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飲

二仙飲

ER XIA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腎經 25%
膽經 14%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肝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仙飲的組成中包含青蒿,主要因為其清熱解暑之效。

青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截瘧止痢的功效。二仙飲以清熱利濕、解暑止瀉為主要功效,而青蒿的清熱解暑之效正好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加強療效。

此外,二仙飲中包含其他藥物,如藿香、佩蘭等,這些藥物也具有清熱解暑、化濕止嘔的作用,與青蒿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暑濕病的功效。

二仙飲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 桂枝性溫,味辛,歸膀胱、心包經,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陽化氣的功效。二仙飲主要針對脾腎陽虛所致的寒溼泄瀉、腹痛等症狀,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緩解脾腎陽虛,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瀉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二仙飲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等,具有健脾利溼、益氣健脾的作用,與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相輔相成,增強了整體的治療效果。桂枝的加入,使二仙飲既能溫陽散寒,又能健脾利溼,更能有效地改善脾腎陽虛所致的泄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仙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瘧疾,不拘歲月遠近」,意指針對兒童瘧疾發作,無論新久病程皆可應用。瘧疾在中醫理論中屬「瘧病」,主因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裏,與營衛相搏,引發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的症狀。小兒臟腑嬌嫩,瘧邪易傷正氣,故需調和氣機、通利邪毒。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理

  1. 甘草(1兩)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具緩急和中、調和諸藥之效。
    • 於此方中,既能緩和小兒瘧疾發作時的不適,又可制約木通之寒涼,護脾胃正氣。
  2. 木通(1兩)

    •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善清熱利尿、通血脈。
    • 瘧邪多夾濕熱鬱滯三焦,木通能通利水道,使邪從小便而出,切合「通因通用」之治則;其通脈作用或可助疏通瘧邪伏留之半表半裏氣機。

配伍原理與潛在功效

  • 協同作用:甘草與木通相配,一緩一行,一守一通,既能清利濕熱瘧毒,又防苦寒傷正。木通導邪下行,甘草護中調和,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 治法延伸:瘧疾寒熱交作,與少陽樞機不利相關。木通類似柴胡之疏通,甘草類比黃芩之和解,雖無直接截瘧藥(如常山),但通過通利三焦、調和內外,或可間接達效。
  • 水煎空心服:空腹服用使藥力直達病所,加強通利之效。

總結
此方簡潔,以「通利」為核心,透過清熱利尿、調和氣血,間接化解瘧邪鬱滯。唯需注意,古代瘧疾概念可能涵蓋部分非典型熱病,若以現代瘧原蟲感染視之,則需結合具體證候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甘草1兩,木通1兩。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仙飲,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甘草1兩,木通1兩。 主治:溺時痛如刺。

二仙飲,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牙皂(焙焦)、木香各等分。 主治:手足拘攣不伸。

二仙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青蒿(去梗)2兩(5月5日採,曬乾用),桂枝(去粗皮)半兩。 主治:小兒瘧疾,不拘歲月遠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