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湯
DI GU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蘭室秘藏》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地骨皮湯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地骨皮清熱涼血,柴胡疏肝解鬱,兩藥相合,既能清熱涼血,又能疏肝解鬱,使氣機調暢,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柴胡入肝經,具有引藥入肝的作用,可使地骨皮的清熱涼血之效更有效地作用於肝經,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地骨皮湯中加入柴胡,不僅能增強清熱涼血之功,更能疏肝解鬱,調和氣機,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骨皮湯的組成中,包含地骨皮,是因其藥性寒涼,具清熱涼血、退虛熱之效。
地骨皮為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清熱之力較強,能有效降低體溫,並抑制發炎反應。對於因熱毒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皮膚紅腫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地骨皮還具有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所致的燥咳、咽乾、口燥等病症。因此,地骨皮是地骨皮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藥性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發揮出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地骨皮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由柴胡和地骨皮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出現口舌生瘡、潰爛的情況,以及心臟和胃部蘊熱,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
柴胡,又名柴胡、關東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地骨皮,又名地骨、地骨草、地龍膽,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柴胡和地骨皮組合使用,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改善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出現口舌生瘡、潰爛的情況,以及心臟和胃部蘊熱,水穀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等症狀。
地骨皮湯在臨牀上經常使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包括:
- 口瘡:地骨皮湯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改善口瘡疼痛、潰爛的症狀。
- 咽喉腫痛:地骨皮湯可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改善咽喉腫痛、疼痛的症狀。
- 肺熱咳嗽:地骨皮湯可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改善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的症狀。
- 吐血、衄血:地骨皮湯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改善吐血、衄血的症狀。
- 血淋:地骨皮湯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改善血淋的症狀。
- 消渴:地骨皮湯可以清熱涼血,止渴,改善消渴的症狀。
- 高血壓:地骨皮湯可以清熱涼血,降壓,改善高血壓的症狀。
- 癰腫、惡瘡:地骨皮湯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改善癰腫、惡瘡的症狀。
地骨皮湯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在使用地骨皮湯時,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知母1錢,麥冬1錢,甘草5分。
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骨皮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地骨皮2兩,百部2兩,芍藥1兩,赤茯苓1兩。 主治:腎咳惡熱,骨間煩疼。肺壅痰嗽。
地骨皮湯,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蘭室秘藏》。 組成:柴胡3錢,地骨皮3錢。 主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爲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下。
地骨皮湯, 出處:《女科秘要》卷四。 組成:地骨皮1錢,當歸1錢,川芎1錢,知母1錢,麥冬1錢,甘草5分。 主治:婦人肥盛,腸胃多痰,壅滯經絡,血閉帶下。
地骨皮湯,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 組成:地骨皮1兩,防風1兩,鹽1兩,細辛1兩,蔓荊實1兩,杏仁1兩,獨活1兩,青葙子1兩,當歸1兩。 主治:牙齒風蟲,齒根挺出,動搖疼痛。
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地骨皮、鱉甲(去裙襕,醋炙)、當歸(切,焙)、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切,焙)、貝母(去心)各等分。 主治:虛勞,陰陽不和,早晚潮熱,面赤煩躁,肢體疼痛。
地骨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地骨皮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 主治:虛勞,肢體疼痛,頭目昏眩,怠惰少力,飲食無味,心忪煩渴,口苦咽乾,夜多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