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二連丸

柴胡二連丸

CHAI HU ER L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5%
大腸經 15%
膽經 15%
心經 7%
脾經 7%
三焦經 7%
心包經 7%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脾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二連丸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源於柴胡的兩大功效:

  1. 疏肝解鬱:柴胡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功效。此藥可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滿、情緒不暢、食慾不振等症。
  2. 清熱解毒:柴胡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口渴咽乾等症。

故柴胡二連丸以柴胡為君藥,旨在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治療肝鬱氣滯、外感風熱等病症。

柴胡二連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柴胡二連丸主治肝膽濕熱所致之脅肋脹痛、口苦咽乾、目赤耳鳴等症。黃連味苦寒,性善清熱瀉火,可清肝膽之熱,並降胃火,與柴胡、黃芩等藥共同奏效,達到清熱利濕、疏肝解鬱之功效。
  2. 抑肝扶脾: 黃連入脾經,可健脾燥濕,與柴胡、連翹等藥協同作用,可抑制肝氣過亢,扶助脾胃功能,達到脾健肝和之功效。

柴胡二連丸中包含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涼肝:胡黃連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肝的功效。柴胡二連丸主治肝膽濕熱,症見發熱、口苦、脅痛、黃疸等,胡黃連可清熱解毒,瀉肝火,減輕肝膽濕熱症狀。
  2. 配合柴胡,疏肝解鬱: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作用。胡黃連與柴胡配合,一清熱瀉火,一疏肝解鬱,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肝解鬱的目的,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二連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痘後(麻疹或天花癒後),因「肝經實火」引發的特定時辰(寅、卯、申、酉時)發熱加重,或伴隨抽搐。

  1. 時辰與臟腑經絡關係

    • 寅、卯時(3-7時)屬肝經當令,申、酉時(15-19時)屬肺經與大腸經當令,但肝火亢盛可剋制肺金,導致此時熱勢明顯。
    • 肝經實火熾盛,易化風動搐,故見熱甚兼抽搐。
  2. 痘後病機

    • 小兒痘疹本為熱毒外發,若餘毒未清,或調護失當,熱毒內陷肝經,形成肝火亢盛之證,表現為周期性情志或代謝失調。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柴胡

  •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肝、膽經。
  • 作用
    • 疏肝解鬱:調暢肝氣,避免氣鬱化火。
    • 清解少陽:透解半表半里之熱,適用於間歇性發熱。
    • 引經報使:導藥入肝經,直達病所。

2. 臣藥:宣黃連(黃連)

  •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 作用
    • 瀉心肝實火:黃連善清心火,而「心火瀉則肝火自平」(「子能令母實」理論)。
    • 燥濕解毒:針對痘後可能殘留的濕熱毒邪。

3. 佐藥:胡黃連

  •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胃、大腸經。
  • 作用
    • 退虛熱、除疳熱:善治小兒疳積發熱或餘熱伏留陰分。
    • 協同黃連:加強清肝瀉火之效,尤善解「肝經鬱火」及「骨蒸潮熱」。

4. 佐使:麵糊為丸

  • 緩和藥性,避免苦寒傷胃,適合小兒嬌嫩之體。
  • 白湯送服(米湯或熱水):助藥力溫行,防寒涼遏邪。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1. 清肝為主,兼顧透熱

    • 柴胡疏肝透表,黃連、胡黃連清瀉肝火,三者配合,既解外發之熱,又瀉內蘊之火,契合「肝經實火」病機。
  2. 時辰醫學的應用

    • 肝經旺於寅卯時,方中柴胡調節肝氣節律,黃連抑制火亢,胡黃連清除深伏之熱,共奏「截斷時辰性發熱」之效。
  3. 小兒生理特點考量

    • 小兒肝常有餘,痘後易火鬱生風。此方以苦寒直折火勢,但丸劑緩投,避免過伐正氣。

此方體現「瀉肝清熱」為核心,結合時辰藥法與小兒痘後病機,簡潔而針對性強。

傳統服藥法


柴胡、宣黃連、胡黃連。
上藥各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以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清熱解毒、涼肝熄風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小兒痘後,因肝經實火而致寅、卯、申、酉時熱甚,或兼搐。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二連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九。 組成:柴胡、宣黃連、胡黃連。 主治:小兒痘後,因肝經實火而致寅、卯、申、酉時熱甚,或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