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的傳統功效
1. 治瘧
青蒿,單方應用於治瘧,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暑、疏散寒熱以及調理濕熱方面,與瘧疾的病理機制有著密切關聯。
《本草綱目》簡潔地指出青蒿「治瘧疾寒熱」,這點精準地抓住了瘧疾發作時的典型症狀:寒熱交替。瘧疾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其發作過程伴隨劇烈的寒戰、高熱和出汗等,青蒿的清熱解表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本草新編》則強調青蒿的「退暑熱」功效。瘧疾發作時體內產生的熱邪,不僅表現為高燒,也可能與暑熱相關,特別是夏季發病的瘧疾。青蒿的清熱作用,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的蔓延,減輕瘧疾的症狀。
《醫林纂要》則從更深層次的病理機制闡述青蒿的功效。它提到青蒿「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瘧疾的發生與體內濕熱之邪密切相關,而青蒿的清熱利濕之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從根本上調理瘧疾的病因。此外,黃疸以及鬱火不舒等症狀,也可能與瘧疾的併發症或病程發展相關,青蒿的清熱解毒功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這些伴隨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青蒿治療瘧疾的功效描述,雖然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指向其清熱解暑、疏散寒熱和調理濕熱的藥理作用,這些作用共同構成了青蒿治療瘧疾的療效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單方使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需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而定。
2. 清熱解毒
青蒿,其「清熱解毒」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雖至今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但從古籍記載中,已能窺見其臨牀應用之廣泛。
《本草綱目》簡潔明瞭地指出青蒿能「治瘧疾寒熱」。瘧疾為古代常見的熱性傳染病,其寒熱往來,正反映了青蒿清熱解毒的特性。此處所指的「寒熱」,並非單純指體表寒熱,而是指疾病過程中伴隨的寒熱交替症狀,暗示青蒿可能具備調節機體平衡的功能。
《本草新編》則著重於青蒿的「退暑熱」功效。暑熱,多由夏季暑濕之邪侵襲人體所致,症狀表現為發熱、煩躁、汗出等。青蒿能退暑熱,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暑作用,這也與現代人夏季常飲用青蒿相關飲品來消暑的經驗相符。
《醫林纂要》則更進一步闡述了青蒿的清熱解毒機理。「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表明青蒿不僅能清解體表之熱,更能深入血分,清除濕熱,治療因濕熱瘀滯而引起的黃疸等症。同時,「鬱火不舒之證」也暗示了青蒿在疏肝理氣,調和氣血方面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表明青蒿的清熱解毒功效多樣而深入,並非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清熱作用,而是能從不同角度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從瘧疾、暑熱到黃疸,其應用範圍涵蓋了多種熱性疾病,足見其臨牀價值。
3. 清熱瀉火
青蒿,其清熱瀉火的功效自古以來即為醫家所重視。從古代典籍的記載中,我們能更深入瞭解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本草綱目》簡潔地指出青蒿能「治瘧疾寒熱」。瘧疾,為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症狀表現為寒熱往來。青蒿能有效治療此症,說明其具有顯著的清熱解表之效,能平息因病邪入侵而引起的體內熱邪。此點奠定了青蒿清熱功效的基礎。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指出其「退暑熱」的功能。暑熱,多因夏季酷暑或感受暑邪所致,症狀常伴有身熱煩躁、汗出等。青蒿能退暑熱,說明其清熱作用不僅針對病邪引起的內熱,也涵蓋了外感暑邪引起的熱證。這暗示了青蒿可能具備疏散外邪的能力,並能有效調節人體的體溫平衡。
