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麥煎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麥煎散主治燥熱咳嗽,而知母可清肺熱,滋養肺陰,緩解咳嗽,起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作用。
- 配伍增效: 知母與麥冬、生地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潤燥的功效。麥冬滋陰潤肺,生地涼血滋陰,知母清熱瀉火,三者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
麥煎散方中包含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燥咳、咳痰不爽等症狀有緩解作用。麥煎散主治燥咳,因此加入烏梅以收斂肺氣,達到止咳的效果。
- 酸澀止瀉: 烏梅味酸,能收斂腸胃,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狀。麥煎散中包含麥冬、甘草等滋陰潤燥之品,易造成脾胃虛弱,因此加入烏梅以收斂脾胃,防止因藥性滋陰而導致的瀉下。
麥煎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麥煎散主治溫熱病,患者常出現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等症狀,地骨皮能有效清熱降火,緩解患者不適。
- 滋陰潤燥:地骨皮入肺、胃經,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熱邪傷津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麥煎散中其他藥物如麥冬、生地黃等也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與地骨皮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滋陰、潤燥止渴的效果。
麥煎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麥煎散主治胸脅脹痛、胃脘痞悶、納呆食少等症,柴胡可以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通暢,解除胸脅脹痛,改善胃脘痞悶。
- 調和氣血: 柴胡能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麥煎散中加入柴胡,可以調節肝脾氣血,促進脾胃運化,改善納呆食少,增強身體抵抗力。
麥煎散方中使用大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和胃,消食除積: 大麥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食除積的功效。麥煎散主治脾胃虛弱、食積停滯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大麥可以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消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清熱利濕,止渴生津: 大麥性涼,還具有清熱利濕、止渴生津的功效。麥煎散中加入大麥,可以清熱解暑,利濕消腫,對於暑濕困脾所致的口渴、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麥煎散」,主要成分是知母、烏梅、地骨皮、柴胡、大麥。主治功效是:幼年時,心臟經絡被暑熱所傷,每到炎熱的夏天,就會畏懼炎熱,感到疲倦和食慾不振。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大麥具有健脾胃、利水滲濕、生津止渴、消食化積、補氣、和胃消食、清熱解渴、止汗固表等多種功效。
麥煎散的組成:
- 知母:10克
- 烏梅:10克
- 地骨皮:10克
- 柴胡:10克
- 大麥:30克
製法:將知母、烏梅、地骨皮、柴胡、大麥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煮沸後轉小火煮15分鐘,即可服用。
服用方法:每日1劑,分2次服用。
注意事項:
- 麥煎散不宜與辛辣、油膩的食物同服。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 服用麥煎散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勞累。
總結:
麥煎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健脾胃、利水滲濕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幼年時,心臟經絡被暑熱所傷,每到炎熱的夏天,就會畏懼炎熱,感到疲倦和食慾不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鱉甲(九肋者,童便浸,炙黃,去裙襴稱1兩半,取末)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玄參1兩,乾葛1兩,乾薑(炮)半兩,川烏頭(生)半兩,秦艽(去蘆頭)1兩,柴胡(去蘆頭)1兩。
止嗽定端,止汗,進飲食。
上為細末。
每服1大錢,用小麥湯7分,煎至5分,和滓溫服,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暑季服用,不可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麥煎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知母2錢,烏梅肉2錢,地骨皮2錢,柴胡2錢,大麥1撮。 主治:幼年心絡爲暑所傷,每至暑時,即畏熱,困倦減食。
麥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知母、貝母、麻黃(去節)、人參、石膏、甜葶藶、茯苓、地骨皮、杏仁、滑石、柴胡、甘草、桔梗、大黃(蒸)、乾葛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寒咳嗽,氣急鼻塞。
麥煎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鱉甲(九肋者,童便浸,炙黃,去裙襴稱1兩半,取末)1兩,人參1兩半,白茯苓1兩,玄參1兩,乾葛1兩,乾薑(炮)半兩,川烏頭(生)半兩,秦艽(去蘆頭)1兩,柴胡(去蘆頭)1兩。 主治:止嗽定端,止汗,進飲食。主治:虛勞身熱,骨節疼痛,煩痹。
麥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人參(去蘆)5錢,白茯苓5錢,苦桔梗(去蘆)5錢,杏仁(不去皮)5錢,白朮、柴胡(去蘆)、桑白皮(蜜炙),麻黃(去節)1錢,知母3錢,貝母(去心)3錢,葶藶(炒)3錢,甘草3錢。 主治:利肺經,化痰涎,止喘嗽。主治:小兒四時傷寒,頭痛發熱,氣喘痰嗽。
麥煎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花肋鱉甲(醋炙令黃)1兩半,銀州柴胡,秦艽1兩(去苗),川烏半兩(炮,去皮臍尖),乾漆(炒)1兩,乾葛1兩,宣連(淨刮去毛)1兩,官桂(去粗皮)半兩,黑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石菖蒲1兩,石斛(金色者)1兩,沉香1兩,木香半兩。 主治:勞氣,四肢煩疼拘急,勞倦。兼有虛風。
麥煎散, 出處:《局方》卷十(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知母半兩,地骨皮(揀淨)半兩,赤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膏半兩,葶藶子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杏仁(去皮尖,麸炒)半兩,人參半兩,滑石半兩,麻黃(不去根節)1兩半。 主治:小兒外感風寒,內有蘊熱,壯熱嘔吐,咳嗽氣喘,面赤自汗;營衛不調,夜有盜汗,形體消瘦,四肢煩疼者。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裏不解,氣粗喘息,面赤自汗,或狂言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豆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涎喘頭疼。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濕熱內淫,肺病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