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雞丸中加入地骨皮,主要考量其 清熱涼血 和 滋陰降火 的功效,以配合烏雞的滋補作用。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能清肺熱、涼血止血、滋陰降火。烏雞則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之效。二者相配,可 協同增強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的效果,適用於陰虛火旺、虛熱燥咳、血熱妄行等症。例如,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潮熱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烏雞丸的滋陰降火作用可以緩解症狀,而地骨皮則可進一步清熱涼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雞丸中加入珍珠,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珍珠具有安神定驚之效: 珍珠味甘鹹,性寒,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烏雞本身也具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之功效,與珍珠搭配,可增強其安神鎮定之效,更能達到心腎相交、滋陰潛陽之目的。
- 珍珠可增強烏雞丸的清熱解毒功效: 珍珠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所致的口瘡、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烏雞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加入珍珠後,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烏雞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氣血不暢等症狀。烏雞性平,滋陰補血,與柴胡搭配,可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改善氣血虛弱、精神不振等症狀的效果。
- 配伍增效,扶正祛邪: 柴胡性微寒,善於疏泄肝氣,而烏雞性平,補益氣血,二者配伍,可以相輔相成,扶正祛邪,達到治療肝鬱氣滯、氣血不足等病症的效果。
烏雞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胡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烏雞丸常用於治療虛勞、體弱、氣虛血虧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熱毒入侵。胡黃連可清熱解毒,防止熱毒加重病情,進一步提高藥效。
- 抑制滋補: 烏雞丸以烏雞為主要藥材,性溫補,過度滋補易導致內熱上火。胡黃連性寒,可抑制烏雞的溫補作用,使藥性平和,避免補過度而引發其他問題。
烏雞丸方劑中加入薏苡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利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健脾利濕、除痹止瀉的功效。烏雞性平,補益氣血,但偏於滋膩,容易造成脾胃虛弱。加入薏苡仁可健脾利濕,避免滋膩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清熱解毒:薏苡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烏雞清熱解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
總之,薏苡仁在烏雞丸方劑中,一方面可健脾利濕,平衡烏雞滋膩之性,另一方面又能清熱解毒,增強烏雞的療效,使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雞丸」主治功效分析
中藥方劑「烏雞丸」的治療原理及主治功效分析如下:
主治範疇:
烏雞丸主要針對虛勞、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癆瘵、痃癖、蠱脹等病症。涵蓋的範疇相當廣泛,包括:
- 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量過多、過少、提前、延後)、崩漏(非經期大量出血)、帶下(白帶異常)、不孕、胎前產後調理等。
- 虛勞類疾病: 身體羸弱、疲乏無力、骨蒸潮熱(午後發熱,如蒸籠般)、盜汗(夜間出汗)、咳嗽、咳血、食慾不振等。
- 其他: 癆瘵(肺結核)、痃癖(腹內結塊、疼痛)、蠱脹(腹部脹滿如鼓)、腰痛、頭暈、耳鳴等。
治療原理:
從各醫書的記載中,可以歸納出烏雞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滋陰補血,益氣養榮:
- 多篇文獻都提到烏雞丸能「補虛」、「補血」、「益氣」,例如《景岳全書》:「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不能成胎等疾。」、《醫學入門》:「虛者還宜補脾胃。」這表明烏雞丸的核心作用是滋補氣血,改善虛弱體質。
- 方中常使用當歸、熟地、白芍、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直接補充氣血。
- 烏雞本身也被認為具有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的功效。
清熱除蒸,涼血止血:
- 針對「骨蒸勞熱」、「潮熱」等症狀,《不居集》中明確提到烏雞丸「治風勞骨蒸勞熱如神。」
- 方中常使用地骨皮、柴胡、黃連、知母、貝母、牡丹皮等具有清熱作用的藥物。