《醫林纂要》則從更深層次的病理機制來闡述青蒿的清熱功效。「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說明青蒿能清除血液中的濕熱之邪。黃疸,多因肝膽濕熱所致,而「鬱火不舒」則指因情志鬱結而導致的肝火旺盛。青蒿能治療此二症,說明其清熱作用能深入血分,並能針對不同病因導致的熱證發揮功效,不僅能清泄外感之熱,更能清利內在的濕熱及肝火。
綜上所述,青蒿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降低體溫,而是涵蓋了清解外感熱邪、清利血中濕熱、以及平息內在鬱火等多個層面,其作用機理精妙,臨牀應用廣泛。 透過古代醫家的觀察與總結,我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青蒿這一味中藥的價值。
4. 消暑
青蒿,一味看似不起眼的草藥,卻在消暑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其消暑作用並非單純的降溫,而是透過疏調人體內在的濕熱,達到清涼解暑的目的。
《本草綱目》記載青蒿「治瘧疾寒熱」,瘧疾乃因暑濕之邪侵襲所致,青蒿能治其寒熱,說明其具有驅散暑邪的能力。 此處的「寒熱」並非指單純的體溫高低,而是指暑熱邪氣在體內引起的寒熱交替症狀,青蒿能調節這種失衡狀態,使其恢復正常。
《本草新編》更直接點明青蒿「退暑熱」。此處的「退暑熱」指的是直接針對暑熱所造成的諸多不適,例如頭暈、身倦、煩躁等,青蒿能有效地緩解這些症狀,讓人體恢復清爽舒適的感覺。 這也間接印證了青蒿在消暑方面的功效並非僅限於治療瘧疾,而是更廣泛地適用於暑熱病症。
而《醫林纂要》則從更深層次闡述了青蒿的消暑機制:「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 黃疸和鬱火皆與體內濕熱積聚有關,青蒿能清血中濕熱,則表示其能深入到血液,清除暑熱在體內的根本原因,避免暑熱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這也說明青蒿的消暑作用並非單純的表面降溫,而是從根本上調節人體的內在環境,使之保持平衡,達到真正的「消暑」。 總而言之,青蒿消暑的功效,源於其清熱解暑、疏散濕熱的特性,並非單純的物理降溫,而是從體內調節,達到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消暑功效。
5. 驅蟲殺蟲
青蒿,其驅蟲殺蟲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跡可循,並非完全未被提及。其驅蟲作用,並非直接殺滅蟲體,而是透過其藥性間接達成。
從提供的古代醫籍片段來看,《本草綱目》記載青蒿主治瘧疾寒熱,而瘧疾的產生,古人常與體內濕邪、蟲毒相關聯。因此,青蒿能治瘧疾,間接說明其可能具有一定的驅除體內不良物質,包括某些寄生蟲的能力。 這並非指青蒿能直接殺死蛔蟲、絛蟲等常見寄生蟲,而是其清熱解毒、疏散風寒的功效,能改善體內環境,減輕蟲體寄生的條件,達到間接驅蟲的作用。
《本草新編》提及青蒿「退暑熱」,暑熱往往伴隨腸胃功能紊亂,容易滋生蟲體。青蒿能退暑熱,則有助於改善腸胃環境,抑制蟲體繁殖。 此處的驅蟲作用,更像是預防性的,透過改善體質,降低蟲患的發生率。
《醫林纂要》則指出青蒿「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黃疸與肝膽功能失調有關,而某些寄生蟲感染也會導致肝膽疾病。因此,青蒿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改善肝膽功能,進而間接地減輕蟲體對人體造成的損害,達到一種輔助性的驅蟲效果。
總而言之,青蒿的驅蟲殺蟲功效,並非其主要且直接的作用,而是透過其清熱解毒、疏散風寒等功效,改善體內環境,間接地達到驅除或抑制蟲體的效果。其作用機理,需進一步現代藥理研究加以佐證。
6. 解毒
青蒿,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單方,卻在解毒方面有著獨特的功效,其應用歷久彌新,古籍中多有記載。
《本草綱目》言其「治瘧疾寒熱」,瘧疾為瘴癘之疾,其發作與濕熱毒邪侵犯密切相關。青蒿能治癒瘧疾,正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能夠驅除體內導致瘧疾發作的病邪。此處的「解毒」,並非指解一般外來毒素,而是指清除體內因濕熱鬱積而生的病邪之毒。
