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丸

黃瓜丸

HUANG GUA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大腸經 21%
肝經 21%
心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瓜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黃瓜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消解濕熱,緩解腸胃不適。
  2. 瀉火除煩: 黃連亦有瀉心火、除煩熱的作用。若患者伴有心煩、口渴、失眠等症狀,黃連可有效清泄心火,緩解不適。

總之,黃連在黃瓜丸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

黃瓜丸方劑中包含胡黃連,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胡黃連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涼血止血之效。方中加入胡黃連,可針對黃瓜丸所治療的濕熱、熱毒蘊結、皮膚瘙癢等病症發揮作用。其清熱解毒功效可消除濕熱,燥濕止癢可緩解皮膚瘙癢症狀,涼血止血則可抑制炎症反應,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瓜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渾身及面色俱黃」,此症狀符合中醫「黃疸」範疇。小兒黃疸多因濕熱鬱結、脾胃運化失常,導致膽汁外溢肌膚。古代醫家以簡便之法,利用黃瓜與黃連配伍,針對濕熱型黃疸(尤其偏於實熱者)進行調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

  • 性味功效: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作用機理
    • 黃疸成因多與濕熱鬱蒸有關,黃連苦寒直折火勢,清泄中焦濕熱,尤擅退「陽明鬱熱」所致身目發黃。
    • 現代藥理亦證實,黃連所含小檗鹼可抗炎、利膽,促進膽汁排泄,改善肝膽鬱滯。

2. 使藥:熟黃瓜

  • 性味功效:甘涼,清熱利水、生津透邪。
  • 作用機理
    • 黃瓜「皮色青而瓤色白」,中醫取象比類,其青皮可疏肝利膽,涼潤之性助黃連清熱而不傷陰。
    • 外用麵裹煨熟後,減其寒涼之性,轉為溫和透散,引藥力緩行;且麵皮包裹後,黃瓜內蘊水氣與黃連藥性結合,形成「濕熱並祛」之效。

3. 配伍與製法精義

  • 麵裹文火煨熟
    • 大麥面甘平健脾,煨製後焦香入脾,兼顧護胃,避免黃連苦寒傷中。
    • 煨法使黃瓜軟爛,與黃連末融合,丸劑形態便於小兒服用,發揮緩釋藥效。
  • 去瓤納藥:黃瓜瓤性偏滑利,去之可專取瓜皮清透之力,集中藥性於退黃。

4.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為主,透邪外達為輔」:

  • 黃連直清濕熱根源,黃瓜導濕下行並透散鬱熱,二者相配,符合「治黃需給邪出路」的原則。
  • 煨製後藥性溫和,適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避免過寒傷陽。

三、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方針對小兒黃疸,然其組方思路可推廣至:

  1. 濕熱輕證之成人黃疸(如酒疸、穀疸初期)。
  2. 暑季濕熱困脾,見口苦、尿黃、舌苔黃膩者,可化裁使用。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廉驗」之智慧,以食材為藥引,配伍精當,契合中醫「濕熱分消」治法。

傳統服藥法


熟黃瓜1枚,黃連(末)2兩。
以熟黃瓜頭上取破,去瓤,納黃連末,卻以紙封口,用大麥面裹,文火燒,令面黃熟為度,去面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以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黃瓜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黃連1兩(去須),胡黃連半兩。 主治:小兒渾身及面色俱黃。

黃瓜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熟黃瓜1枚,黃連(末)2兩。 主治:骨蒸勞熱,皮膚乾燥,心神煩熱,口乾,小便赤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