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驗柴胡散

神驗柴胡散

SHEN YAN CHAI 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三焦經 25%
心包經 25%
膽經 25%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驗柴胡散」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1. 柴胡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能疏解肝氣鬱結,和解少陽之氣,適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煩躁易怒、頭痛目眩等症。
  2. 柴胡善治寒熱錯雜: 神驗柴胡散的病證多為寒熱錯雜,柴胡既能疏肝解鬱,又能調和寒熱,使寒熱之邪得解,達到治病之效。

因此,柴胡作為方劑中的重要藥物,有效解決了肝氣鬱結、寒熱錯雜等病證,故名「神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驗柴胡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人、小兒骨熱,夜間如蒸」,意指患者於夜間出現骨節或體內燥熱如蒸燔之狀,多屬「骨蒸勞熱」範疇。此類症狀常見於陰虛內熱、虛勞伏火或熱病後餘熱未清,其熱勢深伏骨髓,夜間陽氣內斂時加重。方中標明「不須銀州者」,暗示尋常土柴胡即可奏效,不需北柴胡(銀州柴胡)之升散,反以清退虛熱為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土柴胡

  • 性味與功效:土柴胡性微寒,味苦平,傳統用於退虛熱、解肌熱。與北柴胡相較,其升發之力較弱,但更擅清透陰分伏火,尤宜於骨蒸勞熱。
  • 炮製意義:炙黃色(緩其寒性)、不令太焦(存其清透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專注清解深層鬱熱。

2. 佐藥:地骨皮

  • 協同作用:地骨皮甘寒,歸肺腎經,善清虛火、涼骨蒸。與土柴胡相配,一透一涼,共除骨髓伏熱。
  • 煎法巧思:僅取「指面大2片子」,輕清入藥,防其滋膩礙胃,兼顧小兒體質嬌嫩之需。

3. 服法布局

  • 分時段用藥
    • 虛瘦者:先服補藥(如滋陰養血之劑)以固本,再於食後服此散,避免空腹傷胃。
    • 常規用法:食後溫服,借飲食之氣載藥下行,清熱不傷中。
    • 頻飲代水:將藥液「時時如水飲之」,維持藥力持續透熱,符合「治慢性伏熱宜緩圖」之理。

4. 治療原理

此方以「輕清透熱」為核心,土柴胡透解鬱熱於外,地骨皮清涼滋陰於內,構成表裏分消之勢。針對「夜熱」乃陰分熱盛之機,通過溫和滲透,逐步引火外達,避免苦寒直折傷正。尤其適用於小兒稚陰未充、熱易內伏,或成人久病陰傷之虛熱證。


三、總結

「神驗柴胡散」結構簡練,藥性平和,體現「輕可去實」之旨。其邏輯在於透熱不傷陰、清中兼滋潤,尤其注重服法調節以適應虛實夾雜之證,實為古代治療骨蒸夜熱的實用良方。

傳統服藥法


土柴胡(不以多少,去蘆,洗淨,炙黃色,不令太焦,亦不須銀州者)。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入地骨皮指面大2片子,同煎至7分,食後溫服。如虛瘦,但空心服補藥,食後煎下數服,時時如水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神驗柴胡散, 出處:《中藏經·附錄》。 組成:土柴胡(不以多少,去蘆,洗淨,炙黃色,不令太焦,亦不須銀州者)。 主治:大人、小兒骨熱,夜間如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