《本草新編》則指出青蒿「退暑熱」。暑熱乃夏季常見病症,多因暑濕之邪侵襲人體所致,表現為身熱、煩渴等。青蒿能退暑熱,進一步說明其具有清熱解毒,且針對外感暑濕之邪有較好的療效。這裏的解毒,指的是清除外感暑濕之邪所造成的毒邪。
而《醫林纂要》則更進一步闡述青蒿的解毒功效:「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黃疸多因肝膽濕熱,或濕熱鬱阻於血分所致;鬱火不舒,則指因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滯,化火傷陰。青蒿能清血中濕熱,說明其不僅能清泄外感之邪,更能深入血分,清除內生之毒,從根本上解決病邪。這裏的解毒,涵蓋了清除血分濕熱及肝鬱化火所致的內毒。
綜上所述,青蒿的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針對某一類毒素,而是涵蓋了外感濕熱之邪、內生濕熱鬱火等多種病邪,其清熱解毒之效,在古代醫家經驗中得到充分的印證,也為現代中醫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7. 清虛熱
青蒿,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卻因其獨特的「清虛熱」功效而被歷代醫家所重視。其作用機理,從古代典籍中可窺見一斑。
《本草綱目》簡潔地指出青蒿能「治瘧疾寒熱」。瘧疾,古稱瘴瘧,其寒熱往來之症狀,正反映了體內虛熱的交替變化。青蒿能有效控制這種寒熱交替,說明其具有調整機體陰陽平衡,清解虛熱的能力。此處的「寒熱」,並非指一般的風寒感冒,而是指因邪氣入侵、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虛熱症狀。
《本草新編》則更進一步指出青蒿「退暑熱」。暑熱,乃因夏季陽氣盛極而致,容易傷及人體陰液,造成體內虛火旺盛。青蒿能退暑熱,說明其清熱之力,能有效平抑夏季因暑邪所導致的內熱。
《醫林纂要》則從更深層次的病理機制闡述青蒿的功效:「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黃疸,多因肝膽濕熱鬱結所致;鬱火不舒,則指因情志鬱結,導致肝氣不暢,化火傷陰。青蒿能清血中濕熱,說明其藥力能深入血分,清除積聚於血液中的濕熱之邪,從根本上解決病因。這也解釋了為何青蒿能治療因濕熱鬱結而引起的黃疸和鬱火不舒等症。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青蒿「清虛熱」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退熱,而是涵蓋了多種因虛熱而起的病症,體現了其藥性之平和與功效之深入。青蒿的清熱作用,不僅限於表層的熱邪,更能深入血分,清解深層的濕熱,從而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目的。
青蒿的古代典籍
青蒿的現代功效
1. 抗瘧
青蒿的抗瘧功效主要來自其含有的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如蒿甲醚、青蒿酯鈉、青蒿琥酯等,均表現出良好的抗瘧原蟲作用。
在小鼠實驗中,青蒿素對白氏鼠瘧原蟲的化療指數為75,對抗氯喹株鼠瘧原蟲的抗性指數為3.9。對輕度感染鼠瘧,300mg/kg劑量的青蒿素灌胃,每天2次,連續4天,可在30天內抑制原蟲復燃。對於重度感染鼠瘧,延長療程可以降低原蟲復燃率。皮下注射青蒿素雖然殺滅原蟲速度較慢,但原蟲回升時間緩慢,單次皮下注射400mg/kg劑量可使原蟲不再復燃。青蒿琥酯外搽皮膚,在治療猴瘧方面也顯示出不同程度的療效,加入氮酮可提高抗瘧效果。脫羰青蒿素和碳雜脫羰青蒿素對白氏瘧原蟲K173株的ED50分別為12.6mg/kg和25.8mg/kg。
青蒿素主要針對瘧原蟲紅細胞內期起殺滅作用,對紅細胞外期和紅細胞前期則無效。青蒿素、蒿甲醚、青蒿酯鈉等對白氏鼠瘧和食蟹猴瘧原蟲的紅細胞內期均有良好效果,以最小清除劑量治療嚙齒動物瘧原蟲時,這三種藥物效果比氯喹更快。
臨床研究顯示,青蒿稀醇浸膏片(青蒿片)治療間日瘧、惡性瘧的治癒率可達100%。間日瘧的退熱時間為21.1~27.9小時,惡性瘧退熱時間為19.9~22.7小時。雖然近期復燃率較高,但加大劑量或配伍伯氨喹啉可有效降低復燃率。使用青蒿素的不同製劑(片劑、油劑、膠囊劑、栓劑)治療間日瘧和腦型瘧,間日瘧治癒率達99.6%,腦型瘧全部治癒。退熱時間與氯喹相近,平均血內原蟲無性體的轉陰時間比氯喹治療組快,但復燃率仍然偏高。對更大樣本的瘧疾(包括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例的臨床治療表明,3天總劑量為0.9~1.2g的青蒿素,能使瘧原蟲無性體轉陰的速度快於氯喹,但一個月復發率較高,各劑型中,片劑效果相對較差。
