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骨皮湯
DI GU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蘭室秘藏》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骨皮湯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地骨皮清熱涼血,柴胡疏肝解鬱,兩藥相合,既能清熱涼血,又能疏肝解鬱,使氣機調暢,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柴胡入肝經,具有引藥入肝的作用,可使地骨皮的清熱涼血之效更有效地作用於肝經,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地骨皮湯中加入柴胡,不僅能增強清熱涼血之功,更能疏肝解鬱,調和氣機,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骨皮湯的組成中,包含地骨皮,是因其藥性寒涼,具清熱涼血、退虛熱之效。
地骨皮為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之力較強,能有效降低體溫,並抑制發炎反應。對於因熱毒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皮膚紅腫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地骨皮還具有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所致的燥咳、咽乾、口燥等病症。因此,地骨皮是地骨皮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藥性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發揮出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骨皮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膀胱移熱于小腸,上爲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意指因下焦(膀胱、小腸)熱邪上炎,導致口腔糜爛生瘡,伴隨心胃熱壅、飲食難進的症狀。其病機關鍵為「熱邪上攻」,涉及陰虛內熱與氣血失調,屬中醫「口瘡」「熱淋」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地骨皮
- 性寒味甘,歸肺、腎經,善清虛熱、瀉肺火,尤擅涼血除蒸。
- 本方取其「清下焦虛熱」之功,直折膀胱與小腸之熱,阻斷熱邪上炎。
臣藥:知母、麥冬
- 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潤燥,助地骨皮清熱,兼顧陰虛燥熱。
- 麥冬:養陰生津,清心除煩,針對熱灼津傷所致口糜與水谷不下。
- 二者協同,清熱兼護陰液,治標顧本。
佐藥:當歸、川芎
- 當歸養血活血,川芎行氣開鬱,二者調和營血。
- 熱邪易耗血傷津,血滯則熱更甚。此二藥活血養血,使熱無所附,兼防寒涼藥物凝血之弊。
使藥: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解口腔潰瘍疼痛,兼助麥冬滋養胃陰。
三、方劑配伍思路
此方以「清熱涼血」為主軸,結合「養陰生津」與「和血行氣」:
- 上下分消:地骨皮清下焦熱,知母、麥冬清上焦心胃熱,導熱下行。
- 標本兼治:清熱瀉火治標(口瘡、壅熱),養血滋陰固本(防熱邪復熾)。
- 氣血並調:當歸、川芎疏通氣血,改善熱壅血滯,助熱邪外散。
四、適用證候推論
臨床可延伸用於:
- 反覆性口腔潰瘍(屬陰虛火旺者)。
- 心胃熱盛伴口乾舌燥、小便短赤。
- 熱淋(輕症)見尿熱澀痛,兼陰傷徵象者。
總結
地骨皮湯為「清熱涼血、養陰和血」之劑,通過瀉下焦虛熱、滋養上焦津液,調和氣血,達到「火降瘡癒」之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與「整體調節」思維。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知母1錢,麥冬1錢,甘草5分。
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骨皮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地骨皮2兩,百部2兩,芍藥1兩,赤茯苓1兩。 主治:腎咳惡熱,骨間煩疼。肺壅痰嗽。
地骨皮湯,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蘭室秘藏》。 組成:柴胡3錢,地骨皮3錢。 主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爲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
地骨皮湯, 出處:《女科秘要》卷四。 組成:地骨皮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知母1錢,麥冬1錢,甘草5分。 主治:婦人肥盛,腸胃多痰,壅滯經絡,血閉帶下。
地骨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 組成:地骨皮1兩,防風1兩,鹽1兩,細辛1兩,蔓荊實1兩,杏仁1兩,獨活1兩,青葙子1兩,當歸1兩。 主治:牙齒風蟲,齒根挺出,動搖疼痛。
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地骨皮、鱉甲(去裙襕,醋炙)、當歸(切,焙)、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切,焙)、貝母(去心)各等分。 主治:虛勞,陰陽不和,早晚潮熱,面赤煩躁,肢體疼痛。
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地骨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主治:虛勞,肢體疼痛,頭目昏眩,怠惰少力,飲食無味,心忪煩渴,口苦咽乾,夜多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