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黃連膏

柴胡黃連膏

CHAI HU HUANG LI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三焦經 14%
心包經 14%
膽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黃連膏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方中以柴胡為主藥,可疏肝解鬱,使氣機疏通,同時又能和解表裏,消除因肝鬱氣滯而導致的表寒症狀。
  2. 配合黃連清熱瀉火:柴胡黃連膏中以黃連清熱瀉火為主,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輔助黃連清熱瀉火,避免因單用黃連而傷胃氣,使藥效更趨完善。

「柴胡黃連膏」方中包含「胡黃連」的主要原因有二:

  1. 相輔相成,增強效力: 柴胡疏肝解鬱,黃連清熱瀉火,二者合用,可提升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功效,針對肝鬱氣滯、濕熱內蘊之證,相輔相成,更顯效力。
  2. 制約互補,協調作用: 柴胡偏於升散,易傷陰,黃連偏於清降,可抑制柴胡的升散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同時黃連又能清泄肝火,與柴胡相配,可協調陰陽,達到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黃連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盜汗,潮熱往來」,為典型的陰虛內熱或少陽鬱熱證候。

  1. 盜汗:指入睡後異常出汗,醒則汗止,多因陰虛火旺或邪熱內擾,迫使津液外泄。
  2. 潮熱往來:指發熱如潮汐般定時發作,或熱勢起伏不定,常見於少陽病或陰虛內熱,與氣機鬱滯、邪正相爭相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核心

  • 柴胡(去苗)
    • 性味辛、苦、微寒,歸肝膽經。
    • 傳統功效:疏解少陽鬱熱,調暢氣機,透表退熱。針對「潮熱往來」為少陽病主藥,能散邪透熱,調和半表半裏之樞機。
  • 胡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清虛熱、除疳熱、退骨蒸。長於清瀉陰分伏熱,尤擅治陰虛盜汗、骨蒸潮熱。

2. 方劑配伍邏輯

  • 協同清熱:柴胡透解外來之熱或鬱熱,胡黃連清瀉內伏之陰虛熱,二者一表一裏,共退潮熱。
  • 標本兼顧
    • 柴胡調暢氣機,解除少陽樞機不利所致之「往來寒熱」。
    • 胡黃連直折內火,針對陰虛或疳積化熱之「盜汗」,從本質上清除熱源。
  • 劑型設計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避免苦寒傷胃;以酒化開後重湯(隔水加熱)煎服,借酒性宣通氣血,助藥力透達。

3.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適用於「少陽鬱熱兼陰分伏火」之證:

  • 邪踞少陽則潮熱起伏,氣機不暢;陰分伏熱則迫津外泄為盜汗。柴胡疏解少陽,胡黃連清瀉陰火,共奏和解清熱之效。
  • 若熱勢不重而偏陰虛,可藉胡黃連抑制虛火;若熱因氣滯,則柴胡升散透邪,防止苦寒冰伏氣機。

總結

柴胡黃連膏以簡約配伍,針對「熱」在不同層次的表現:

  • 表裏分消:柴胡從氣分透熱,胡黃連從血分涼血。
  • 動靜結合:柴胡行氣動而外達,胡黃連靜而內斂,共調陰陽失衡。
    此方體現中醫「輕靈取效」的思路,尤其適合小兒疳熱或成人陰虛夾少陽不和之輕症。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胡黃連各等分。上為末,煉蜜和膏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2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入水5分,重湯煮20-30沸,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夜間盜汗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黃連膏,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五。 組成:柴胡(去苗)、胡黃連各等分。 主治:盜汗,潮熱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