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鱉血煎丸中添加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鱉血本身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但亦可能引發一些熱毒反應。胡黃連的加入,可有效抑制熱毒,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寒熱相濟之效。
- 抑制鱉血腥味: 鱉血腥味較重,不利於服用。胡黃連味苦,可以有效掩蓋鱉血的腥味,使藥物更加容易入口,提高患者服藥的順從性。
鱉血煎丸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鱉血本身性寒,而吳茱萸性溫,二者相配,可起到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具有止嘔的功效,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嘔吐等不適。因此,在鱉血煎丸中加入吳茱萸,不僅有助於溫補腎陽,更可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鱉血煎丸」方劑中加入「蕪荑」,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蕪荑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鱉血本身也具清熱解毒之效,兩者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
- 活血化瘀,散結止痛: 蕪荑亦可活血化瘀,散結止痛,有助於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鱉血也有活血化瘀之效,兩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之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鱉血煎丸方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柴胡性味苦辛,善於疏解肝氣鬱結,而鱉血具有滋陰涼血之效,兩者合用,可達到疏肝解鬱,涼血止血之效,適用於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
- 解毒消腫:柴胡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鱉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腫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鱉血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主治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記載:「上為細末。以豬膽汁和飯研爛和劑。於甑上蒸兩次。丸綠豆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熟水下。無時。\n\n_鱉血煎丸_\n\n治小兒諸疳。」明確指出鱉血煎丸的主治為「小兒諸疳」。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鱉血煎丸的組成包含以下藥材:
- 胡黃連: 具有清熱解毒、涼肝明目的功效。在治療疳證中,可能針對疳證引起的陰虛發熱、肝火上炎等症狀。
- 吳茱萸: 具有祛寒止痛、溫胃散寒的功效。雖然疳證多為虛熱之證,但部分患兒可能因脾胃虛寒而導致消化不良,吳茱萸在此可能起到溫中散寒、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 蕪荑: 具有潤腸通便、消腫利尿的功效。疳證常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出現便秘或腹脹等症狀,蕪荑可能起到潤腸通便、促進代謝廢物排出的作用。
- 柴胡: 具有解表退燒、疏肝理氣的功效。疳證可能伴隨發熱、食慾不振等症狀,柴胡則可能起到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作用,同時亦可解表退熱。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來看,鱉血煎丸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種疳證的病因進行治療,而是從多個角度進行調理。其治療原理可能為:
- 清熱解毒與涼肝: 胡黃連清熱解毒,能清解疳證可能伴隨的熱邪,而涼肝明目則能改善肝火上炎的症狀。
- 溫中散寒與理氣: 吳茱萸的溫散之性,可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柴胡的疏肝理氣則可促進氣機運行,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 通利腸道與消腫: 蕪荑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促進體內廢物排出,改善因疳證引起的腸道功能紊亂,其消腫利尿作用則可改善水腫。
- 綜合調理: 諸藥合用,起到清熱解毒、溫中理氣、通利腸道、調和臟腑的功能,使患兒整體機能得到改善,從而達到治療疳證的目的。
結論
鱉血煎丸治療小兒諸疳,其治療思路並非單一,而是綜合考慮了疳證的複雜病機。通過清熱解毒、溫中理氣、通利腸道等手段,調節患兒整體機能,從而改善疳證的各種症狀。此方劑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胡黃連(銼碎,用鱉血浸1宿,同吳茱萸炒令乾焦,去茱萸不用)、白蕪荑仁、柴胡(去蘆)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豶豬膽汁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熟水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鱉血煎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吳茱萸、胡黃連(銼碎,用鱉血浸1宿,同吳茱萸炒令乾焦,去茱萸不用)、白蕪荑仁、柴胡(去蘆)各等分。 主治:小兒諸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