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愚魯湯中包含柴胡,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性微寒,味苦,善於疏肝解鬱,調和肝脾,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心煩易怒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愚魯湯作為治療肝氣鬱結、胸脅脹痛、心煩易怒的方劑,柴胡的疏肝解鬱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使氣機疏暢。
二、 解表散寒,調和營衛:柴胡兼具解表散寒之功,可以治療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等症狀。愚魯湯中往往配合其他解表藥物,如葛根、麻黃等,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使風邪得以疏解,營衛調和。
愚魯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心脾,振奮精神:愚魯湯主要針對脾氣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智、安神定志之功效,可有效改善脾虛所致的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等症狀,並提升心神活動能力,有助於改善愚魯之症。
- 扶正祛邪,提高抗病能力:愚魯湯往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於機體,以達到治療目的。人參作為補氣藥,可扶正培元,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增強其他藥物療效,使治療更加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愚魯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寒瘴疾,頭疼發熱,其脈洪實」,其證屬外感熱病初期,邪氣盛而正氣未虛。症狀表現為明顯發熱、頭痛,脈象洪大有力,可能伴隨寒戰、口乾等,顯示外邪(風寒或瘴氣)已入裡化熱,正氣奮起抗邪,氣血湧盛。此時需和解表裡、益氣清熱,以防邪熱進一步內傳。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核心
銀州柴胡(去須):
- 性味辛涼,歸肝膽經,為少陽經主藥,傳統用於疏解半表半裡之邪。
- 此處取柴胡透散鬱熱、解表退燒之效,針對「頭疼發熱」;其輕清升散之性,可引邪外透,防止熱邪深陷。
- 《本草綱目》載其治「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契合傷寒瘴疾之熱鬱證。
遼東人參(去蘆):
- 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功能大補元氣、扶助正氣。
- 在此方中與柴胡相配,一散一補,助正氣驅邪外出,同時防柴胡疏散太過耗氣。
- 人參亦能生津,緩解熱邪傷津之口乾,符合「脈洪實」之氣血亢盛需固護之象。
2. 輔佐藥與煎服法
- 生薑、紅棗:
- 生薑辛溫,助柴胡散邪,和中止嘔;紅棗甘溫補脾,與人參協力固護脾胃。
- 二者合用調和營衛,強化解表扶正之效。
- 煎服時機:飯後服,減緩藥性峻烈,使藥力持續發揮。
3. 方名與組方思維
方名「愚魯」取自柴胡、人參特性:
- 「柴也愚」:柴胡質輕性散,如「愚者」直逐外邪,不拘細節;
- 「參也魯」:人參厚重守中,如「魯者」穩固根本,二者一動一靜,共成和解樞機、補瀉兼施之功。
三、推理可能的功效延伸
此方結構簡潔,若脈洪實伴隨氣虛徵兆(如倦怠、短氣),則柴胡、人參配伍尤為關鍵。後世可能延伸用於:
- 虛人外感:正氣不足復感外邪,症見反覆發熱、倦怠。
- 熱病初期夾虛:邪熱未熾而正氣已虛,需及早益氣透邪。
四、治療原理總結
以和解少陽、益氣透邪為核心,通過:
- 柴胡宣泄少陽鬱熱,透邪出表;
- 人參補氣固本,匡扶正氣以抗邪;
- 薑棗調和營衛,助藥力溫潤而行。
適用於表裡同病、邪實正未虛(或初現虛象)之熱性疾病,體現「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的古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銀州柴胡(去須)、遼東人參(去蘆)。
水2鐘,加生薑3片、紅棗2個,煎至8分,食後服。
柴也愚,參也魯,方用柴胡、人參,假此以名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愚魯湯, 出處:《內經拾遺》卷一。 組成:銀州柴胡(去須)、遼東人參(去蘆)。 主治:咳嗽,血枯經閉,勞熱。
愚魯湯, 出處:《嶺南衛生方》卷中。 組成:北柴胡(去蘆)、南人參(去蘆)各等分。 主治:傷寒瘴疾,頭疼發熱,其脈洪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