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消湯

散消湯

SAN X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六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3%
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7%
三焦經 7%
心包經 7%
膽經 7%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散消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肺,滋陰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歸心、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滋陰生津的功效。散消湯多用於治療熱邪犯肺、肺燥津傷所致的咳嗽、咯痰等症狀。麥門冬的清熱潤肺之性,可有效抑制肺熱,而滋陰生津的作用則能緩解肺燥津傷,使痰液稀釋,利於咳出。

2. 緩解熱毒傷陰:散消湯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傷陰耗津的疾病。麥門冬的滋陰生津功效,可以緩解熱毒對津液的損傷,保護人體正氣,促進疾病的康復。

散消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腫痛、瘰癧等病症。而其消腫散結之效,則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堅散結,有助於化解腫瘤、結節等病變。

散消湯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瘰癧、乳腺炎、癰腫等病症,玄參的加入,正好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散消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散消湯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食慾不振等症,柴胡的加入可以疏解肝氣,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退熱消腫:柴胡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退熱消腫作用。散消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消散腫毒、清熱解毒之效。柴胡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散消湯主治「肺胃燥熱」所致之消渴證,其症狀特徵如下:

  1. 陰津虧損:肺胃燥熱灼傷津液,出現「口渴飲水」、「皮膚飛屑」(乾燥脫屑),反映上焦肺津不布、中焦胃陰不足。
  2. 形體消瘦:肌肉消瘦、四肢如削,乃津虧不能濡養肌肉,兼肝鬱克脾,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
  3. 燥熱內生:病機關鍵在肺胃燥熱上灼,可能兼肝氣鬱而化火,形成「燥—鬱—虛」之病理鏈。

此方針對「燥勝則乾」之證,潤燥為主,佐以疏肝,契合傳統「滋陰潤肺、解鬱清熱」之治法。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玄參(君藥,2兩)

    • 清熱養陰:性寒質潤,善瀉肺胃浮火,滋腎水以制燥熱。《本草綱目》載其「滋陰降火,解煩渴」,針對肺胃燥熱之本。
    • 軟堅散結:間接疏通因燥熱鬱久可能形成之氣滯痰凝,助柴胡疏肝之效。
  2. 麥冬(臣藥,1兩)

    • 潤肺生津:甘微寒,專入肺胃,潤燥止渴,《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契合消瘦、口渴之症。
    • 養胃陰:與玄參協同,重建肺胃津液輸布之機。
  3. 柴胡(佐使,1錢)

    • 疏肝解鬱:少量用於調暢氣機,防肝鬱化火助燥,且能升達清陽,促進津液上承以止渴。
    • 引藥入經:牽引玄參、麥冬之潤性入肝肺,避免滋膩壅滯。

(二)劑量設計原理

  • 玄參倍於麥冬,側重清降燥火;柴胡量輕,避免過度升散傷陰,體現「潤中寓疏」之巧思。
  • 全方甘寒為主,佐以微辛,符合「燥者濡之」「火鬱發之」之旨。

(三)治療階段推論

  1. 初期(4劑):玄參、麥冬直接滋潤肺胃,緩解口渴;柴胡少量疏機,助津上承。
  2. 中期(8劑):津液漸復,皮膚得潤,形體消瘦改善。
  3. 後期(20劑):陰液充足,燥熱得制,肝調脾運,故「不再消」(消渴症狀穩定)。

三、方劑特色與適用邏輯

  1. 標本兼顧:以滋陰潤燥治本(玄參、麥冬),疏肝調氣治標(柴胡)。
  2. 臟腑聯治:肺(麥冬)、胃(玄參)、肝(柴胡)三臟同調,契合「土不生金,金不制木」之病機鏈。
  3. 劑量權衡:潤降藥為主,佐輕靈疏肝,避免純潤致滯或過疏傷陰之弊。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陰虛燥熱夾鬱」之證,體現中醫「輕靈斡旋」與「滋潤通調」並行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麥冬1兩,玄參2兩,柴胡1錢。
潤肺舒肝。
水煎服。4劑口渴止,8劑肢膚潤,20劑不再消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散消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麥冬1兩,玄參2兩,柴胡1錢。 主治:潤肺舒肝。主治:肺胃燥熱,肌肉消瘦,四肢如削,皮膚飛屑,口渴飲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