾、胃經,解肌退熱,生津止渴。
- 甘草: 甘,平,入脾、胃、肺經,調和諸藥。
- 肉桂: 辛、甘,熱,入腎、脾、膀胱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 羌活: 辛、苦,溫,入膀胱、腎經,解表散寒,祛風濕,止痛。
- 黃耆: 甘,微溫,入脾、肺經,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若汗多則加用。
總結
秦艽鱉甲散是一個針對陰虛發熱、骨蒸勞熱、風勞骨蒸等症狀的有效方劑。其通過滋陰清熱、疏風清熱、養血活血等多重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方中藥物配伍精妙,既能清解表邪,又能滋養陰血,退虛熱而不傷正,是中醫治療虛勞發熱的經典方劑之一。各古籍中記載的藥物組成和用量雖略有差異,但其核心的治療原理是一致的。
傳統服藥法
荊芥(去梗)1兩,貝母(去心)1兩,天仙藤1兩,前胡(去蘆)1兩,青皮(去白)1兩,柴胡(去蘆)1兩,甘草(炙)1兩,陳皮(去白)1兩,秦艽(去蘆,洗)1兩,鱉甲(去裙,醋炙)1兩,乾葛2兩(焙),白芷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羌活半兩。
養氣血,調榮衛,解倦怠。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同煎至8分,稍熱服,酒調亦得,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秦艽鱉甲散是一首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痛、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痿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以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等症狀。但是,秦艽鱉甲散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鱉甲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五。 組成:柴胡1兩,鱉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1兩,地骨皮1兩,秦艽半兩,當歸半兩,知母半兩。 主治:滋陰養血,清熱除蒸。主治:陰虧血虛,外感風邪傳裏化熱,致患風勞,骨蒸潮熱,肌肉消瘦,唇紅頰赤,呼吸氣粗,神疲乏力,盜汗。經閉。肌骨蒸熱,寒熱往來,痰嗽,黃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風邪淹滯經絡,瘀鬱而然。
秦艽鱉甲散, 出處:《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荊芥(去梗)1兩,貝母(去心)1兩,天仙藤1兩,前胡(去蘆)1兩,青皮(去白)1兩,柴胡(去蘆)1兩,甘草(炙)1兩,陳皮(去白)1兩,秦艽(去蘆,洗)1兩,鱉甲(去裙,醋炙)1兩,乾葛2兩(焙),白芷半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羌活半兩。 主治:養氣血,調榮衛,解倦怠。主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痛,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痿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