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煎」方劑以「青蒿」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 清熱解暑: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暑熱症候、中暑發熱、濕熱瀉痢等症。
- 抗瘧功效:青蒿是傳統中藥抗瘧藥物的重要來源,其提取物青蒿素具有顯著的抗瘧效果,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生長繁殖,治療瘧疾。
因此,青蒿煎方劑以青蒿為主要藥材,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暑和抗瘧功效,用於治療相關疾病。
青蒿煎為一方經典中醫處方,其內含人參之緣由,實在於調和與增強藥效。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乃補氣固表之上品。在青蒿煎中,青蒿清熱解暑,專治熱病寒熱;而人參則補益正氣,防止邪氣復發,二者相輔相成。人參之補,可使虛弱之體迅速恢復,亦能提升青蒿清熱之力,達至扶正祛邪之效。此外,人參尚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青蒿成分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從而增強整體療效。總之,人參在青蒿煎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理中「攻補兼施」的智慧。
青蒿煎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滋陰:青蒿性寒,善清熱解暑,但其寒涼之性易傷陰。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養陰的功效,可緩解青蒿的寒涼之性,避免傷陰,並進一步滋陰潤燥,達到清熱而不傷陰的效果。
- 利咽止咳:青蒿煎常用於治療暑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而麥門冬亦具有清熱利咽、潤肺止咳的作用,可輔助青蒿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腫痛,緩解咳嗽症狀,增強療效。
主治功效
青蒿煎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
《全生指迷方》記載:「顴骨赤,大如錢,日晡發熱者死。若潮熱有時,五心煩熱,搏於營衛,不咳者易治,脈促澀者難治,青蒿煎、柴胡芍藥湯主之。」
說明青蒿煎主治:
- 顴骨赤紅如錢幣大小
- 午後發熱
- 潮熱有時
- 五心煩熱
- 脈象促且澀
治療原理分析
中醫認為,上述症狀屬於「骨蒸勞」或「勞瘵」的範疇,多由陰虛火旺、邪熱內蘊所致。青蒿煎的組成包含:
- 青蒿:清熱解暑,涼血止痢,除蒸退熱。在本方中主要針對「骨蒸潮熱」的症狀,能有效清除體內虛熱。
- 人參:補氣固表,益陽生津,養心安神。用於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改善虛勞症狀。
- 麥門冬:潤肺養陰,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用於滋陰潤燥,緩解「五心煩熱」等陰虛症狀。
綜合分析
青蒿煎一方寒涼清熱與滋陰補氣並用,既能清除體內虛熱,又能扶助正氣,滋陰潤燥,從而達到治療骨蒸勞、勞瘵的目的。
從多部古籍文獻如《本草衍義》、《本草蒙筌》、《本草綱目》等,均提到《經驗方》中以青蒿煎搭配柴胡,治療勞熱骨蒸有顯著效果,且在熱去後應即停用,以免過度寒涼傷正。
《聖濟總錄》中以青蒿煎丸,治小兒骨蒸熱勞、盜汗體熱咳嗽,以及急勞心肺積熱等症狀,亦是體現此方清熱除蒸的功效。
總之,青蒿煎是一首針對陰虛火旺、邪熱內蘊所致的骨蒸勞、勞瘵的有效方劑,其清熱除蒸、滋陰補氣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廣泛認可與應用。
傳統服藥法
青蒿(切)1鬥,童便1鬥,麝香1錢(細研),阿魏1兩(面裹煨,令面熟為度,細研),桃仁5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天靈蓋2兩(塗酥炙微黃,搗末)。
上件藥,先將青蒿於小便中煮取五升,研絞去滓,即下諸藥末熬成膏,瓷盒中收。
每服半匙,食前以清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含有青蒿,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煎,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青蒿汁1升,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1兩。 主治:顴骨赤大如錢,日晡發熱,潮熱有時,五心煩熱,脈促澀者。
青蒿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青蒿(切)1鬭,童便1鬭,麝香1錢(細研),阿魏1兩(面裹煨,令面熟爲度,細研),桃仁5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細研),天靈蓋2兩(塗酥炙微黃,搗末)。 主治:骨蒸勞氣,四肢羸瘦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