2. 解熱作用
青蒿的解熱作用,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降低正常體溫: 青蒿水提物作用於正常大鼠,可觀察到其具有顯著的降體溫效果,這表明青蒿可能具有直接調節體溫中樞,或是影響體溫恆定機制的潛力。
- 退熱作用: 對於因鮮酵母引起的實驗性大鼠發熱模型,青蒿的花前期乙酸乙酯提取物及正丁醇提取物均表現出明顯的退熱效果。這提示青蒿中特定的脂溶性或醇溶性成分可能具有抑制發熱反應的藥理活性。
- 提高耐高溫能力: 青蒿全草的水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能增強動物對高溫環境的耐受性。這可能與青蒿能夠調節體溫、減輕高溫引起的生理壓力,或是保護細胞免受熱損傷有關。
- 解熱作用 (注射液): 經蒸餾法製備的青蒿注射液,對三聯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誘導的家兔發熱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這表明青蒿中的有效解熱成分可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並且可以通過注射途徑快速發揮藥效。
3. 抗癌
青蒿素顯示對P388、A549和HT29三種癌細胞株具有細胞毒作用。具體而言,針對這些癌細胞株的ED50(半數效應濃度)分別為9.62×10-2 pg/ml (P388)、4.16 pg/ml (A549)和4.41 pg/ml (HT29)。 這表明青蒿素能夠抑制這些癌細胞的生長,並具有潛在的抗癌活性。
此外,青蒿中的另一種成分,櫟草亭6,7,3,4
-四甲基醚,也顯示出顯著的抗癌活性。它對P388、A549、MCF-7、HT29和KB這五種癌細胞株均有活性,其ED50分別為0.49 ug/ml (P388)、0.48 ug/ml (A549)、2.47 ug/ml (MCF-7)、1.25 ug/ml (HT29)和0.68 ug/ml (KB)。 這些數據表明櫟草亭6,7,3,4
-四甲基醚同樣具有廣泛的抗癌潛力,可以有效抑制多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
4. 鎮痛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青蒿的鎮痛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鎮痛效果確認:
- 青蒿水提取物可以顯著延長小鼠甩尾反應的痛閾反應時間。甩尾反應是一種常用的動物實驗模型,用於評估藥物的鎮痛效果。延長痛閾反應時間表明青蒿提取物能夠提升小鼠對疼痛刺激的耐受度,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
- 青蒿水提取物能顯著減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醋酸誘導的扭體反應也是一種常用的動物疼痛模型,扭體反應的減少也直接證實了青蒿提取物具有減輕疼痛的功效。
2. 抗炎作用與鎮痛的關聯:
- 青蒿水提取物對大鼠和小鼠的酵母性足腫脹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 青蒿水提取物對小鼠蛋清性足腫脹和二甲苯性耳部炎症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這些抗炎作用可能間接促成了鎮痛效果。炎症本身會導致疼痛,而青蒿的抗炎特性可能通過減輕炎症反應,進而降低疼痛信號的產生和傳遞,最終達到鎮痛的效果。
3. 成分分析:
- 研究指出,莨菪亭是青蒿中的抗炎成分之一。雖然文獻未明確指出莨菪亭直接的鎮痛機制,但其抗炎特性可能在青蒿的整體鎮痛效果中發揮作用。
5. 抗菌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中藥青蒿及其提取物展現出廣泛的抗菌活性:
- 青蒿水煎劑: 對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桿菌和白喉桿菌具有顯著的抑菌作用。同時,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等也顯示出一定的抑菌效果。
- 青蒿揮發油: 在0.25%的濃度下,能夠抑制皮膚癬菌的生長。當濃度提升至1%時,則具備殺滅皮膚癬菌的能力。
- 青蒿酸乳劑: 對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MIC)範圍為0.5~1.0mg/ml。
