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菘苗散

DI SONG M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2%
腎經 12%
膽經 12%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地菘苗散中加入石灰,主要原因如下:

  1. 增強藥效: 石灰性寒,能清熱解毒,與地菘苗散中其他藥物如地菘苗、苦參等相配合,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瘡瘍、濕疹等皮膚病。
  2. 調整藥性: 石灰性寒,可以中和地菘苗散中其他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損傷正氣,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地菘苗散中包含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症狀。地菘苗散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而青蒿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強的療效。

二、疏散風熱:青蒿還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之功效,能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發熱、咳嗽等症狀。地菘苗散中常包含其他疏散風熱的藥材,青蒿的加入可增強其疏風解表的作用,更有效地清除風熱病邪。

地菘苗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潤肺生津、養陰清熱的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滋養肺陰,生津止渴,清熱除煩。地菘苗散的組成藥物多偏燥熱,例如地菘苗、蒼朮等,容易耗傷津液,而麥門冬的加入可以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使方劑更趨於平和,避免燥熱傷陰,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地菘苗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地菘苗散主治「金刃傷筋骨,止血」。此方劑由石灰、青蒿、麥門冬三味藥物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中石灰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金刃傷筋骨,往往伴隨組織損傷、出血、感染等情況,石灰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傷口感染,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雖然方劑中沒有明顯的止血藥,但青蒿的清熱解暑作用,可以降低體內熱毒,間接地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 古方中常以清熱解毒的方式間接處理出血,本方可能也基於此思路。 金刃傷雖有出血,但更重要的是處理傷口發炎,防止感染擴散,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3. 養陰潤燥,緩解疼痛: 麥門冬的養陰潤燥功效,可以滋養受損組織,緩解因傷痛引起的陰虛內熱。金刃傷筋骨,往往伴隨疼痛,麥門冬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綜上所述,地菘苗散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養陰潤燥等多重作用,來治療金刃傷筋骨。 方中石灰主攻傷口炎症,青蒿輔助清熱止血,麥門冬則滋陰緩痛,三藥合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方劑的應用往往需要結合當時的醫學知識和臨牀經驗來理解,現代醫學對其藥理作用機制的研究尚不完善,需謹慎看待。 本分析僅從古籍記載及傳統中醫理論角度進行推測,不代表現代醫學觀點。

傳統服藥法


地菘苗5兩,石灰末5兩,旋覆苗5兩,葛葉青蒿苗5兩,麥門冬苗5兩。
止血。
上除石灰外,切碎,絞取汁,和石灰作餅子,曬乾,再為散。
敷瘡上。5月5日合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菘苗散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地菘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九。 組成:地菘苗5兩,石灰末5兩,旋覆苗5兩,葛葉5兩,青蒿苗5兩,麥門冬苗5兩。 主治:止血。主治:金刃傷筋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