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蒿飲方劑中含有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暑、止瘧止痢: 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除濕止癢等功效。對於暑熱病、瘧疾、痢疾等症狀,青蒿可有效緩解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其他藥材: 青蒿飲中通常會加入其他藥材,例如柴胡、黃芩等,以增強其療效。青蒿與這些藥材配合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蒿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日曬瘡」,即因烈日曝曬後,皮膚出現紅腫、灼熱、疼痛或潰爛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日曬瘡乃暑熱毒邪外襲肌表,鬱積化火,灼傷皮肉所致。青蒿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暑、涼血解毒,故以其外敷內服,內外兼治,祛除熱毒。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青蒿為主藥
- 性味功效:青蒿性寒,味苦、辛,入肝、膽經,傳統用於清暑熱、退虛熱、涼血解毒。其寒涼之性恰能針對日曬瘡的熱毒病機。
- 內服作用:冷沖取汁內服,可導熱毒從內而解,清瀉暑熱鬱火,防止熱邪深入營血。
- 外用作用:藥渣外敷患處,直接作用于局部,清熱消腫、斂瘡生肌。其辛散之性或有助於散鬱熱,緩解皮膚灼痛。
輔助療法
- 若瘡未癒,改用「柏代散」敷之(雖原文未詳述其組成,但據命名推測,可能含黃柏等清熱燥濕藥),進一步加強清熱解毒、收濕斂瘡之效,顯示古人對頑固熱毒採取的階梯治療思維。
三、邏輯推理與整體機理
此方以簡馭繁,緊扣「熱毒外襲」之核心病機:
- 內治:通過青蒿汁內服,從體內清解熱毒,如同「釜底抽薪」,斷絕熱邪根源。
- 外治:藥渣敷瘡,直接於體表「圍剿」熱毒,內外合治標本兼顧。
- 寒涼配伍:全程重用寒涼之品,符合「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且冷服外敷更增清涼之效,適合暑熱暴曬之急性皮瘍。
四、潛在應用延伸
從現代角度理解,青蒿含青蒿素、揮發油等成分,具抗炎、抗菌、鎮痛作用,外敷或可緩解日光性皮炎之紅腫熱痛。其「清熱涼血」功效,亦可能適用於其他熱毒型皮膚病,如輕度燙傷、瘡癤初起等,惟須依具體證候調整。
此方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的特質,針對外感熱毒,以單味藥多途徑施治,展現古人對藥性與外治法的深刻掌握。
傳統服藥法
青蒿1兩。
搗碎,以冷水衝之,取汁飲之。將滓敷瘡上數日即愈,如不愈,另用柏代散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蒿飲,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三。 組成:青蒿1兩。 主治:日曬瘡。
青蒿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青蒿(乾者)3兩,地骨皮1兩,嫩柳枝1兩半,嫩桃枝2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急勞,煩躁壯熱,四肢無力,痠痛。
青蒿飲, 出處:《急救仙方》卷十一引《上清紫庭追痨仙方》。 組成:青蒿(赤根者,取子1升,葉5兩陰乾),桃枝3兩(嫩者),柴胡1兩,甘草1兩,柳枝(嫩者)3兩,地骨皮2兩,梔子仁1兩(量患人虛實用)。 主治:癆疾。
青蒿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青蒿1兩,甘草(炙)1兩,柴胡(去苗)1兩,知母(焙)1兩,龍骨1兩,麥門冬(去心)1兩,桃枝1握,柳枝1握。 主治:退熱。主治:暴急熱勞,四肢煩疼,手腳心熱,咽乾虛渴,飲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