- 青蒿酯鈉: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傷寒桿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 12.5~25mg/ml。此外,對鐵鏽色小孢子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分別為 0.0625mg/ml 和 0.5mg/ml。
- 青蒿素: 以0.05g/kg的劑量進行腹腔注射,對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另有研究顯示,青蒿素具有抗流感病毒的活性。
6. 抗心律失常
青蒿素,作為青蒿的核心活性成分,展現出顯著的抗心律失常功效。其現代藥理機制分析揭示,青蒿素透過抑制心肌細胞的內向整流鉀電流(Ik1)以及浦肯野纖維的瞬間向外鉀電流(It0)來發揮作用。動物實驗研究證實,青蒿素能有效對抗多種誘發心律失常的模型,包括烏頭鹼、冠脈結扎和電刺激所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此外,它對哇巴因誘導的豚鼠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並能改善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心電圖S-T段和T波異常。
7. 抗發炎
青蒿水提物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發炎活性。動物實驗證實,其能有效抑制多種炎症模型。例如,對於蛋清和酵母誘導的大鼠與小鼠關節腫脹,青蒿水提物呈現出抑制作用,這類模型常模擬急性或亞急性關節炎反應。更深入的機制證據顯示,青蒿水提物不僅能降低組織中的白細胞浸潤,減少炎症細胞在病灶區域的積聚,同時亦能抑制關節滑膜層的過度增生,這對於理解其在慢性炎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理過程中的潛在作用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此外,針對二甲苯引致的小鼠耳腫脹,青蒿水提物同樣表現出抑制效果,此乃一種常用的急性滲出性炎症模型,表明其可能干預炎症反應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病理環節。這些研究結果共同指向青蒿水提物在多層次、多環節的抗發炎潛力。
8. 止痛功效
青蒿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明確的止痛功效。其水提物經灌胃給藥後,能顯著提高小鼠對熱刺激的痛閾,並有效減少醋酸腹腔注射所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這表明青蒿水提物具有廣譜的鎮痛作用,涵蓋了對熱痛及內臟痛的抑制效果,可能涉及外周及中樞痛覺傳導的調控。
進一步分析顯示,青蒿中的總香豆素,特別是其分離得到的莨菪亭成分,亦具備顯著的止痛活性。這些化合物不僅表現出改善熱應激狀態下家兔體溫上升速度的潛力,更直接被證明具有止痛作用。這類作用機制推測可能與其抗炎、抗氧化及調節疼痛相關信號通路的能力有關,例如抑制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質的合成,從而減少炎性反應所致的疼痛。這些實驗證據為青蒿的臨床止痛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現代藥理基礎。
9. 防癌抗腫瘤
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顯著抗腫瘤潛力。其主要機制在於利用癌細胞代謝旺盛、鐵含量高的特性。青蒿素進入癌細胞後,與細胞內過量的鐵結合,產生活性氧自由基,引發嚴重氧化應激,選擇性破壞癌細胞的線粒體功能,誘導其凋亡。此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亦能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癌細胞增殖、遷移與遠端轉移。研究證實,青蒿素對白血病、乳腺癌、肝癌、肺癌、結腸癌及前列腺癌等多種腫瘤細胞均具抑制或殺滅作用。
10. 抗菌抗病毒
