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柴胡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扶正的作用。
- 補氣益血: 人參能補益元氣,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機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柴胡疏肝解鬱,但可能耗氣傷陰,人參可補其不足。
- 調和營衛: 人參可調和氣血,使營衛之氣調暢,增強人體抵抗外邪侵襲的能力。柴胡疏肝解鬱,可以使氣機舒暢,人參則可使氣機運行順暢,避免氣滯血瘀。
因此,人參在人參柴胡湯中起着扶正的作用,與柴胡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人參柴胡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是因為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作用。
疏肝解鬱:柴胡能疏通肝氣,解除肝鬱氣滯,適用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精神抑鬱等症狀。
升陽解表:柴胡能升發陽氣,驅散外邪,適用於風邪犯表、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
人參柴胡湯中加入柴胡,旨在利用其疏肝解鬱、升陽解表的作用,達到治療肝鬱氣滯、風邪犯表等症狀的效果。
人參柴胡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滋陰潤肺,緩解燥熱: 柴胡、黃芩等藥性偏燥,易傷陰津,而麥門冬性寒,能滋陰潤肺,緩解藥性燥烈所致的口渴、咽乾、心煩等症狀,保護津液,避免藥物過度耗損陰液。
- 配合人參,益氣生津: 人參補氣,但性偏溫,單用容易助熱傷陰,而麥門冬滋陰潤肺,與人參相配,能相輔相成,既能補氣,又能滋陰,達到氣陰雙補的效果,更能有效緩解氣陰兩虛所致的疲乏、口渴、心悸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柴胡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傷寒不分陽陰,汗下太早」所致之熱毒鬱結證候,關鍵病機為 誤治後邪熱內陷、氣陰兩傷 。其症狀特徵如下:
- 紅靥(yè):指面部或皮膚發赤斑疹,屬熱毒外發之象。
- 發大熱:高熱不退,因邪熱熾盛或正氣抗邪之爭。
- 譫語:熱擾心神,神識昏蒙而胡言亂語。
- 不得安寧:熱毒內擾、氣機逆亂所致躁動不寧。
此證反映傷寒治療過早發汗或攻下,致表邪未解而內傳,或傷正氣而熱毒壅滯,屬 虛實夾雜(氣虛+熱盛) 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核心:
人參(2兩)
- 益氣固本:針對誤汗、誤下後氣隨津泄之虛損,扶正以托毒外出。
- 生津安神:助緩解譫語躁擾,間接穩心神。
柴胡(2兩)
- 透解熱邪:疏散半表半裡之鬱熱,為退大熱關鍵。
- 升舉陽氣:協同人參防止氣機下陷,調和樞機。
麥門冬(去心,2兩)
- 養陰清熱:滋肺胃之陰,解熱毒傷陰之燥。
- 除煩寧心:助治譫語不安,與人參共護心神。
方劑整體邏輯:
- 攻補兼施:柴胡清解外透熱毒為「攻」,人參、麥冬益氣養陰為「補」,契合誤治後正虛邪熾之病機。
- 表裡同治:柴胡解鬱熱透表,人參、麥冬顧護裡陰,防邪內傳。
- 標本並顧:急則治標(清熱退靨),緩則治本(益氣陰復正)。
三、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除原文主治外,推測可應用於:
- 類外感熱病後期:餘熱未清兼氣陰兩傷之低熱、煩渴。
- 熱病發疹初期:疹出不暢伴氣虛者,藉人參助托毒,柴胡疏泄腠理。
- 虛性煩躁失眠:非實火所致之躁擾,屬氣陰不足而虛熱內擾者。
製服法特點強化藥效:
- 「冷服」:適用於熱毒熾盛證,降火效果更著。
- 「熱服」:若兼表寒未盡或胃寒者,可防涼藥傷陽。
- 「滓再煎」:充分提取藥力,契合虛實夾雜需持續調治之需。
此方體現 「扶正祛邪」 與 「清透並行」 的治則,結構簡潔而機理清晰,適用於誤治後複雜病勢。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兩,柴胡2兩,麥門冬(去心)2兩。
嚼碎。分作3服,水1大碗,煎至7分,去滓冷服,熱亦可。滓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柴胡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三。 組成:人參2兩,柴胡2兩,麥門冬(去心)2兩。 主治:傷寒不分陽陰,汗下太早,爲紅靨,發大熱,並譫語,不得安寧。
人參柴胡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人參3分,茯苓1錢,白芍1錢,乾地黃1錢,知母(酒炒)1錢,麥冬(去心)1錢,柴胡1錢,甘草5分(蜜炙)。 主治:室女經閉,骨蒸,五心煩熱而脈虛者。
人參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人參3分,柴胡(去苗)1兩,芍藥半兩,知母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銼,微炒)半兩,萎蕤半兩,半夏(湯洗7遍,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6-7日不解,默默煩心,腹中乾燥,大腸結澀,譫言妄語。
人參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人參1兩,柴胡(去苗)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川芎1兩,知母(焙)半兩,升麻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甘草(炙)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獨活(去蘆頭)1分,柏子仁(研)1分。 主治:長肌膚,進飲食。主治:小兒潮熱不解。
人參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組成: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白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桔梗(炒)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五味子1兩,當歸(切,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炒乾)1兩,大黃(銼,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香熟)2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黃耆(銼)1兩半。 主治:脾胃不調,宿食留滯,腹脹發熱,嘔逆酸水,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