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柴胡湯

REN CAN CH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20%
胃經 10%
脾經 10%
肝經 10%
三焦經 10%
心包經 10%
膽經 10%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柴胡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扶正的作用。

  1. 補氣益血: 人參能補益元氣,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柴胡疏肝解鬱,但可能耗氣傷陰,人參可補其不足。
  2. 調和營衛: 人參可調和氣血,使營衛之氣調暢,增強人體抵抗外邪侵襲的能力。柴胡疏肝解鬱,可以使氣機舒暢,人參則可使氣機運行順暢,避免氣滯血瘀。

因此,人參在人參柴胡湯中起着扶正的作用,與柴胡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人參柴胡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是因為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作用。

疏肝解鬱:柴胡能疏通肝氣,解除肝鬱氣滯,適用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精神抑鬱等症狀。

升陽解表:柴胡能升發陽氣,驅散外邪,適用於風邪犯表、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

人參柴胡湯中加入柴胡,旨在利用其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作用,達到治療肝鬱氣滯、風邪犯表等症狀的效果。

人參柴胡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滋陰潤肺,緩解燥熱: 柴胡、黃芩等藥性偏燥,易傷陰津,而麥門冬性寒,能滋陰潤肺,緩解藥性燥烈所致的口渴、咽乾、心煩等症狀,保護津液,避免藥物過度耗損陰液。
  2. 配合人參,益氣生津: 人參補氣,但性偏溫,單用容易助熱傷陰,而麥門冬滋陰潤肺,與人參相配,能相輔相成,既能補氣,又能滋陰,達到氣陰雙補的效果,更能有效緩解氣陰兩虛所致的疲乏、口渴、心悸等症狀。

主治功效


人參柴胡湯:清熱解表,疏肝解鬱

人參柴胡湯,是中藥方劑中的一種,主要由人參、柴胡和麥門冬組成,具有清熱解表、疏肝解鬱、益氣養陰等功效,適用於傷寒不分陽症還是陰症,過早地發汗、瀉下,就會臉紅、發高燒、胡言亂語、無法安寧等症狀。

1. 柴胡:宣散風熱,疏肝解鬱

柴胡味苦、微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宣散風熱、疏肝解鬱、清熱瀉火、平肝息風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咳嗽氣喘、胸悶脅痛、肝鬱氣滯、失眠多夢等症狀。

2.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麥門冬味甘、苦,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陰虛津虧、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咳嗽氣喘、肺熱燥咳等症狀。

3. 人參:補氣益血,安神益智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益氣健脾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虛疲勞、體虛乏力、失眠多夢、心悸氣短、脾胃虛弱等症狀。

人參柴胡湯組成:

  • 柴胡:10g
  • 麥門冬:10g
  • 人參:6g

人參柴胡湯功效:

  • 清熱解表
  • 疏肝解鬱
  • 益氣養陰

人參柴胡湯主治:

  • 傷寒不分陽症還是陰症
  • 過早地發汗、瀉下
  • 臉紅、發高燒
  • 胡言亂語、無法安寧

總結:

人參柴胡湯由柴胡、麥門冬、人參三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表、疏肝解鬱、益氣養陰等功效,適用於傷寒不分陽症還是陰症,過早地發汗、瀉下,就會臉紅、發高燒、胡言亂語、無法安寧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兩,柴胡2兩,麥門冬(去心)2兩。
嚼碎。分作3服,水1大碗,煎至7分,去滓冷服,熱亦可。滓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肺結核嘔吐月經稀少閉經身體消瘦手心腳心發熱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柴胡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三。 組成:人參2兩,柴胡2兩,麥門冬(去心)2兩。 主治:傷寒不分陽陰,汗下太早,爲紅靨,發大熱,並譫語,不得安寧。

人參柴胡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人參3分,茯苓1錢,白芍1錢,乾地黃1錢,知母(酒炒)1錢,麥冬(去心)1錢,柴胡1錢,甘草5分(蜜炙)。 主治:室女經閉,骨蒸,五心煩熱而脈虛者。

人參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人參3分,柴胡(去苗)1兩,芍藥半兩,知母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銼,微炒)半兩,萎蕤半兩,半夏(湯洗7遍,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6-7日不解,默默煩心,腹中乾燥,大腸結澀,譫言妄語。

人參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人參1兩,柴胡(去苗)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川芎1兩,知母(焙)半兩,升麻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甘草(炙)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獨活(去蘆頭)1分,柏子仁(研)1分。 主治:長肌膚,進飲食。主治:小兒潮熱不解。

人參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組成: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五味子1兩,當歸(切,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乾)1兩,大黃(銼,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香熟)2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黃耆(銼)1兩半。 主治:脾胃不調,宿食留滯,腹脹發熱,嘔逆酸水,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