- 針對出血症狀,常配伍阿膠、蒲黃等止血藥。
調經止痛,理氣活血:
- 針對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壽世保元》提到「四物補經湯、烏雞丸,方俱見前。」,又提到「治婦人腹中常常作痛。上下不定。經年積血也。」並給出了相應的方劑。
- 方中常使用香附、川芎、玄胡索、青皮、陳皮、莪朮、三稜等理氣活血、行氣止痛的藥物。
健脾化濕,消積導滯:
- 針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醫學入門》提到「寧扶脾正氣,待其自化。」
- 方中常使用白朮、茯苓、山藥、薏苡仁等健脾化濕的藥物。
溫陽散寒,固本培元:
- 針對虛寒性病症,如《寧坤秘笈》中提到的「第九經來如綠水,此症全無血色,乃大虛大寒。」
- 方中會酌情加入附子、肉桂、乾薑、吳茱萸等溫陽散寒的藥物。
總結:
烏雞丸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方劑,通過滋補、清熱、理氣、活血、健脾、溫陽等多種途徑,達到調理身體、治療疾病的目的。其配伍靈活多變,會根據不同醫家的經驗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烏雞丸可能具有調節內分泌、改善免疫功能、抗炎、鎮痛、抗腫瘤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和臨床療效,還需要更多的現代醫學研究來證實。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柴胡(去苗)1兩,白附子(生)1兩,當歸(切,焙)1兩,秦艽(去苗土)1兩,槐膠1兩,甘草(炙,銼)1兩,蓯蓉(薄切,酒浸,焙)1兩,續斷1兩,遠志(去心)1兩,巴戟天1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乳香(研)半兩,雄黃(研)半兩,丹砂(研)半兩,丁香1分,乾薑(炮)1分。
上為極細末,先養烏雌雞1只,以硫黃3兩為末,分作30份,每日拌飯餵一月,日用大麻子1升餵盡,宰,治去毛及嘴、爪並肚腸,留心、肝;將前藥末入在雞腹內,以麻線纏定,再用無灰酒1鬥,銀石鍋內用文武火煮,令雞熟,取出,除去粗骨,將雞並腹內藥同細研,更將雞骨焙乾,搗羅為末,同研藥,搜和入臼中,搗千百下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暖酒吞下,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雞丸具有滋陰清熱、補益肝腎的作用,陰虛火旺、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雞丸, 出處:《不居集》下集卷一。 組成:地骨皮、小青草(珍珠草也)、六月雪根、柴胡、胡黃連、苡仁米。 主治:風勞,骨蒸勞熱。
烏雞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一。 組成:熟地4兩,當歸4兩,白朮4兩,山藥4兩,山茱萸4兩,棗肉4兩,柿餅4兩,蓮肉4兩,黃耆(蜜炙)3兩,鹿角膠2兩,狗脊2兩,杜仲2兩,枸杞2兩,蓮須2兩,香附2兩,阿膠2兩,川芎2兩,烏藥1兩半。 主治:種子。主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溫帶下,骨蒸不能成胎。
烏雞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人參1兩,黃耆1兩,白朮1兩,生地黃1兩,當歸1兩,白芍藥1兩,秦艽1兩,陳皮1兩,軟柴胡1兩,銀柴胡1兩,前胡1兩,胡黃連1兩,黃芩1兩,地骨皮1兩,麥門冬1兩,貝母1兩,桑白皮1兩,五味子1兩,黃柏1兩,知母1兩。 主治:童子、室女身發熱,吐血痰出,盜汗,少飲食,四肢無力;大人亦治。
烏雞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烏雞1隻(不刀血,去毛,用醋5大碗煮熟,火煅存性,成灰爲末),香附米10兩(酒浸旬日,用醋煮,焙乾),烏藥2兩,淨艾2兩(醋浸,炒白米飯少許,入杵臼內搗成餅,火上炙令乾),當歸3兩(醋洗),川芎1兩,白芍1兩,熟地1兩,小茴3兩(醋炒),山藥2兩,牡蠣2兩,破故紙(醋炒)5錢,良薑5錢,白薑1兩半,丁香1兩(不見火)。 主治:下焦虛寒,赤白帶下,臍腹冷痛。
烏雞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人參3兩(或以西黨參4兩代之亦可),大生地3兩(忌鐵,酒炒),大熟地3兩(忌鐵,酒炒),青蒿子3兩,四制香附3兩,炙鱉甲3兩,白朮2兩(土炒),棗仁2兩(炒黑),枸杞子2兩(酒炒),大麥冬2兩(去心,烘脆),白茯苓2兩(曬脆),地骨皮2兩,丹皮1兩5錢(酒炒),大白芍2兩(酒炒),白歸身2兩(酒炒黑),川芎1兩(酒炒),炙甘草1兩。 主治:男婦血氣虛勞,咳嗽吐血,骨蒸潮熱,夢遺失精,赤白帶下。
烏雞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二十一。 組成:白毛烏骨公雞1隻(重2斤半許,閉死,去毛、腸,淨洗,用艾4兩、青蒿4兩銼碎,納1半在雞腹內,用酒壇1隻,納雞并餘艾、篙于內,童便和水灌之,令沒雞2寸許,煮絕乾,取出去骨,餘俱搗爛如薄餅狀,焙乾,研爲細末),南香附(去毛淨)1斤(分作4份,米泔水、童便、醋、酒各浸1份,春秋2日、夏1日、冬4日,取出曬乾),熟地黃4兩,生地黃3兩(懷慶者,勿犯鐵),當歸(酒浸,洗)3兩,川芎3兩半,白芍3兩,遼人參3兩,白朮2兩,黃耆2兩,川牛膝(去蘆)2兩,柴胡(去蘆)2兩,黃連(炒)1兩,牡丹皮(去心)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秦艽1兩半,鱉甲3兩(醋浸,炙黃色),知母2兩,貝母2兩,地骨皮1兩,乾薑1兩,延胡索1兩。 主治:婦人瘦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不能成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