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雞丸
ZHU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二十引《莊氏家傳》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膽經 20%
三焦經 10%
心包經 10%
心經 1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10%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雞丸」方劑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若雞肉性寒,易致脾胃虛寒、肝氣鬱結,柴胡可疏解肝氣,使氣機疏通,改善脾胃功能,避免寒涼之氣侵犯。
- 解表退熱: 柴胡亦有解表退熱之功。若雞肉食用後出現發熱症狀,柴胡可幫助散寒解表,緩解發熱症狀。
因此,柴胡加入「煮雞丸」中,能有效調節脾胃氣機,改善雞肉可能帶來的寒涼之氣,並提升整體療效。
煮雞丸為一方傳統中醫處方,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黃連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應用有其深遠意義。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在煮雞丸的配方中,黃連主要用於調理體內過旺之火熱,特別是對於因胃火旺盛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有良好療效。此外,黃連還能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對食積腹瀉亦有一定治療作用。由於煮雞丸通常用於調理體質虛弱、脾胃不和的情況,加入黃連可以平衡方中其他溫補藥物可能帶來的熱性,確保整體藥性的溫和與協調,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黃連在煮雞丸中的運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通過精準配伍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煮雞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骨蒸及一切疳症」。
- 骨蒸:指虛勞發熱,熱自骨髓透發而出,多因陰虛內熱或癆病(如結核)所致,表現為長期低熱、盜汗、消瘦等。
- 疳症:小兒脾胃虛弱、營養不良所致的病症,常見腹脹、消瘦、毛髮枯黃、精神萎靡等,多與消化吸收功能失調相關。
二、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黃腳雌雞
- 性甘溫,能補中益氣、滋陰養血,針對小兒虛弱體質提供營養支持。
- 雞肉煮爛後取其「血肉有情之品」的特性,助長氣血,改善疳症消瘦。
柴胡
- 性微寒,歸肝膽經,具「疏肝解郁、退虛熱」之功,針對骨蒸發熱。
- 柴胡能升舉陽氣,調暢氣機,間接助脾胃運化,改善疳症腹脹食滯。
黃連
- 性苦寒,清熱燥濕,尤其擅長瀉心火、除疳熱(如小兒疳積化熱的口瘡、煩躁)。
- 與柴胡配伍,一疏一清,共解骨蒸內熱;同時黃連能抑制病理亢進(如過度消化液消耗),保護脾胃。
三、方劑配伍原理
- 補瀉兼施:以雞肉補虛,柴胡疏解,黃連清熱,適合「虛中夾熱」的疳症與骨蒸。
- 內外同治:
- 對內:補益氣血(雞)、調理肝脾(柴胡)、清泄內火(黃連)。
- 對外:透發鬱熱(柴胡)、改善營養狀態(雞)。
- 製法用意:藥袋縫入雞腹煮熟,使藥性滲透肉中,增強協同作用;焙乾搗末後製丸,便於小兒服用,且漸進調理。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調節免疫功能:柴胡的抗炎、黃連的抗菌作用,或可輔助改善感染性發熱(如骨蒸可能涉及之癆病)。
- 促進消化吸收:黃連抑制腸道異常發酵,柴胡舒緩肝鬱乘脾,雞肉補益,三者協調改善疳症消化不良。
此方體現「標本兼顧」思路:以補虛為主,清疏為輔,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
傳統服藥法
黃腳雌雞1只(淨),柴胡4兩,黃連4兩。
上藥為粗末,夾生絹袋盛,縫雞腹中,煮極爛,漉出骨和藥,焙乾搗末,酒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以湯送下,不拘時候。量病情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營養不良
相同名稱方劑
煮雞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莊氏家傳》。 組成:黃腳雌雞1隻(淨),柴胡4兩,黃連4兩。 主治:小兒骨蒸及一切疳症。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