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連丸

腸連丸

CH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腸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一、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腸胃炎、痢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燥濕止瀉: 黃連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濕盛、脾胃不和所導致的腹瀉、泄瀉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腸連丸的組成中,黃連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效果,達到治療腸胃疾病的目的。

腸連丸方劑中加入豬大腸,主要是基於中醫理論中「以形補形」的原則。豬大腸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補脾益氣、止瀉固腸、潤燥通便的功效。

由於豬大腸本身屬於腸道組織,與人體的腸道具有相似性,因此中醫認為其具有補益腸道、增強腸道功能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腸道功能失調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腸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便下血,肛門墜腫」,屬中醫「腸風下血」「痔漏」範疇。古醫認為,此證多因濕熱蘊結大腸、迫血妄行,或中氣下陷、肛門氣血瘀滯所致。黃連苦寒燥濕,清熱解毒,直折腸道濕熱;豬大腸以臟補臟,引藥直達病所,兼潤燥緩痛。二者相合,共奏清熱止血、消腫固腸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酒炒)

    • 酒炒緩其苦寒之性,兼助藥力上行後下,專注清中焦濕熱。
    • 《本草綱目》載黃連「治腸澼腹痛下血」,其有效成分(如小檗鹼)具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腸道病原體,減少黏膜滲血。
  2. 鮮公豬大腸

    • 取「同氣相求」之理,大腸為載體,引黃連藥性直達病位。
    • 《本草備要》言其「潤腸治燥」,其脂肪與膠質可能形成保護層,緩解肛門灼痛及黏膜損傷。
  3. 製法與協同作用

    • 黃連細粉填腸煮爛,使藥性充分滲入大腸,烤乾後增強收澀止血之效。
    • 澱粉為黏合劑,製成小丸緩釋藥力,減少黃連對胃的刺激。

整體機推論
此方以「清熱解毒+局部修復」為核心。濕熱除則血止,腸潤則腫消,符合「通因通用」與「靶向給藥」的古代智慧。現代可聯想為抗感染、改善微循環、保護腸黏膜的綜合作用,尤其對痔瘡出血或輕度腸炎之血便可能有效。

傳統服藥法


黃連8兩(酒炒),鮮公豬大腸8兩(洗淨)。
將大腸填入黃連細粉煮爛,打勻,烤乾,再為細末,照淨粉量加澱粉40%,水為小丸,每錢不得少於30丸。
每服1錢半至3錢,食前以開水送下。
忌食辛辣食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腸連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 組成:黃連8兩(酒炒),鮮公豬大腸8兩(洗淨)。 主治:大便下血,肛門墜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