青蒿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廣譜抗菌抗病毒活性。其水煎液含有黃酮、酚酸等成分,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機制或涉破壞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或抑制其代謝過程。青蒿揮發油則富含萜類化合物,對多種皮膚癬菌具顯著抑制作用,透過干擾真菌細胞壁與膜結構的合成或功能。在抗病毒方面,青蒿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展現出抵抗流感病毒與柯薩奇B組病毒的潛力,作用點可能包括抑制病毒吸附、干擾病毒複製或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呈現多靶點的抗病毒效果。
11. 其他功效
抗纖維化作用: 青蒿素具有抗組織纖維化的潛力。研究顯示,青蒿素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降低膠原蛋白的合成,同時促進膠原蛋白的分解。這些作用有助於減輕肺纖維化的程度,並且對大鼠心肌梗死後的心肌纖維化也有抑制效果。此外,體外實驗也發現,青蒿素可以抑制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膠原合成,提示其可能在預防和治療瘢痕形成方面有一定作用。
抗寄生蟲作用: 青蒿素對多種寄生蟲具有殺滅作用。在血吸蟲方面,小鼠實驗表明青蒿素能明顯殺滅成蟲,並促進蟲體從肝臟轉移。青蒿素酯及蒿甲醚對感染血吸蟲的小鼠和兔的療效可達90%左右。對於華支睪吸蟲,青蒿素灌胃大鼠的減蟲率可達100%。蒿甲醚能引起小鼠感染的尾蚴童蟲體內糖原含量減少,AKP活性減弱。此外,青蒿素和青蒿醚對抗環形泰勒焦蟲和雙芽巴貝斯焦蟲的效果良好,可以殺滅紅細胞配子體,減少細胞破裂及蟲體代謝產物的致熱作用。青蒿醇提取物能抑制剛地弓形蟲在組織培養中的繁殖,蒿甲醚的作用比青蒿素更強。
解熱作用: 《本草新編》記載青蒿能解骨蒸勞熱,洩暑熱之火。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青蒿的清熱解暑退蒸功效與其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等作用相關。臨床應用中,青蒿煎劑和注射液對發熱有一定療效,青蒿鱉甲湯對癌性發熱也有效果。
輻射防護及矽肺治療: 蒿甲醚對小鼠有輻射防護作用,青蒿素對實驗性矽肺有明顯療效。
體內代謝: 3H-青蒿素灌服後,在小鼠體內吸收迅速,半小時到一小時內血中放射性達到高峰,並迅速分佈到各組織,主要集中在肝、腎等器官。藥物主要通過尿液和糞便排出,且在體內經過代謝轉化,其代謝產物失去過氧橋,對鼠瘧模型無效,提示抗瘧有效成分可能為青蒿素原形。
其他疾病治療: 青蒿揮發油對慢性氣管炎有鎮咳、平喘和祛痰作用。青蒿素對日本血吸蟲病、鼻衄、口腔粘膜扁平苔癬、盤形紅斑狼瘡、皮膚真菌病、神經性皮炎等疾病有一定療效。
青蒿的炮製
- 除去雜質
- 噴淋清水
- 稍潤
- 切段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青蒿使用注意事項:
- 脾胃虛弱、腸滑泄瀉者忌服:青蒿具有清熱燥濕,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腹瀉加劇。
- 產後血虛、內寒作瀉、飲食停滯泄瀉者慎用:產後脾胃虛弱,食用青蒿會加重虛寒,並使腹瀉更嚴重。
- 胃虛者慎用:青蒿寒涼,胃虛者服用後容易引起胃痛、腹瀉等不適。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青蒿可能對胎兒和嬰兒產生不良影響。
- 青蒿素不良反應: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皮疹等,過敏體質或相關疾病患者應慎用。
- 不宜長期或大量使用:青蒿素具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或大量使用可能對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傷。
- 腎臟和肝臟功能不良者應慎用:因青蒿可能加重這些器官的負擔。
青蒿相關的方劑
青蒿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青蒿含有的化學成分
青蒿素G(Arteannuin G), 去氧異青蒿素C(Deoxyisoartemisinin C), 青蒿烯(Artemisitene), 去氫青蒿酸(Dehydroartemisinic acid), 環氧青蒿酸(Epoxyartemisinic acid), 11R-左旋二氫青蒿酸(11R-Dihydroartemisinic acid), 青蒿酸甲酯(Methyl artemisinate), 青蒿醇(Artemisinol), 去甲黃花蒿酸(Norannuic acid), 二氫去氧異青蒿素B(Dihydroepideoxyarteannuin B), 黃花蒿內酯(Annulide), 無羈萜(friedelin), 3β-無羈萜醇(Friedelan-3β-ol), 蒿黃素(Artemetin), 紫花牡荊素(Casticin), 中國薊醇(Cirsiliool), 去甲中國薊醇(Cirsiliol), 樹柳黃素(Tamarixetin), 鼠李素(Rhamnetin), 槲皮素-3-甲醚(Quercetin-3-methylether), 濱薊黃素(Cirsimaritin), 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 金聖草素(Chrysoeriol), 山柰酚(Kaempferol), 槲皮素(Quercetin), 木犀草素(Luteolin), 萬壽菊素(Patuletin), 槲皮素蕓香糖甙(Quercetin-3-rutinoside), 木犀草素-7-O-糖甙(Luteolin-7-O-glycoside), 山柰酚-3-O-糖甙(Kaempferol-3-O-glucoside), 槲皮素-3-O-糖甙(Quercetin-3-O-glucoside), 萬壽菊素-3-O-糖甙(Patuletin-3-O-glucoside), 6-甲氧基山柰酚-3-O-糖甙(6-Methoxykaempferol-3-O-glucoside), 東莨菪素(Scopoletin), 香豆素(Coumarin), 蒿屬香豆素(Scoparon), 左旋-樟腦((-)-Camphor), 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異蒿屬酮(Isoartemisiaketone), β-蒎烯(β-pinene),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香葦醇(Carveol), 芐基異戊酸酯(Benzyl isovalerate), 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 copaene(copaene), 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 三環烯(Tricyclene), α-蒎烯(α-pinene), 小茴香酮(fechone), 蒿屬酮(artemisia ketone), 芳樟醇(linalool), 異龍腦(isoborne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龍腦(borneol), 樟烯(camphene), 月桂烯(myrcene), 檸檬烯(limonene), γ-松油醇(γ-Terpineol), 異戊酸龍腦酯(Bornyl isovalerate), γ-畢澄茄烯(γ-cadinene), ξ-畢澄茄烯(ξ-Cadinene), α-欖香烯(α-elem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γ-欖香烯(γ-elemene),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β-松油烯(β-Terpinene), α-側柏烯(α-thujene), 4-蒈烯(4-Terpineol), 4-乙酸松油醇酯(4-Terpinyl acetate), 乙酸芳樟醇酯(Linalyl acetat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豆甾醇(Stigmaster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石南藤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 5-十九烷基間苯二酚-3-O-甲醚酯(5-Nonadecylresorcinol-3-O-methylether), 二十九醇(Nonacosanol), 2-甲基三十烷-8-酮-23-醇(2-Methyltriacosan-8-one-23-ol), 三十烷酸三十一醇酯(Hentriacontanyl triacontanoate), 黃花蒿雙五氧化物(Annua diepoxide), 本都山蒿環氧化物(Ponticae epoxide), β-糖苷酶Ⅰ(β-Glucosidase I), β-糖苷酶Ⅱ(β-Glucosidase II), 苦味質(Bitter substances), 維生素A(Vitamin 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